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正能量 激发原动力
——浅谈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2016-03-03欧阳兰湖北省荆州市沙市第一中学
欧阳兰(湖北省荆州市沙市第一中学)
弘扬正能量激发原动力
——浅谈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欧阳兰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第一中学)
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的关键时期。全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坚强意志的必要手段和有效途径。结合从事初中教育工作实践,谈谈三个方面的体会。
一、从自身做起,身正严明,传播健康快乐心情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规范一言一行,对学生起到正面表率作用,以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去影响、感染学生。在工作中,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及特点,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把对学生进行品德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贯穿到日常教学中,把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成为正能量的传播者、践行者。
教师要注重自我心理健康的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不会让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积极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努力开阔新视野,实现新成果、新发展,做到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的不如意,正确面对种种焦虑、挫折、困难。
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可以根据教师的实时状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灵关爱活动,增强教师职业幸福感,提升教师健康心理素质。例如,我校成立了教师读书协会,每月开展读书品书活动,让教师畅谈感悟、放松心情;每学期开展球类对抗赛,既锻炼身体,又加深了教师间的友谊和团结协作。
二、从校园做起,多方关爱,激发阳光向上原动力
初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技能,提高对自我与外界的评价能力,形成自重、自爱、自尊、自信的人格。由于初中生行为易受情绪支配,往往讲的是大人话,行的是小孩事,常常会由于无知、义气而犯错,再加上自我意识的增强,对伤及自尊的行为反应尤其强烈,从而导致行为偏差较大。一些性格孤僻的学生思想上容易偏执,易产生错误倾向。同时,初中生正处于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学生对身体的变化产生迷茫、恐惧心理,导致思想负担加重,注意力分散。此外,面对学业压力和周围评价而产生的压力,心理承受能力弱,学生容易心态失衡,他们在面对竞争时不能有一个正确的心态,对生活、学习失去信心,产生“破罐子破摔”或自我封闭心理。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校、教师全面关注,真心关爱,从校园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帮助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要培养初中生学会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进行自我教育和心理训练,养成良好个性品质,锻炼心理能力,并在生活、学习中灵活运用。如,学会微笑面对,多想自己高兴的事,多角度思考问题,深呼吸、闭目养神放松法等调节手段,提高自信、保持健康的心态,充分估计自我力量,树立自强信心,积极应对一切。学校、老师要即时关注学生的心灵晴雨变化,科学地帮助学生宣泄消极情绪,排解成长的烦恼,舒缓紧张的情绪,为困顿、脆弱的心理“松绑”,拒绝孤僻、不合群,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承受挫折,培养自我承受能力。
二是要正确理解个别学生叛逆、封闭和不合群的行为,运用科学心理知识,去查找问题背后的原因,客观看待问题,理性实施教育。例如,对学习困难、家庭贫困的学生要给予更多温暖、帮助、鼓励,消除这些孩子的自卑心理,培养自信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对因父母离异,有叛逆倾向的学生,采取多邀请家长来校交流和到孩子家里进行家访的方式,加强沟通交流,抚平孩子受伤的心灵,这样温暖的牵手,挽救的不只是一个个孩子,更是一个个家庭。针对留守儿童的现状,要积极开展爱心帮扶、节假日主题活动、团队心理拓展、校园妈妈等活动,培养学生阳光心态,加强亲情教育、自信教育,让留守儿童在爱中成长。
三、从家庭做起,合作育人,陪伴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家庭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首任老师。“老师,孩子交给您了!您该说就说,该打就打!”这句话是许多家长在见到老师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但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学校、家庭共同努力的结果,家长不应是教育的旁观者,要成为教育的“主角”之一。如何开展家庭健康心理教育,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营造家庭氛围,注重亲子交流。通过数字校园平台、班级QQ、微信、家访、培训等方式,搭建家校间的沟通交流平台。例如,我校通常在起始年级与家长进行子女教育方面的培训,以亲子心理健康为主题,向家长讲授如何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以及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等热点内容。通过开展“让爱驻我家”的主题班会,邀请家长来参加,让家长们了解孩子的思想、让家长们知道怎样才能成为孩子心中最崇拜的家长。利用家委会组织一些座谈活动,让有相同烦恼或者有经验的家长们聚集在一起,分享大家的心得体会。这样,家长的心态平和了,家庭氛围和谐了,亲子间的关系密切了,孩子这朵花自然开得更美了。
此外,由于单亲、离异、教养方式不当等因素,容易引发家长不正确的认识或不恰当的行为,表现为简单粗暴的打骂和对孩子的嫌弃质疑,会使孩子的幼小心灵背负巨大压力。对这部分家长,教师、班主任要开展家访活动进行个别辅导,让家长从改变自身做起,更有智慧地处理亲子间的问题。
二是改变传统教养方式,提倡个性培养。大部分中国式家庭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是“重养轻教”,认为家庭只需要提供吃、住、穿,孩子只要成绩好就行了,往往忽视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子观念,开展家长培训活动,利用科学讲座、座谈等形式,使家长摒弃“重智轻德”、片面评价孩子的观念,鼓励家长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树立榜样,更好地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多发掘孩子自身特点和优点,激发他们的原动力。例如,我班××同学成绩优秀,家庭条件优越。然而,在与同学之间意见不一致时,他通常不依不饶,引得同学们怨声载道。与他父母沟通后,我了解到这种情况的形成在于父母平时对他百依百顺。于是,我与家长多番沟通,从家庭做起,从小事做起,一起帮助他认识自己的问题,学会了与同学们友好相处。××同学在校表现很好,然而有一天家长却打电话给我,说他在家不听父母话,基本上不学习,双休日经常出去玩。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找该生谈心。通过谈话,我感觉到父母和孩子缺乏沟通,相互不满。该生喜欢打篮球,而父母却不让,每次打篮球就被父母责骂一次,以致造成他反抗父母的心理。事情弄明白之后,我首先肯定了他打球锻炼身体的好处,然后指出打球时间花费太多会影响学习,顶撞父母是不尊敬父母的表现。接着我又做了他父母的思想工作,指出在周末的时候可以适当给出时间让孩子运动,这样可以满足他的兴趣需要。该生见我能一分为二处理这件事情,很高兴地接受了我的教育和安排,而家长也逐渐理解了孩子。所以,教师要适当引导家长妥善处理孩子在这一阶段出现的特定问题,让孩子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成长。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拥有健康向上的心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是一个孩子成长的关键要素,也是现代教育的应有之义。初中生心理的健康,需要“正能量”的积累,需要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教师、家长要成为学生心理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和“知心人”,对他们多一点呵护,多一点宽容,多一份热情,多一份激励,让他们拥有宽松、愉快、和谐的环境,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全,积极向上的人。
·编辑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