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国中世纪宗教剧消亡原因论

2016-03-03

许昌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行会连环中世纪

郭 晓 霞

(许昌学院 文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英国中世纪宗教剧消亡原因论

郭 晓 霞

(许昌学院 文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随着宗教改革在英国的此起彼伏,繁荣了二三百年的英国中世纪宗教剧被当做天主教的产物受到抑制,于16世纪中后期逐渐走向消亡。宗教改革是宗教剧消亡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宗教剧的主要组织者——行会在16世纪初的解体、经济下滑、国家政治观念的形成以及文化与戏剧自身发展的新变化等也是宗教剧消亡的因素。拘泥于中世纪神学观念和传统艺术形式的宗教剧,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宗教剧;消亡;宗教改革;经济;文化

英国中世纪的戏剧主要是产生于基督教崇拜仪式的宗教剧,至14、15世纪,英国宗教剧进入繁盛时期,主要发展出了圣徒剧(saint play)、连环剧(cycle play)和道德剧(morality play)等主要戏剧类型。其中,圣徒剧主要是关于圣徒及其奇迹的戏,主要有《抹大拉的马利亚》(MaryMagdalence),《圣梅利亚斯克》(St.Meriasek)、《圣保罗的皈依》(TheConversionofSt.Paul)、《圣餐剧》(ThePlayoftheSacrament)等;连环剧主要是在户外流动的马车上表现从“创世记”到“末日审判”的圣经故事的戏,由当时的手工业行会创作、管理、演出,是中世纪英国众多城市演出的大型戏剧,现存比较完整的共有四个城市的连环剧,分别为约克连环剧(York Cycle)、切斯特连环剧(Chester Cycle)、某镇连环剧(N-Town Play) 和威克菲尔德连环剧(Wakefield Cycle)等;道德剧主要是通过中世纪文学常用的“寓意”(allegory)手法展现基督教教义和道德伦理的戏,现存有五部较为完整的道德剧,分别为《生命的骄傲》(ThePrideofLife)、《坚韧的堡垒》(TheCastleofPerseverance)、《智慧》(Wisdom)、《人类》(Mankind)、《每个人》(Everyman)等。

宗教剧的演出在中世纪后期极为盛行,是当时人们的主要戏剧活动*就连环剧而言,当时的影响就极其广泛,有人说14—15世纪英国每年举行连环剧演出的城市约有125个之40个。参见梁实秋:《英国文学史(一)》,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年,第130页。。进入16世纪以后,宗教剧逐渐衰落直至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约克连环剧最后演出的时间是1569年,考文垂连环剧最后演出的时间是1580年,切斯特连环剧最后演出的时间是1575年[1]24。关于宗教剧消亡的原因,学术界普遍的看法是新教将宗教剧看作天主教的产物加以抑制甚至弹压的结果,即所谓的“抑制理论”*学者碧利斯(Bing D. Bilis)将这种观点称为“抑制理论”。See Bing D. Bilis,The “Suppression Theory” and the English Corpus Christi Play: A Re-Examination, in Theatre Journal, Vol.32, No.2(1980), 157-168. 美国学者加德纳(H.C. Gardiner)曾具体阐释了这种观点,认为主要是与新教改革政策相关的政府的压制和操纵造成了中世纪宗教剧的消亡。See Harold Charles Gardiner, Mysteries’ End: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Last Days of the Medieval Religious Stag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46, 47-48.。当然,新的宗教思想的出现是这些诞生于中世纪基督教堂的宗教剧消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显然不是唯一的因素。宗教剧从15世纪末开始直到16世纪中后期消亡,是经济、文化、宗教以及戏剧发展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传统经济的衰退与转型

我们知道,英国中世纪宗教剧与经济密切联系在一起。*关于英国中世纪宗教剧与经济的关系具体可参见郭晓霞:《英国中世纪连环剧的经济因素》,《外国文学评论》2015年第3期。由于可以在宗教剧演出中通过行业象征或广告植入等方式,确保参与者在社会中的身份和地位,确保他们自己的物质和经济利益,宗教剧尤其连环剧吸引了大量的世俗人员尤其是当时的手工业行会的积极参与,正是当时大量手工业行会的积极参与才促进了英国连环剧的形成,并且为英国连环剧的持续繁荣提供了主要的经济支持。但显然,行会用于支持连环剧演出的费用是不菲的。我们知道,连环剧从抄写剧本、彩排、演出、后期雇用职业演员、马车维护等费用极多,如考文垂市的铁匠行会在1490年这一年的戏剧演出总共花费了2磅18先令15分半[2]93。与同时期法国等国家政府的财政支持不同,英国连环剧演出的费用主要来自行会会员交的会费,约克市各手工业行会的会费从1分到8分不等,考文垂市的卡片制造者、马鞍制造者、泥瓦匠和油漆匠这四个行会共同负责一个戏,在1443—1444年时,这四个行会的每个会员向戏剧总管要交1个先令的会费[2]93。相对于中世纪的棉花每磅1分钱,牛排每磅2分钱,一个工人1天的工资是6-7分钱[3]117,这笔钱确实数目不小。事实上,中世纪的经济货币相对紧缺,有时看戏的门票(主要是便于观看的位置或用于观看的脚手架的租赁费)和手工业行会的罚款还是实物,如牛排、谷物等,而偏僻的乡村直到1504年才使用硬币[3]116。行会收来的大部分会费都用于连环剧,如1523年考文垂的纺织工行会超过三分之一的钱用于支持圣体节戏剧演出和仲夏庆祝活动,这一年,切斯特市的油漆工行会则有90%的钱花在了戏剧上[3]110。所以,“行会愿意但不是过度渴望将自己卷入到城市的戏剧事业中”[3]108,更有行会成员拒绝缴纳会费的,于是,各个行会乃至市政当局制定了一系列条例和规定,对拒不缴纳会费的会员进行罚款,这些条例和规定之多、之具体乃至促进了英国中世纪法律体系的形成,因为一个城市“之所以与法律体系相关联,主要是由于大量的戏剧花费和众多参与其中的人们”[4]15。

中世纪后期的宗教剧演出是有一定收入的,如英国东南部城市埃塞克斯(Essex)在户外上演的圣徒剧通过让观众向“传递的帽子”中投入场费,1523年收入了6英镑14先令11.5分,1525年收入了8英镑9先令6分,1534年收入了6英镑14先令11.5分[5]231,但是这个收入在通货膨胀极其严重的16世纪初期算不了什么。对于最盛行的连环剧而言,它可能也通过出租便于观看的脚手架或舒服的位置或像圣徒剧一样通过“传递的帽子”,从而有一些收益,但是,“绝大部分情况下应该是免费的”[5]232,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演出都有收益。这种持续不断的花费让行会及其会员苦不堪言,后来,随着经济收入下降,他们便不堪重负了。15世纪末16世纪初,英国经济下滑,下滑的原因有三:一、人口再次上升,这对农民和依靠技术的工人而言是一个坏消息;二、服装生产模式发生了变化,从生产、制作服装转变成出口加工的羊毛,羊毛出口成为此时英国的主要工业,而羊毛出口业并不依靠于服务、流通等环节,相反,它更需要在偏远的乡村、远郊进行;三、随着商品丰富和流通的需要,国际性市场增加,而国际性市场使得行会所建立的规则不再适用,行业、价格等方面的垄断开始被打破[6]4。因此,迫于经济压力,部分行会停止了对连环剧的经济支持。1523年,切斯特市的帽子制作者行会要求不再为他们的戏剧活动提供经费,因为他们“是很穷的人”[7]25。1561年,约克市的画家呼吁,他们现在只是一个穷人,要求免去他们对《十字架上的基督》的支持经费,同时免去他们与别针制造者共同承担的《耶稣被钉十字架》的支持经费[8]332。贝弗利(Beverley)早在宗教改革运动开始之前的1520年就停止了连环剧的演出。可见,经济原因是连环剧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二、 政治、宗教的变革

与经济大萧条几乎同时,1520—1558期间,英国的政治、宗教正在发生着有史以来翻天覆地的大动荡、大变革。以1527年亨利八世离婚案为导火索的英国宗教改革拉开序幕,这场“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注定几经周折,命运多舛,从亨利八世最初的毅然决然,到其晚年的犹豫不决,到“年轻的约西亚”爱德华六世的锐意改革,再到天主教徒玛丽女王的疯狂反扑,经过几次反复,至1558年伊丽莎白一世继位后,在几代人的努力下,注重实际和圣经要义的新教才最终取代天主教。同时,英国宗教改革还结出了姊妹花——英国王权国家思想的形成。在英国15世纪末期16世纪初期宗教思想大变革和政权更迭中,宗教剧被当成天主教的产物受到了教会和政治势力的联合抑制。

实际上,早在连环剧兴起并兴盛的14世纪,基督教会内部就已经开始了宗教思想变革。14世纪中后期是英国约翰·威克里夫(Wycliffy)及罗拉德教派活跃的时期,早在1381年,威克里夫本人就攻击过“变体论”[9]48,而在以“变体论”为基础的圣体节上演出的连环剧也受到威克里夫教派的反对,他们曾撰文攻击当时的宗教剧,如下面这段文字就是来自14世纪威克里夫教派所写的小册子中的一篇反对宗教剧的文章:

正如我们所一贯相信的那样,既然基督和他的门徒所行的奇迹是有感染力的,那么任何人都不应该在竞技和戏剧活动中对基督如此真诚地在世间所行的奇迹和工作进行利用,因为无论谁这么做,他在信仰问题上就犯了错误,他违抗基督,藐视上帝。他之所以在信仰上犯了错误,原因在于他把上帝最珍贵的工作纳入到竞技和戏剧活动中,这样做是在玷污上帝的名字,滥用我们的信仰……

如果上帝的律法允许在绘画中展现他的奇迹,那么为什么我们去扮演上帝的神迹就不合上帝的律法呢?这是因为,较之绘画,在戏剧中,人们能更好地得知上帝的意志和神迹,并且通过扮演上帝,人们对上帝的意志和神迹留下更深的印象。绘画只是近似于经书,而戏剧活动却是一个真正的经书。[10]27

显然,在威克里夫教派看来,戏剧活动在圣经之外重新创造经书,这是违背圣经本意的。但是,威克里夫及罗拉德教派对宗教剧的反对在当时的影响微乎其微。真正对宗教剧消亡产生影响的是16世纪早期的宗教改革。新教徒认为,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灵魂负责,在灵魂和它的创造者之间不需要圣徒也不需要圣物做中介——它们都是一种偶像崇拜,也不需要神父,他滥用道德顾问的角色从而篡夺了上帝的权威,他们相信上帝直接与人的灵魂对话,不能忍受宗教剧对圣经事件给出的传统意义和阐释,而且对宗教剧所富含的亲切、幽默、宽容的人性完全不感兴趣[11]188-189。随着教会上层逐渐被新教徒取代,教会首先对连环剧等进行了审查,现存几部连环剧手稿的修订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如威克菲尔德连环剧的手稿中,第19个戏《施洗者约翰》的第197行有一个关于圣餐礼的片段被更改掉了,整节都被打了个叉,并在旁边写有“更改过,不能上演”;第16个戏《大希律王》的第263行原文的“教皇”也被涂掉了;从第31个戏《耶稣的升天》到第32个戏《末日审判》之间缺少了12页,缺失的部分应该是描写圣母马利亚的死亡、担当和加冕的戏,这些内容在新教思想审查下被撕毁了[12]17。约克连环剧也于1568、1575、1579年在教会的命令下对手稿了进行了多次修订[13]。

与新教教会对宗教剧的审查几乎同时,英国政府也加入到反对宗教剧的行列。最初,政府发现宗教剧是体现权力意志的场域,便加以利用,政府按照“基督的身体”概念对圣体节游行和连环剧演出进行组织、实施和管理,加强教会和整个城市的社会秩序与政治统治。但是,此时,宗教剧却成为政治的一个阻碍。亨利八世(1527—1547)和爱德华六世(1547—1553)基本上拥护新教思想,所以对宗教剧的态度和新教徒一样,如爱德华六世上台后的第一年即1547年曾委派专员去损坏教堂的装饰物[11]189,宗教剧也在审查之列。到了虔诚的天主教徒玛丽女王(1553—1558)上台以后,玛丽并没有因为宗教信仰问题对宗教剧态度缓和,反而“由于政治需要禁止任何戏剧演出”[14],这是因为当时圈地运动、经济萧条造成的大量流民充斥街头,而任何公开演出都为集会提供了机会。伊丽莎白一世上台以后,为了彻底肃清“血腥”玛丽的天主教势力,对宗教剧尤其是在彩车上演出的连环剧严加封禁,在1559年5月16日的法令中,女王要求市政官员,“他们不可允许任何戏剧上演,不论这些戏剧是否涉及宗教内容或国家政府统治的内容,通常情况下,在彩车上上演的戏都不能予以考虑和执行。除非是权威人士、有学问和有智慧的人,其他任何人不能写此类戏,也不能在一般观众面前上演此类戏,除非观众是优雅和慎重的人。女王陛下颁布此令,其中所有内容不得违抗”[15]。在教会和行政权力的联合压制下,已经奄奄一息的宗教剧苟延残喘到16世纪70年代末便纷纷消亡了。

三、文化与戏剧自身的发展

除上述原因外,宗教剧在16世纪消亡还有一个不太显著但同样也十分重要的因素,即还和当时的文化与戏剧自身发展有关。毫无疑问,“尽管都铎王朝早期对英国‘伟大戏剧’的贡献微乎其微,但却见证了形形色色极端的戏剧实验和创新,见证了旧的戏剧形式的消亡和新的戏剧形式的诞生”[16]33。其中,这“旧的戏剧形式”当然是宗教剧,而“新的戏剧形式”则是以古典戏剧为基础的、在各种实验戏剧的基础上形成的人文主义戏剧,这各种实验戏剧主要是古典戏剧、宫廷间插剧以及闹剧等。一方面是宗教剧备受经济困扰和政治与宗教的压制,一方面是各种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戏剧演出悄然兴起,各种实验戏剧蔚然成风,这些也无疑对宗教剧的彻底消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综上所述,拘泥于中世纪神学观念和传统艺术形式的宗教剧,在传统经济衰退与转型、政治宗教改革、文化与戏剧自身的发展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下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尽管宗教剧的精神和艺术手法仍然影响着英国的观众和英国的剧作家,如宗教剧通过世俗化的形式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注,以及它的整一性结构、写实主义手法、喜剧效果、类型化特征等戏剧艺术手法奠定了英国戏剧的发展,通过福斯塔夫的调侃、哈姆莱特的追问,我们在伊丽莎白时代的舞台上仍然可以看到宗教剧的身影,但是,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类型,在英国舞台上活跃了二三百年的宗教剧却从此中断了。尽管20世纪以后,宗教剧的演出又重见天日*道德剧《每个人》首先于1901年在英国伦敦复演,由当时著名的演员本·格里特(Ben Greet)领衔主演,从1902年开始直到今天,该剧还在北美不定期演出。1951年,作为英国节日的一部分,约克市、切斯特市分别复演中世纪时期的连环剧,并且也和当年一样用当地行会演出。接着,林肯市、利奇菲尔德市(Llichfield)等城市也分别于1978年、1994年复演中世纪连环剧。关于中世纪宗教剧在当代演出的研究著作主要有Katie Normington, Modern Mysteries: Contemporary Productions of Medieval English Cycle Dramas, Cambridge: D. C. Brewer, 2007; Margaret Rogerson, Playing a Past in History: The York Mysteries, 1951-2006, Toronto: Universtiy of Toronto Press, 2009; Jason Ashmore Burg, Contemporary Production of Medieval Englan Theatre, Master Disseratation, Universtiy of Birmingham, 2012.,但显然难以恢复当年的盛况,而且时过境迁,当代宗教剧的活动仅限于对当年宗教剧的复制和模拟,有的只是在形式上做了一些创新[17]4,但本质上并没有太多新的创造,因此其究竟能走多远,实在难以预料。我们只能再次回首宗教剧曾经的辉煌以及它的一度消亡,在回首中我们确信,任何艺术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必须与时俱进,否则必将被淘汰。

[1] Happé, Peter. Introduction[A]. Happé, Peter ed. English Mystery Plays: A Selection[C]. London: Penguin Group, 1975.

[2] Williams, Arnold. The Drama of Medieval England[M]. Ann, Arbor: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61.

[3] Coldewey, John C. Some Economic Aspects of the Late Medieval Drama[A]. Coldewey, John C. ed. Medieval Drama: Critical Concept in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VolumeⅡ)[C].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4] Wilson, Katherine E.The York Cycle and the Law[D](Ph.D. dissertation,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2013).

[5] Tydeman, William. The Theatre in the Middle Ages: Western European Stage Conditions c. 800-1576[M]. 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6] Jones, Whitney R. D. The Tudor Commonwealth, 1529-1559: A Study of the Impact o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s of Mid-Tudor England upon Contemporary Concepts of the Nature and Duties of the Commonwealth[M].London: Athlone Press 1970.

[7] Clopper, Lawrence M. ed. Records of Early English Drama: Chester[C].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79.

[8] Johnston, Alexandra F. and Rogerson, Margaret. ed. Records of Early English Drama: York[C].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79.

[9] Kolve, V. A. The Play Called Corpus Christi[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6.

[10] A Tretise of Miraclis Pleyinge (14th century)[A].Happé, Peter. ed. Medieval English Drama: A Casebook[C]. London and Basingstoke: Macmillan Publishers LTD, 1984.

[11] Wesley, Harris John. Medieval Theatre in Context: An Introduction[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2.

[12] Rose, Martial. An Introduction to the Wakefield Plays[A].Rose, Martial. ed. The Wakefield Mystery Plays[C]. New York, London: W·W·Norton & Company, 1961.

[13] Frank, Grace. Revisions in the English Mystery Plays[J].Modern Philology, Vol. 15, No. 9 (1918): 565-572.

[14] Bilis, Bing D. The “Suppression Theory” and the English Corpus Christi Play: A Re-Examination[J].Theatre Journal, Vol.32, No.2(1980):157-168.

[15] Kahrl, Stanley J. Of History and Time[A].Peter Happé. ed. Medieval English Drama: A Casebook[C].London and Basingstoke: Macmillan Publishers LTD, 1984:117-129.

[16] 西蒙·特拉斯勒. 剑桥插图英国戏剧史[M].刘振前,李毅,康健,等,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17] Burg, Jason Ashmore. Contemporary Production of Medieval Englan Theatre[D].(Master disseratation, Universtiy of Birmingham, 2012).

责任编辑:郑国瑞

On the Demise of the England Medieval Religious Dramas

GUO Xiao-xia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Xuchang University, Xuchang 461000, China)

With one Reformation in England after another, the English medieval religious dramas of three hundred years’ prosperity was suppressed as a product of the Catholic Church in the late 16th century, gradually dying out. Religious reform i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demise of the religious drama, but not the only reason.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guild as main organizer of religious drama, the economic downturn, the formation of the country’s political ideas and changes in the culture and drama itself are also the factors for the demise of the religious drama. Because of rigidly adhering to the medieval theology and conventional forms, the religious dramas eventually withdrew from the history stag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any factors. The demise of religious dramas shows that if a kind of art fails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it will be certainly eliminated.

religious dramas; demise; Reformation; economy; culture

2016-03-09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英国中世纪戏剧流变研究(5—15世纪)”(13CWW024);2015年度河南省教育厅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英国中世纪戏剧研究”。

郭晓霞(1977—),女,河南民权人,博士,许昌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世纪文学和圣经文学。

I106

A

1671-9824(2016)04-0059-04

猜你喜欢

行会连环中世纪
中世纪欧洲艺术
武大郎要在开封城卖炊饼有多难
“黑暗时代”一说是谬论。这里说说中世纪的科学进步为何仍举足轻重 精读
宋代食品行会安全监管职能初探
征战在中世纪的骑士
五连环(三)
恼人的连环信
中世纪晚期英国文学中的农民写作
三连环
行会 异军突起的经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