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变革中坚守:美国文理学院的实践与启示
2016-03-03胡小爱
胡小爱
(西安文理学院 区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西安 710065)
在变革中坚守:美国文理学院的实践与启示
胡小爱
(西安文理学院 区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西安710065)
摘要:文理学院是美国高等教育中独具特色的一类高等院校,在历史发展中曾经历过多次挑战,但因一直坚守博雅教育理念、注重优质本科教育,至今仍在美国高等教育中占有一席之位。美国文理学院的发展历史和实践经验对引导我国高等教育特色发展、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美国;文理学院;本科教育
“在美国大部分人心目中,文理学院代表着经典、小规模、高质量的本科教育。”[1]文理学院作为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最长的一类高校,曾经历过多次挑战与变革,但因其一直坚守博雅教育理念、专注于本科教育,至今仍在美国高等教育中占有一席之位。因此,了解和探究美国文理学院的历史发展以及办学特色,分析其在变革中怎样应对挑战,在发展中怎样有所坚守,对于引导我国高等教育特色发展,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本科教育质量有着重要启示。
一、美国文理学院的历史沿革
美国最富创见的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施塔特(Richard Hofstadter)在其《The Development and Scop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一书中以美国内战为界,将美国高等教育划分为学院时代和大学时代。学院时代的文理学院在美国高等教育中处于主导性地位,且有着鲜明的精英特色。[2]
(一)学院时代的文理学院
在整个17世纪,美国仅有两所高校:一所是1636年创立的哈佛学院,一所是1693年建立的威廉·玛丽学院,这两所学院办学规模都很小,共有教师5名,学生150人,授予了15个学位。[3]15当时的美国正处于英国殖民时期,高等教育并不发达。在美国独立之前,先后只有7所学院建立,它们分别为“1701年建立的耶鲁学院(现耶鲁大学),1740年建立的费城学院(现宾夕法尼亚大学),1746年建立的新泽西学院(现普林斯顿大学),1754年建立的国王学院(现哥伦比亚大学),1765年建立的罗德岛学院(现布朗大学),1766年建立的女王学院(现新泽西州立大学),1769年建立的达特茅斯学院”。[3]20新建的这些学院都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且受哈佛学院的影响,在各自办学特色上虽有不同,但都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当时英国大学的学院结构。
随着1776年美国的独立以及“西进运动”的蓬勃发展,文理学院也进入高潮期,出现了美国教育史上的“学院运动”。当时因各级政府对学院办学条件限制较少,一些教会为增强教派竞争力,对外传播福音,积极组建了许多学院。那时的文理学院是国家制度、宗教热情和民间力量相结合的产物。到1861年,美国先后组建的学院超过800所,被称之为“学院之国”。[4]这些学院因其办学规模小,招收学生数量少,且大部分来自社会精英家庭,毕业后的学生又成为新的社会精英,所以那时的文理学院堪称是主导性的精英高校。
学院时代的文理学院是在英国大学的影响下,结合了自己本土文化特征,有着自己的特色:坚持博雅教育办学理念、坚持小规模办学;学院可以独立授予学位;成立董事会,由校外人员参与学院管理;崇尚宗教精神,被不同教派所控制。这些特点的形成,为美国文理学院的后继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为文理学院后来经历时代变迁而能够留存下来提供了一种现实可能。
(二)大学时代的文理学院
美国内战后,由于国家的统一和政治经济的不断繁荣,一些学院受到实用主义的影响,开始对博雅教育理念和古典课程产生质疑,专业教育开始萌芽,德国的大学模式开始影响美国高等教育。特别是1862年美国颁布的《莫雷尔法案》,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当时,美国各州利用联邦政府推动和发展了一批以机械工程、农业和军事等专业为主的州立大学,并对这些大学和农工院校提供资助,吸引了大批生源。另外,德国柏林大学倡导的教学与科研相促进的研究生教育,引发了当时高等教育的重要变革。整个19世纪,美国选派近万人赴德国交流学习,并以德国大学为参照,改造和建立了一批新式大学,其中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最具代表性。新式大学与老式学院相比,在学科设置上注重新兴工程技术,在招生对象上对低收入家庭子女开放,在教育教学上特别强调科研和研究生教育,在办学思想上强调为社会服务。
二战后,文理学院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出现了大规模分化,有些发展成为研究型大学或综合性大学,有些转型为专业学院,有些甚至撤销关闭。到1973年,按照卡内基第一版高校分类统计,美国有“狭义上的文理学院146所,占所有高校的比重为5.1%;广义上的文理学院有575所,占所有高校的比重为20.3%”。[4]在2005年的卡内基教学促进会高等教育分类统计中,美国文理学院有287所,占高等教育机构的比重为6.5%,入学人数为53万,占高等教育入学人数的比重为3%。[5]到了2010年,美国文理学院有271所,占所有高校的比重为5.8%。从美国文理学院分类标准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实用主义和职业主义对文理学院的影响,有些学院虽然设置了应用型专业,但学士学位的授予不能超过50%,这也是现今文理学院区别于普通型或综合型学士学位学院的一个重要标志。
大学时代的文理学院虽然经历了多次变革与挑战,但并没有失败,仍拥有基础性地位。之所以说它有基础性地位,一是因为文理学院非常重视学生在本科阶段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注重学生自我探究能力的培养,能为学生以后选择研究生教育或专业教育打下牢固基础;[6]二是因为文理学院注重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学习不是为了谋生,而是通过对知识的追求,造就完整人格;三是因为文理学院在变革中始终坚持优质本科教育,不断创新博雅教育课程,培养了许多社会精英,堪称美国精英输送器。
二、美国文理学院的特色
(一)对博雅教育理念的秉承
古希腊时的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使学生摆脱庸俗、唤醒卓异”。1828年《耶鲁报告》中博雅教育的核心理念为“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完整的教育、致力于奠定学生广博的知识结构、致力于训练和装备学生的心灵,也就是说用知识充实心灵并使之力量扩增”。[7]美国巴德学院的乔纳森·贝克则认为“现代的博雅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欲望,训练批评性思维、有效交际以及公民义务的能力而建立的高等教育体制”。[8]虽然不同时代对博雅教育的理解有所不同,但在西方教育思想中,博雅教育一直是正统思想,而美国文理学院在其发展中对博雅教育进行了继承和创新。
现在的文理学院大多仍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管理体系中体现着博雅教育的精华。强调大学教育不是传授单一的学科知识或职业技能,而是通过广泛的课程内容,使学生获得广博的知识和探究精神。对课程的分类在注重广度和深度的同时,特别强调创造性的表达,道德文化、历史价值、数学推理、物理生物、社会机构和人类行为等跨学科知识。如波莫纳学院(Pomona College)一年级所开设的批判质询讨论课,就是由固定教师以某一学科为主题,引导学生质疑已有的事实和理论,要求学生用口头语言和书面作业进行清晰表达,以此来训练学生的阅读、思考、分析、推理、总结与表述能力,学院每学期至少有25个不同学科的主题可供学生选择。这种打破传统学科界限的讨论课,使学生在感知、分析、交流、写作能力提高的同时,培养其“不唯上、不唯书”,勇于质疑和探索的精神。
许多文理学院在实施博雅教育的过程中,采用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如科比学院(Colby College)的必修课要求学生按照学习顺序,选择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科学四个方面的核心课程来进行学习;选修课则要求学生按照学习顺序,选择每一学科中的任意一门课程。学校为确保学生能在某一领域的学习有一定深度,规定学生必须在大学二年级结束时选择一个主修专业,也就是说学生有将近4个学期的时间可以在各个领域进行探索和学习。除此之外,还有圣·约翰学院(St·John’s College)实施的“名著经典”课程,要求学生在4年里通读哲学、文学、神学、政治学、音乐、历史、经济、数学等学科经典著作,并对这些经典熟记精读或背诵,以达到开启心灵、增长智慧、充实精神的目的。
(二)对本科教育的专注
1.对本科教育的定位
美国文理学院的定位首先是本科阶段的基础性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大多为文理基础学科,注重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职业性课程涉及很少,其目的是让学生打下坚实基础,为毕业后进一步深造创造条件。其次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智力、心理、生理发展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新生入学时不强调专业或专业意识,不针对某种职业进行专项职业教育,而是着力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最后是在培养目标上仍坚持精英教育理念。主要以培养社会各界领袖为目标,在招生对象上有着高度的选择性。学校很重视学生在校期间领导力和公益精神的培养,并为其提供广泛参与活动和发挥领导才能的机会,让每位学生在大学期间就能树立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意识。
2.对小规模办学的坚持
小规模办学、低师生比是文理学院保障个性化教育的前提,也是文理学院的优势所在,为保障本科教学质量,大多数学院生师比控制在8∶1到12∶1之间,大约有3/4的学院人数在2 000人以下,每年的毕业生人数只占到美国毕业生总数的5%。小规模办学给每个学生提供了最大限度参与学院各项活动的机会,也为师生之间开展广泛交流与互动、激发学生思考热情、发掘学生潜能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正如世界知名经济学者舒马赫(E. F. Schumacher)在其《小的是美好的》一书中所说:“异常渴望并尽可能争取小规模的灵便、在人性化与易于管理等特点中得益。”[9]
3.对寄宿制和导师制的继承
寄宿制是美国文理学院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大学生活的重要经历。有研究认为“学生的学术成就与其生活环境有着密切关系,优美的校园环境不单是学校硬件建设必不可缺的一部分,还是塑造学生品格的重要载体”。文理学院良好的住宿条件和优美的教育环境为学生的寄宿生活提供了丰富内容,再加上来自不同种族的教师,亦师亦友,参与到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事务中,使得学生在远离家庭的情况下,能够按照日常道德行为和学院管理来建立自我评价标准和与人沟通的能力,这种养成教育为他们今后进入社会、学界提供了更多机会。文理学院寄宿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教育的意义,使得学生更能适应今后的公民生活。[10]
导师制是文理学院高级成员对学院年轻成员的行为和习惯进行指导并负有一定责任的制度。每年新生入学时,学院会依据学生情况指定一名教授担任其导师,分管学生的日常生活等事务。有些学院还会指派两名教授分别担任学术导师和住宿导师。除此之外,有的学院还设有同伴导师,以便于同龄人之间进行交流和寻求帮助。导师一般会在固定的时间与学生见面,有些导师常会在家中与学生举行聚餐活动,每次见面学生都会向导师请教有关学术和生活方面的问题,学生与导师之间既是师生又是朋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交流中获得新知识,领悟生活哲理。
三、美国文理学院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一)明确高校自身定位,重视本科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一批地方本科高校蓬勃发展,虽然经过10多年的建设,办学实力有了明显增长,但并不是人们所期待的“好大学”,甚至有“本科培养的人才不如专科”的说法。另外,部分高校在定位上攀高、求大、尚名、逐利,把自己定位于教学研究型、研究教学型和研究型大学,在强化科研职能的同时,忽视了本科教育。美国文理学院的发展历史为我们展现了博雅教育理念的强大生命力,体现了博雅教育传统与专业教育的长期博弈。因此,我国高等教育要赢得社会声誉,解决质量认同问题,就必须重视本科教育。一是在办学理念上,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应依据自身优势,扬长避短,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校情,既不贪大求全,也不好高骛远,不断创新和凝练办学理念,对自身进行合理定位。二是在本科教育上,应借鉴美国文理学院经验,汲取博雅教育精华,在课程设置、教师配备、学校活动等方面以学生为本,注重研讨课和小班授课,积极创设师生间学术交流和日常沟通的良好环境,对影响优质本科教育的因素给予足够重视。
(二)坚持特色办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先进性、科学性和稳定性,是学校整体实力和办学水平的突出表现,对学校的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过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美国文理学院独特的教学过程和教育环境所产生的独特教育效果,彰显了与众不同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这些实践经验对我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探寻独具特色的育人之路有着重要启示。一是高校在办学理念、办学思路上要进行反思和总结,对形成本校特色的元素加以研究,不断凝练优势学科和办学思想,在坚持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探寻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特色道路。二是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的有机融合,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客观判断、追求真理的精神,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激发和提升学生自我学习的动力和能力,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三是坚持博雅教育理念,努力使人摆脱功利、浮躁心态,不论学习什么学科,都应注重知识的广博性,在做专做精之前先要做宽,在成才之前要先成人。
[参考文献]
[1]肖杨.胜过哈佛的美国文理学院[J].出国与就业,2008,(6):28-29.
[2]Hofstadter R,Hardy C D.The Development and Scop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52:3-56,33-36.
[3]Cohen A M. The Shaping of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1998.
[4]雷洪德.美国文理学院:变革中的精英高校[J].高等教育研究,2013,(10):89-95.
[5]Classification Descriptions.[EB/OL].http://classifications.carnegiefoundation.org/details/ugrad_program.php?key,2010-02-03.
[6]王春春.美国精英文理学院研究——对麦克莱斯特学院的文化人类学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224-226.
[7]付金兰.《1828耶鲁报告》博雅教育理念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9-10.
[8]连进军,解德渤.作为概念体系的自由教育及其发展脉络——兼与博雅教育、通识教育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3,(1):25-31.
[9][英]E. F.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M].虞鸿钧,郑关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9.
[10]张会亮,美国文理学院办学特色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1,(3):22-26.
[责任编辑石晓博]
Adherence in Changes: the Practice and Enlightenment of American Colleges of Arts and Science
HU Xiao-ai
(RegionalEducationDevelopmentResearchCenter,Xi’anUniversity,Xi’an710065,China)
Abstract:As a distinctive category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colleges of arts and science have been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in spite of many challenges by insisting on liberal education and emphasizing superior quality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The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can use for reference the history and practice of American colleges of arts and science 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Key words:America;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文章编号:1008-777X(2016)01-0094-04
文献标志码:A
中图分类号:G649.28
作者简介:胡小爱(1974—),女,甘肃静宁人,西安文理学院区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文学硕士,主要从事院校研究和比较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发展性视域下应用技术大学教师考核评价体研究(SGH140783); 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之困与破解之策研究(14WL06)。
收稿日期:2015-11-22
【教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