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北边”战略与统一进程

2016-03-03王子今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蒙恬秦始皇史记

王子今

(中国人民大学 国学院,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 100872)



秦“北边”战略与统一进程

王子今

(中国人民大学 国学院,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 100872)

秦始皇实现统一,其功业并不限于“禽灭六王”,亦包括向北河和南海的军事拓进。而秦帝国版图的规模,于是也远远超越了秦本土与“六王”故地。秦对于“北边”的关注,在统一进程中亦有显现。秦昭襄王时代“伐灭义渠”,据有上郡,对于“秦地半天下”以及“昭襄业帝”历史变化的形成有重要意义。而秦始皇时代蒙恬经营“北边”对于东方史乃至世界史的影响,也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

秦;统一;北边;秦昭襄王;秦始皇;蒙恬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实现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度集权的大一统帝国,成为中国历史进程中重要的标志性事件。秦王朝虽然短暂,却对后来的历史形成深刻影响。千百年来,史家和政论家对秦始皇批判甚为严厉,对于秦统一之后政制建设和政策设定,肯定者有限。但是对秦始皇实现统一的历史表现指责不多。

秦并一海内,对于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东方文化的进程以及世界史格局的形成,都有重要的意义。秦的统一,是国内外史学界共同关注的研究课题,然而,就秦统一的具体进程,秦统一的实际规模,秦之所以能够实现统一的真正原因,秦统一之后帝制形成的历史影响和世界史的意义,秦统一形式与秦短促覆亡的内在关系,长期未能得到透彻说明。认真考察和分析这些学术问题,将有益于对中国社会史和中国政治史历程中这一重要转折进行准确的历史定位,有益于说明“大一统”的社会背景和时代条件,有益于更好地理解秦制对于中国传统政治格局形成久远影响的文化基因。思考秦统一战略对“北边”的关注,是有学术意义的。

一、秦统一方式及其意义的深层次理解

秦作为“僻陋之国”迅速崛起,能够“地徧天下”,“威动海内,强殆中国”[1]《彊国》301,最终实现一统,自有重要的原因。以往多有学者将商鞅变法解释为由奴隶制走向封建制的社会形态进步的标志,以为秦的统一体现出先进的制度战胜了落后的制度,然而考古发现提供的资料告诉我们,历史真实显然要复杂得多。正如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一书中所说:“必须重新描绘晚周到秦社会阶级结构的图景。”“有的著作认为秦的社会制度比六国先进,笔者不能同意这一看法,从秦人相当普遍地保留野蛮的奴隶制关系来看,事实毋宁说是相反。”[2]就这一历史文化主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通过中国历史走向说明社会发展的若干规律是必要的。

李约瑟通过对秦史的考察,曾经指出法家思想与秦政的关系:“(法家)以编订‘法律’为务,并认为自己主要的责任是以封建官僚国家来代替封建体制。他们倡导的极权主义颇近于法西斯……后来当秦朝因做得过头而为汉朝所取代时,法家遭到了失败。”[3]法家学说在秦统一进程中的作用,对于确定秦王朝执政原则的影响,有必要予以说明。

儒家学者较早提出“天下”意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4]等文字体现的文化迹象,透露出一种政治理想。然而后来诸家学派都有追求统一的理论表述。《庄子·天道》所谓“一心定而王天下”[5],《墨子·尚同中》所谓“一同天下之义”[6],都体现了相似的关于“天下”一统的文化倾向。据《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对于梁惠王“天下恶乎定”的提问,回答说:“定于一。”对方又问:“孰能一之?”孟子答道:“不嗜杀人者能一之。”[7]12《孟子·尽心下》:“仁人无敌于天下。”[7]325《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7]86这些都体现了儒学学者以“仁政”“王道”实现“天下顺之”境界的理想。但是历史进程告诉我们,秦人完全是以军事方式,以战争手段实现统一的。对秦的政治走向影响最为明显的,被称作法家学说集大成者的《韩非子》一书中,出现 “天下”一语在先秦论著中频次最高,凡265次[8]。其中“霸天下”[9]《喻老》413、“强天下”[9]《难三》864、“制天下”[9]《功名》508、“一匡天下”[9]《十过》194、“强匡天下”[9]《饰邪》309、“兼有天下”、“进兼天下”[9]《解老》351等,都说到统一方式的暴力特征。秦最终以兵战“取天下”,与孟子“不嗜杀人者能一之”的预言完全相反,但是秦军的胜利,却是顺应了社会向往统一的文化倾向的。

秦二世说:“先帝起诸侯,兼天下,天下已定,外攘四夷以安边竟……”[10]卷六《秦始皇本纪》271

其实,秦“兼天下”进程中,亦体现出对“四夷”和“边竟”的重视。对于实现统一的战略设计,秦史记录可见争议的存在。分析秦统一战略设想对“北边”的特别关注,也许可以从一个特殊侧面认识秦军事胜利的必然性以及对后世边疆与民族问题处理方式的积极启示。

二、东西与南北:秦进军趋势的战略方向选择

秦统一进程中的外交与军事政策,史称“连衡”,又作“连横”。贾谊《过秦论》:“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而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关于“连衡”,司马贞《索隐》:“《战国策》曰:‘苏秦亦为秦连衡。’”又引高诱曰:“合关东从通之秦,故曰‘连衡’也。”[10]卷六《秦始皇本纪》278-279东方国家抗秦的形式,史称“合纵”,又作“合从”。亦见《过秦论》:“孝公既没,惠王、武王蒙故业,因遗册,南兼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美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是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知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约从离衡,并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合从”即“合纵”。关于“约从离衡”,司马贞《索隐》:“言孟尝等四君皆为其国共相约结为‘从’,以离散秦之‘横’。”[10]卷六《秦始皇本纪》279-280

秦的军事扩张,就空间态势来说,也有“纵”与“横”的选择,即首先向南北方向发展,还是首先向东西方向发展。

据《史记》卷五《秦本纪》记载,秦孝公“下令国中”,回顾秦史,言“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言及西方与东方两个方向的成功,其视角注重横向。又说到近世秦的挫败,“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赞颂秦献公“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的志向,随即“乃出兵东围陕城,西斩戎之獂王”,在“东”与“西”两个方向进击。当时秦军的基本进取方向是东方。在秦孝公全力支持下商鞅变法,“法大用,秦人治”,于是“十九年,天子致伯;二十年,诸侯毕贺”[10]卷五《秦本纪》202-203,秦人的崛起得到了东方政治权威的承认。

“惠文君元年……蜀人来朝”,或许可以理解为导致秦战略方向调整的重要信号。“(更元)九年,司马错伐蜀,灭之。”[10]卷五《秦本纪》205-207秦占有蜀地并促成蜀人对秦文化的认同,形成了显著的战略优势。[10]卷七〇《张仪列传》2284然而在“伐蜀”之前,秦惠文王曾经心存犹疑。“苴蜀相攻击,各来告急于秦。秦惠王欲发兵以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秦,秦惠王欲先伐韩,后伐蜀,恐不利;欲先伐蜀,恐韩袭秦之敝。犹豫未能决。”国中重臣也有不同意见:“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惠王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10]卷七〇《张仪列传》2281

我们应当注意到,通过外交因素影响秦政治方向的意见,有建议秦采取单纯向东横向发展的意见。如《史记》卷七八《春申君列传》记载,春申君曾上书秦昭襄王,主张停止对楚国的进击而急攻齐国:“王壹善楚,而关内两万乘之主注地于齐,齐右壤可拱手而取也。王之地一经两海,要约天下,是燕、赵无齐、楚,齐、楚无燕、赵也。然后危动燕、赵,直摇齐、楚,此四国者不待痛而服矣。”他建议秦国向东发展,取“齐右壤”而实现东西的贯通,“一经两海,要约天下”,即控制西海和东海,对“天下”横腰约束,隔绝燕、赵和齐、楚。《史记》说秦昭襄王虽然采纳春申君的建议,当时停止了对楚的攻击,但仍然坚持原有战略计划,实际上齐国是秦统一进程中最后灭掉的国家[10]卷六《秦始皇本纪》235。

三、秦惠文王“游至北河”与秦昭襄王控制上郡

《史记》卷五《秦本纪》记载,在伐蜀之前,秦惠文王更元五年(前320),“王游至北河。”裴骃《集解》:“徐广曰:‘戎地,在河上。’”张守节《正义》:“按:王游观北河,至灵、夏州之黄河也。”秦惠文王是通过北方义渠之地前往“北河”的。义渠长期威胁秦的北方。在秦惠文王时代则为秦削弱。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县义渠”,“义渠君为臣”。更元十年(前315),又“伐取义渠二十五城”。秦武王元年(前310)也曾经“伐义渠”[10]卷五《秦本纪》206-209。据《史记》卷一一〇《匈奴列传》记载,秦昭襄王时,彻底解决了义渠问题:“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汉书·匈奴传上》和《后汉书》卷八七《西羌传》亦有类似记载。于是,秦与北方草原“胡”族得以直接交通。

对于宣太后“杀义渠戎王”又“起兵伐残义渠”,马非百曾经有如下评论:“宣太后以母后之尊,为国家歼除顽寇,不惜牺牲色相,与义渠戎王私通生子。谋之达三十余年之久,始将此二百年来为秦人腹心大患之敌国巨魁手刃于宫廷之中,衽席之上。然后乘势出兵,一举灭之,收其地为郡县,使秦人得以一意东向,无复后顾之忧。此其功岂在张仪、司马错收取巴蜀下哉!吾观范睢入秦,待命岁余。昭王谓睢云:‘寡人宜以身受命久矣。会义渠之事急,寡人早暮自请太后。今义渠之事已,寡人乃得受命。’日夜请事太后,至于岁余,接见宾客,亦无暇晷。当日秦廷君臣同仇敌忾情绪之高,可以想见。”[11]

灭义渠,有上郡,是秦战略进攻的关键。“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北方和西北方向的成功扩张,使得秦疆土的南北纵向幅度从北纬39°直到北纬29°。当时东方六国都绝没有如此的规模。“秦地半天下”[10]卷七〇《张仪列传》2289的局面得以形成。秦执政集团开始积累管理生态条件与经济形式复杂的包括内蒙古高原草原荒漠畜牧区、黄土高原和渭河谷地粟麦作区、汉江上游和四川盆地稻作区的行政经验。《史记》卷一三〇《太史公自序》所谓“昭襄业帝”,指出了秦昭襄王时代为后来统一帝国的管理,已经进行了早期演练[12]。

四、秦“伐赵”“攻燕”的“逐北”攻势

对于战国时期的历史特征以及当时秦人的历史表现,历史学家曾经用这样有力的笔调予以记述:“海内争于战功”,“务在彊兵并敌”[10]卷一五《六国年表》685,“追亡逐北”,“宰割天下”[10]卷六《秦始皇本纪》279。据司马迁《史记》卷一五《六国年表》的记载,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并天下,这255年间,前后计有92位君主在政治舞台上进行表演,其中享国40年以上者有8人,享国50年以上的,有赵简子60年,楚惠王章57年,齐宣公就匝51年,周赧王延59年,秦昭襄王56年。在位最长久者,是赵国领袖。予历史影响最深刻者,则是秦国君主。根据民间广泛流传的远古时代的传说,秦人和赵人其实原本同出一源。而赵国在赵武灵王实行历史上称作“胡服骑射”的大规模的社会文化改革之后,成为雄镇北方的军事强国,赵国和秦国也曾经有过友好交往的历史纪录。赵武灵王十九年(前307),秦武王去世,第二年,赵武灵王派当时任代相的赵国贵族赵固从燕国迎秦公子嬴稷,将其护送回秦国,立为秦王。秦昭襄王其实是在赵国支持下取得秦国最高执政权的。

秦昭襄王初年,也正是赵国“胡服骑射”取得积极成效的时期*赵武灵王以“胡服骑射”为标志的变革,动议起于胡、林胡、楼烦以及秦的军事压迫。《史记》卷四三《赵世家》:“王北略中山之地,至于房子,遂之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召楼缓谋曰:‘我先王因世之变,以长南藩之地,属阻漳、滏之险,立长城,又取蔺、郭狼,败林人于荏,而功未遂。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吾欲胡服。’”王曰:“‘简、襄主之烈,计胡、翟之利。……今吾欲继襄主之迹,开于胡、翟之乡,而卒世不见也。……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第1805页至第1807页)。当时赵国致力于向北方发展,而秦国兵锋主要指向东南的楚国,赵国和秦国两国之间在这一时期没有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秦昭襄王十年,也就是赵惠文王二年(前 297),被拘禁于秦国的楚怀王出逃,来到赵国,赵国出于对秦、赵之间友好关系的考虑,竟然拒绝接纳。

据说赵武灵王立王子何为王,自称“主父”,曾经有让王子何主持内政,而自己着胡服率领士大夫向西北攻略胡地,然后从云中、九原南下袭击秦国的计划。《史记》卷四三《赵世家》:“二十七年五月戊申,大朝于东宫,传国,立王子何以为王。王庙见礼毕,出临朝。大夫悉为臣,肥义为相国,并傅王。是为惠文王。惠文王,惠后吴娃子也。武灵王自号为主父。主父欲令子主治国,而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于是诈自为使者入秦。秦昭王不知,已而怪其状甚伟,非人臣之度,使人逐之,而主父驰已脱关矣。审问之,乃主父也。秦人大惊。主父所以入秦者,欲自略地形,因观秦王之为人也。”随后,“惠文王二年,主父行新地,遂出代,西遇楼烦王于西河而致其兵。三年,灭中山,迁其王于肤施。起灵寿,北地方从,代道大通。还归,行赏,大赦,置酒酺五日。”裴骃《集解》:“徐广曰:‘在上郡。’”张守节《正义》:“今延州肤施县也。”[10]1812-1813其地在今陕西延安[13]第1册37-38。可知赵国势力的扩张,确实曾一度实现了“北地方从”的局面。赵主父“行赏,大赦,置酒酺五日”,表现出对秦战略优胜的欣喜。而秦国控制上郡,是在宣太后和秦昭襄王解决了义渠问题之后。赵主父“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所谓“直南”的“直”,使人联想到后来秦直道的名号。

上将军白起指挥的长平之战,是秦赵争夺北方战略优势地位的关键。“上将军”,是秦国自此首次设置的最显赫的军职。出于对长平之战特殊的战略意义的重视,秦昭襄王风尘仆仆,亲自前往河内。这是秦国的国君巡幸秦国的国土,所至最东端的空前的历史纪录。《史记》卷七三《白起王翦列传》:“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秦昭襄王的河内之行,对于动员兵员,督察粮运,全力加强长平前线的作战能力,无疑有积极的意义。对长平赵军之兵员与军粮的远方来援的堵截,也因此具备了成功的条件。赵军战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而白起“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长平之战后,秦昭襄王迅即发起邯郸之战。所谓“秦赵构难”[10]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传》2374,“秦赵相毙”[10]卷六九《苏秦列传》2244,应与广义的“北地”争夺有关。

“(秦王政)十八年,大兴兵攻赵”,主力部队“王翦将上地,下井陉”。张守节《正义》解释“上地”:“上郡上县,今绥州等是也。”按照这一理解,其地在今陕西绥德[13]第5册40-41。次年,“得赵王”,“秦王至邯郸”,这是统一战争期间秦王政行程最远的一次出行。“秦王还,从太原、上郡归。”[10]卷六《秦始皇本纪》233这一行程的主要路段,竟然与18年之后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载运这位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帝国缔造者尸身的车队经行直道返回咸阳的轨迹重合,是值得注意的。

秦王政二十年(前227),发生“荆轲刺秦王”事件。“(秦王)使王翦、辛胜攻燕。燕、代发兵击秦军,秦军破燕易水之西。二十一年……遂破燕太子军,取燕蓟城,得太子丹之首。燕王东收辽东而王之。”“二十五年,大兴兵,使王贲将,攻燕辽东,得燕王喜。”[10]卷四六《田敬仲完世家》1902在灭齐,即实现统一的前一年,秦全面控制了“北边”。

五、蒙恬经营“北边”

认识秦统一局面的形成,应当理解其规模并不限于“禽灭六王”[10]卷六《秦始皇本纪》250,亦包括向北河和南海的军事拓进。而秦帝国版图的规模,于是也远远超越了秦本土与“六王”故地。“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適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阳,因边山险堑溪谷可缮者治之,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又度河据阳山北假中。”[10]卷一一〇《匈奴列传》2886蒙恬的“北边”经营以长城和直道一横一纵的两大工程体系为基点,对于秦王朝的国家安全和文化扩张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所谓“西北斥逐匈奴”,《史记》卷八八《蒙恬列传》所谓“北逐戎狄”,贾谊《过秦论》所谓“(秦始皇)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10]卷六《秦始皇本纪》280,或言“逐”,或言“却”,均突出强调了主动进取的战略趋向。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始皇巡北边,从上郡入。燕人卢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说蒙恬“北击胡”在秦实现统一6年之后。然而《史记》卷八八《蒙恬列传》又明确写道:“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由“暴师于外十余年”可以推知,蒙恬“北逐匈奴”是灭齐之后随即发生的战争行为。也可以说,蒙恬经营北边,是秦统一战略的军事主题之一。“暴师于外十余年”是值得重视的时间记录。而作为重要的空间信息,前引贾谊“却匈奴七百余里”应予注意。而《汉书》卷五二《韩安国传》载王恢语:“蒙恬为秦侵胡,辟数千里,以河为竟,累石为城,树榆为塞,匈奴不敢饮马于河,置坠然后敢牧马。”“辟数千里”之说或有夸张,但也可以在认识“北边”形势时参考。

中国古史最早出现“北边”这一政治地理、军事地理与民族地理的概念,见于《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列传》:“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又有前引《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始皇巡北边,从上郡入”,以及《史记》卷八八《蒙恬列传》:“太史公曰: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等。“北边”为社会全面关注,是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而“堑山堙谷,通直道”的工程,因司马迁的提示,始为史家所关注。

秦实现统一于东方史和世界史的意义,或许可以通过中原帝国执政者对于“北边”的重视以及随后发生的历史变局予以理解。草原强势军事力量因秦王朝积极的战略布局,南下侵扰的行为受到遏制。数十年之后,汉武帝对匈奴的有力抗击改变了汉帝国西北形势。匈奴向欧洲迁徙的历史动向。有的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令蒙恬经营“北边”起始,世界民族文化格局因此有所变化[14]。有的学者更突出强调直道对于这一历史变化的作用[15-17]。这样的认识是有一定的学术依据的。而“北边”的战略地位,对于此后两千余年历代边疆问题与民族问题的处理均有重要意义。

[1] 王先谦.荀子集解[M].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

[2] 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90-291.

[3] 〔英〕李约瑟.科学思想史[M]//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卷,何兆武,等,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

[4] 阮元校刻.诗·小雅·北山[M]//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据世界书局缩印阮刻本,1980:463.

[5] 郭庆藩,辑.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462.

[6] 〔清〕孙诒让.墨子间诂[M].孙以楷,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71-72.

[7] 杨伯峻.孟子译注[M].兰州大学中文系孟子译注小组修订.北京:中华书局,1962.

[8] 周锺灵,施孝适,许惟贤.韩非子索引[M].北京:中华书局,1982:428-429.

[9] 韩非子.韩非子集释[M].陈奇猷,校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10]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1]马非百.秦集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2:108.

[12]王子今.秦史的宣太后时代[N].光明日报,2016-01-20(14).

[13]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M].北京:地图出版社,1982.

[14]比新.长城、匈奴与罗马帝国之覆灭[J].历史大观园,1985(3).

[15]徐君峰.秦直道影响了罗马帝国衰亡[C]//考古中国:探索发现之旅[EB/OL].(2011-11-16).http://www.kgzg.cn/thread-1196-1-1.html.

[16]秦直道——一条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的军事通道[EB/OL].(2012-02-23).http://tieba.baidu.com/p/1425022228?pid=17435888545&cid=0.

[17]长安学研究中心.秦直道——道路走向与文化影响[EB/OL].(2015-09-09).http://www.wtoutiao.com/p/D2f7qM.html.

(责任编辑:高士荣)

The Strategy of Qin Northern Borderland and its Unification Process

WANGZi-jin

(Research Center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Unearthed Documents and Chinese Ancient Civilization,The School of Chinese Classic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The achievements of First Emperor of Qin unification are not only limited to elimination Six States, but also included the military extension into Beihe and Nanhai. The size of the Qin Empire territory is also far more than the mainland of Qin and Six States. In addition, the concerning for the Northern Borderland of Qin appeared in the unity process. King Zhaoxiang of Qin attacked and perished Yiqu and occupied Shang Commandery, which is important for the formation of historical change of taking possession of half of the world's land and establishing the imperial cause. The influence of Meng Tian managing the Northern Borderland for oriental history and world history also were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scholars.

Qin; unification; Northern Borderland; King Zhaoxiang of Qin; First Emperor of Qin; Meng Tian

2016-03-10

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秦统一及其历史意义再研究”(14ZDB028)

王子今(1950- ),男,河北武安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顾问,研究方向为秦汉史。

K233

A

1672-2817(2016)04-0113-05

猜你喜欢

蒙恬秦始皇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秦始皇忆师
三十六计之偷梁换柱
秦始皇拜荆条
毛笔是蒙恬发明的吗?
蒙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