APP下载

关注体验层次,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2016-03-03江苏仪征市张集小学211423凌顺清

小学教学参考 2016年11期
关键词:黄球秒针正方形

江苏仪征市张集小学(211423)凌顺清



关注体验层次,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江苏仪征市张集小学(211423)凌顺清

[摘要]促进学生自主探索,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必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由此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从情境体验、探究体验、实践体验三个层次入手,提出要关注学生的体验层次,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数学策略体验层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使其能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积累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提升学习能力。基于这一要求,体验性教学就成了一个热门话题,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的体验落到实处?

一、体验数学情境,感知数学表象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具有高度的逻辑性和抽象性,但小学生却处在感性思维的阶段,因此,教师要积极创设数学情境,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数学表象,为学生深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打下基础。

例如,教学苏教版“最大公因数”时,我创设了和学生息息相关的数学情境,提出了一个实际问题:“老师现正在装修房子,打算在长方形的储藏室里铺满正方形的地砖,这里有边长分别为1分米、2分米、3分米、4分米、5分米、6分米、7分米、8分米的地砖,到底该选多大的正方形地砖才能铺满整个储藏室(长18分米,宽12分米)呢?”并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进行拼摆。学生经过拼摆体验之后很快得出结论,认为只有铺边长为1分米、2分米、3分米、6分米的正方形地砖才行。我追问:“为什么边长为4分米、5分米、7分米、8分米的正方形地砖不行?”学生由此展开思考,很快就对公因数有了初步的感知,为下一步深入探索做好了铺垫。

教师基于数学概念的本质内涵,借助情境创设,让抽象的数学知识有了具体的形象支撑,学生从中获得了充分的感知和体验,能够深刻理解这一抽象概念,提升了学习能力。

二、体验数学活动,建构思维过程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思维的过程。由此,教师要积极钻研教材,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通过活动推进,带领学生自主体验,自主发现数学规律和数学性质,形成数学思维。

例如,教学苏教版“可能性”时,为了让学生深刻体验可能性,我设计了装球操作活动:先给出三种不同类型的球——黄球、白球、黑球,然后要学生往每个袋子里装球,要求每个袋子都装4个球,问:“怎么装才有可能摸出黄球?”有的学生在袋子里装4个黄球;有的学生装3个白球和1个黄球;有的学生装3个黑球和1个黄球;有的学生装2个黄球和2个黑球。我追问:“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学生继续展示了另外的装法,例如2个白球和2个黄球。为了让学生对这种装法有清晰的认知,我让装1个黄球的学生站左边,装2个黄球的学生站右边,装3个黄球的学生站中间,然后提问:“为什么这几种方法都能摸到黄球?要想摸到黄球,袋子里最少需要放几个黄球?最多能放几个?要想摸到其他颜色的球,最少需要放几个?最多呢?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在进一步的思考中对可能性的概念有了深刻的认知。

教师从学生思维发展的方向出发,在层层推进中,给学生提供了体验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既能够动手,又能够动脑,数学课堂变得紧张有趣。

三、体验实践应用,内化数学技能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所学落到实处,就要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变成生活的原型,这就需要带领学生体验实践应用,并将其内化为基本的数学技能。

例如,教学“认识钟表”时,我设计了实践应用环节:“请试着做一个钟面,想一想,不安装秒针行吗?如果要数出自己的心跳数,应该看钟表的秒针、分针,还是时针?为什么钟面上各个数之间的距离都相等?能否不相等?为什么?”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后发现:秒针是必须有的;钟面上的各数之间距离也是一定要相等的;要数心跳数,一定要看钟表的分针或者秒针。又如,在教学“统计”后,我安排学生分组调查某大桥的车流量,统计本市一周和一个月的天气情况,等等,而后制作成统计图,并针对统计数据写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通过实践应用,对所学知识不但能够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大大提升了数学学习能力。

总之,从学生的体验出发,关注体验的三个层次,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有经历,在数学应用中有内化,就能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责编童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6)11-075

猜你喜欢

黄球秒针正方形
可爱的黄球
时间很小
可爱的黄球
秒针匆匆
剪正方形
剪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
开心养鼠记
秒针真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