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存在句研究
2016-03-03张延俊
张延俊
(信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语言学研究·
《唐诗三百首》存在句研究
张延俊
(信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摘要:汉语存在句拥有“A+B+C”类、“A+C”类、“B+C”类和唯“C”类四种主要类型。《唐诗三百首》中的存在句覆盖了汉语存在句的各种主要类型及其下层类型,反映唐诗语言与汉语一般用语之间的密切关系。《唐诗三百首》存在句约有144例,其中含有“A”段的存在句——前两式存在句之和约有109例,占全部存在句的76%,与唐代以前相比,使用频率有明显的提升,反映了汉语存在句发展的一种趋势。句法构成方面,与此前相比,《唐诗三百首》存在句A段中方位名词短语的使用率有了提高,而B、C两段变化不大。
关键词:汉语史;句法;存在句;存现句;《唐诗三百首》
汉语存在句拥有“A+B+C”类、“A+C”类、“B+C”类和唯“C”类四种主要类型。《唐诗三百首》中的存在句覆盖了汉语存在句的各种主要类型及其下层类型,反映唐诗语言与汉语一般用语之间的密切关系。《唐诗三百首》存在句的各种类型都是唐代以前形成的,反映唐代汉语存在句与前代汉语存在句在类型上的继承关系。王建军说:“存在句的历时研究至今还是一片待开垦的处女地。”[1]2那么,在《唐诗三百首》中,存在句究竟有多少,涉及了哪些类型,这就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目前学术界一般把一个完型的存在句分析为A段、B段和C段三个部分。A段由方所名词或方所名词短语构成,表示存在的处所或方位,B段由动词或动词短语构成,C段一般由名词或名词短语构成,表示存在物[2]。根据我们的统计,《唐诗三百首》中的存在句约有144例,出自五言诗者与出自七言诗者分别有71例和73例,覆盖了汉语存在句的所有类型,即“A+B+C”类、“A+C”类、“B+C”类和唯“C”类存在句,四种存在句的用例数量分别是69个、40个、21个和14个。
一、“A+B+C”类存在句
这种存在句又可细分为“有”“无”充任B段的“A+B+C”类存在句、其他动词充任B段的“A+B+C”类存在句两种。
(一)“有”“无”充任B段的“A+B+C”类存在句
1.“有”字充任B段的“A+B+C”类存在句。这种存在句是现代汉语存在句的主要类型。早在殷商时期,这种存在句已经出现,例如《甲骨文合集》5775“啬有鹿”[3]。周代以后,这种存在句就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类型,例如《诗经·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桑”,《论语·公冶长》“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孟子·滕文公下》“于此有人焉”,《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这类存在句的A段,早期绝大多数是表处所的实体名词,周代以后方位名词或带有方位词的名词短语开始出现,汉代以后方位名词短语逐渐成为主流。汉代以后,B段中带有状语成分的例子变多,而C段中的短语越来越多。在《唐诗三百首》中,此类用例有19个。其中七古12例,七律5例,五古、五律各1例。如:
(1)江南有丹桔。(张九龄《感遇》其二)
(2)西当太白有鸟道。(李白《蜀道难》)
(3)孔明庙前有老柏。(杜甫《古柏行》)
(4)淮西有贼五十载。(李商隐《韩碑》)
(5)人间亦自有丹丘。(韩翃《同题仙游观》)
2.“无”字充任B段的“A+B+C”类存在句。“无”字句在殷墟卜辞中也已出现,例如《甲骨文合集》7852“兹邑亡降祸”[3],《庄子·天道》“边境无人焉”,《史记·货殖列传》“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论衡·变动》“屈原死时,楚国无霜”,《世说新语·文学》“林无静树,川无停流”。从语法构成看,汉代以前,A段多数为处所实体名词,方位词很少见,B段基本为光杆“无”字,C段一般是名词或简单的名词短语;汉代以后,A段多为方位词短语,B段常带状语,C段多为短语。在《唐诗三百首》中,此类存在句有9例,其中五律3例,七律3例,七古3例。如:
(6)野营万里无城郭。(李颀《古从军行》)
(7)古木无人径。(王维《过香积寺》)
(8)旅馆无良伴。(杜牧《旅宿》)
从语法结构看,这些例子的A段与以前相比没有大的变化,基本是实体名词或名词短语,B段多为光杆“无”字, C段一般比较简单。
(二)一般动词充任B段的“A+B+C”类存在句
殷周时期,此类存在句少见,春秋以后,语例有所增加,如《周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论语·子罕》“河不出图”。从汉代开始,此类句型逐步发展起来,例如司马相如《子虚赋》“外发芙蓉菱花,内隐巨石白沙”,《史记·封禅书》“甘泉房中生芝九茎”,《史记·汲郑列传》“门外可设雀罗”,《古诗十九首》“长衢罗夹巷”“绿叶发华滋”,张载《七哀诗》“便房启幽户,蹊径登童竖”,陶渊明《游斜川诗》“弱湍弛文鲂,闲谷矫鸣鸥”,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类存在句,在汉代之前结构较为简单,汉代以后,A段中出现了一些方位词语。C段中也出现了不少结构简单的名词短语。在《唐诗三百首》中,一般动词做B段的“A+B+C”类存在句所占的比重进一步增加,语例数量比“有”字句和“无”字句的总和还多,有41例。其中五律13例,五古6例,五绝5例,七律6例,七古8例,七绝3例。如:
(9)海上生明月。(张九龄《望月怀远》)
(10)千山响杜鹃。(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11)荒戌落黄叶。(温庭筠《送人东游》)
(12)松际露微月。(常建《宿王昌龄隐居》)
(13)床前明月光。(李白《静夜思》)
(14)粉墙丹柱动光彩。(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15)玉楼天半起笙歌。(顾况《宫词》)
在这些例句的A段中,方位名词成分虽然仍属少数派,但所占比例明显比以前提高了,其B段虽然光杆动词仍是主流,但带有状语的例子数量比过去有所增加。C段仍然多是结构简单的短语。
二、“A+C”类存在句
这种存在句,在上古汉语的部分文献中已有不少用例。如《春秋》“秋,宋大水”(《庄公十一年》),“夏,齐大灾”(《庄公二十年》),“五月甲午,宋灾”(《襄公三十年》);《淮南子·地形训》“天地之间,九州八柱”;司马相如《子虚赋》“左苍梧,右西极”;《古诗十九首》“兰泽多芳草”。A、C两段,汉代以前多由名词构成,汉代以后转变为以短语为主。
在《唐诗三百首》中,此类存在句有40例。“C段”修饰语可以是名词性成分(13例:2例七律,2例七古,1例七绝,6例五律,2例五古),形容词性成分(11例:3例七古,1例七律,1例七绝,3例五古,3例五律),数量词成分(11例:4例五律,3例五古,2例七律,1例七绝,1例七古),动词性成分(4例:3例五律,1例五古),主谓短语(1例七古)。如:
(16)朱雀桥边野草花。(刘禹锡《乌衣巷》)
(17)衣上灞陵雨。(韦应物《长安遇冯著》)
(18)长安水边多丽人。(杜甫《丽人行》)
(19)襄阳好风日。(王维《汉江临泛》)
(20)花间一壶酒。(李白《月下独酌》)
(21)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秋歌》)
(22)长安城头头白乌。(杜甫《哀王孙》)
除了用例数量有所增加外,A、C两段的语法结构也更显复杂。
三、“B+C”类存在句
这种存在句又可为“有”“无”充任B段的“B+C”类存在句、其他动词充任B段的“B+C”类存在句两种。
(一)“有”“无”充任B段的“B+C”类存在句
1.“有”字充任B段的“B+C”类存在句。此类存在句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一些,例如《甲骨文合集》28180“有雨”[3],《甲骨文合集》30552“有大雨”[3]。后代文献也有不少,例如《春秋·庄公二十九年》“秋,有蜚”,《论语·述而》“必有我师焉”,干宝《搜神记》“汹汹有数千人声”[4]。B段“有”字有时带有状语或补语,C段在汉代以后开始复杂化。在《唐诗三百首》中,此类用例有7个。其中七言4例(七古、七律各1例,七绝2例),五言3例(五律2例,五古1例)。如:
(23)独有凤凰池上客。(岑参《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
(24)明朝有封事。(杜甫《春宿左省》)
在这些例句中,B段多数带修饰成分,C段基本由短语构成。
2.“无”字充任B段的“B+C”类存在句。此类存在句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例如《甲骨文合集》775“亡来风”[3]。后代文献中也有一些,例如《春秋·桓公十四年》“无冰”,《论语·卫灵公》“无益”,《韩非子·奸劫弑臣》“古无虚谚”,《山海经·南山经》“无鸟兽,无水”,曹操《苦寒行》“薄暮无宿栖”,但远不如“有”字句为多。从构成上看,B段多为光杆“无”字,少数带修饰成分,C段在汉代以后变得复杂化。在《唐诗三百首》中,此类有6例。其中七言3例(七律、七古、七绝各1例),五古3例。如:
(25)岂无山歌与村笛。(白居易《琵琶行》)
(26)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在这些例句中,B段“无”一般带修饰语,C段多数由短语充当。总起来看不比此前复杂。
(二)其他动词充任B段的“B+C”类存在句
这类存在句出现的时间晚一些,例如《诗经·卫风·伯兮》“杲杲出日”,《诗经·豳风·七月》“五月鸣蜩”,谢朓《入朝曲》“逶迤带绿水”,庾信《拟咏怀》“苍茫余落晖”,徐德言《破镜》“空留明月辉”。B段往往带有状语,C段在汉代以后多为双音名词或名词短语。在《唐诗三百首》中,这类“B+C”类存在句有8例,其中七言5例(七律2例,七古2例,七绝1例),五言3例(五古2例,五律1例)。如:
(27)岁时伏腊走村翁。(杜甫《咏怀古迹·其四》)
(28)寂寂花时闭院门。(朱庆余《宫中词》)
(29)遥夜泛清瑟。(许浑《早秋》)
B、C两段的语法结构与此前相比没有明显变化。
四、唯“C”类存在句
在甲骨文中,这类存在句比带“有”和“亡(无)”的存在句还要多见,例如《甲骨文合集》41308“于翌日旦大雨”[3]。在后代的文献中,这种存在句仍然常见,例如《春秋·隐公五年》“螟”,《春秋·庄公二十四年》“大水”,《史记·秦始皇本纪》“冬雷”,《论衡·是应》“五日一风,十日一雨”,《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刘桢《赠从弟》之二“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陶渊明《归园田居》之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汉代以后语法结构较为复杂。在《唐诗三百首》中,此类例子仅有14个,其中五言8例(五绝5例,五律3例),七言6例(七古4例,七律2例)。如:
(30)夜来风雨声。(孟浩然《春晓》)
(31)一声何满子。(张祜《何满子》)
(32)寥落古行宫。(元稹《行宫》)
(33)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4)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这些语例或为并列结构短语,或为名词性短语,其修饰语有名词、形容词、数词和主谓短语。
总之,唐诗存在句与前代汉语存在句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同时也有一定差异,这些差异显示了汉语存在句在唐代的新发展,反映了唐诗语言与当时汉语一般语体之间的密切关系[5]。
参考文献:
[1]王建军.汉语存在句的历时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2]储泽祥,刘精盛,等.汉语存在句的历时性考察[J].古汉语研究,1997,(4):13-20.
[3]张玉金.甲骨文语法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4]王军.《搜神记》“有”字句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07.
[5]张延俊.先秦到唐代的“谁为”和“为谁”[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4(4):82-85.
(责任编辑:蔡宇宏)
Existential Sentences in Three Hundred Tang Poems
ZHANG Yanju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nyang 464000, China)
Abstract:Chinese existence sentences are classified as four main types, such as A + B + C, A + C, B + C and C. Existential sentences in Three Hundred Tang Poems have covered all the main types and their inferior types, and reflected the affinity between languages in Tang Poems and Chinese general terms. All types of existential sentences in Three Hundred Tang Poems had been formed before Tang Dynasty, which have shown the inheritance relationships of type with the Chinese existential sentences in former dynasties. There are about 144 cases of existential sentences in Three Hundred Tang Poems, among which 109 cases are the ones with A and cover 76% of the total existential sentences. The frequency of use has been improved obviously 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Tang dynasty and reflected a tre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xistence sentences. The syntactic composition utilization rate of orientation noun phrases with A has also been improved, little changes on B and C, however.
Key words:history of Chinese language; syntax; existential sentences; locative inversion construction; Tang Poems
收稿日期:2015-12-21;收修日期:2016-01-29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16-GH-060)
作者简介:张延俊(1961—),男,江苏邳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汉语语法史。
中图分类号:H1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16)03-01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