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一生水:华夏大洪水时期的易理回响

2016-06-23

许昌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连山洪水

段 汉 明

(西北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太一生水:华夏大洪水时期的易理回响

段 汉 明

(西北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河南工业大学 城市科学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1)

诸子百家对“太一”的解释,表明“太一”在汉以前具有多种文化指向。它是道的另一种表述,是智慧的表现。从“太一”为何生水,可追溯至水与智的关系;易的流传与发展过程说明,伏羲创造的易有一个不断变化和流传的过程,其变化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相关。按照大洪水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可推测在大洪水时期,应当有一个以坎卦为首卦的《易》,这是人们对大洪水现象的认知和预测依据。而“太一生水”可能是华夏大洪水时期对以坎卦为首卦的《易》的易理解释。

太一;大洪水;易理

一、《太一生水》及其研究状况

(一)《太一生水》全文

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沧热。沧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

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湿燥者沧热之所生也。沧热者四时之所生也。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

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或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厘,阴阳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谓道也。

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于强,责于坚,以辅柔弱。

下,土也,而谓之地。上,气也,而谓之天。道也其字也,青昏其名。以道从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圣人之从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伤。天地名字并立,故过其方,不思相当。天不足于西北,其下高以强;地不足于东南,其上低以弱。不足于上者,有余于下,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

(二)前人对《太一生水》的研究

湖北沙洋县郭店1993年秋出土了著名的“郭店楚简”,竹简记载有《老子》以及孔子论诗的片段,还有14支竹简组成的文章《太一生水》。从竹简的文字看,它应当是书于春秋时期;从竹简的内容看,书写时间则众说纷纭。

由中国知网文献检索的结果可知,《太一生水》出土至今,“题名”有“太一生水”的博士论文1篇、硕士论文1篇,“主题”为“太一生水”的17篇。期刊中“篇名”有“太一生水”的为48篇,“关键词”有“太一生水”的为19篇(含篇名),“主题”为“太一生水”的95篇(含篇名、关键词)。

在上述文献中,主要有以下论点:第一,《太一生水》是道家学说[1];第二,《太一生水》提出了一种有别于今本《老子》和《易传》的前所未知的宇宙生成理论[2,3];第三,属阴阳家著作,是传世太极图

①李晓宇:《郭店楚简〈太一生水〉探析》,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4期。

的前身[4-6];第四,《太一生水》同天文数术有直接密切的关系[7];第五,是中国古代哲学思维的根本特征,实属古中国“公共思想资源”之一[8-11];第六,宇宙水起源论,是夏人创世神话等等[12]。

图1 太一生水竹简及释文(部分)①

二、关于太一

(一)诸子百家中的太一

太一,亦称泰一、大一、太乙。

《管子·兵法篇》:“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管子·主术训》:“太一之精,通于天道。天道玄默,无容无则,大不可极,深不可测,尚与人化,知不能得。”《管子·诊言训》:“洞同天地,浑沌为朴,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稽古太初,人生于无,形于有。有形而制于物,能反其所生。若未有形,谓之真人。真人者,未始分于太一者也。”

《庄子·天下篇》:“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庄子·列御寇篇》:“太一形虚。”《庄子·徐无鬼篇》曰“知大一”,又曰“大一通之”;《庄子·天下篇》中惠施“历物之意”之一的“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

《吕氏春秋卷五·仲夏纪·大乐》:“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浑浑沌沌,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万物所出,本于太一,化于阴阳。”“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

《文子·自然》:“守之勿失,上通太一,太一之精,通合于天。”《文子·下德》:“老子曰:帝者体太一,王者法阴阳,霸者则四时,君者用六律。体太一者,明于天地之情,通于道德之伦……”

《鹖冠子·泰鸿》是以泰一与泰皇的问答,论述有关天、地、人三者的关系:“泰一者,执大同之制,调泰鸿之气,正神明之位者也。”“中央者,太一之位,百神仰制焉,故调以宫,道以为先。”

《淮南子·本经训》:“秉太一者,牢笼天地,弹压山川,含吐阴阳,伸曳四时,纪纲八极,经纬六合。”

《孔子家语·礼运》中记载:“夫礼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王肃注:“太一者,元气也。”

《礼运》:“是故夫礼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

《大戴礼记·礼三本》:“贵本之谓文,亲用之谓理,两者合而成文,以归太一,夫是谓大隆。……凡礼始于脱,成于文,终于隆。故至备,情文俱尽;其次,情文佚兴;其下,复情以归太一。”

以上文献从不同侧面刻画出对太一的认识:道家认为,太一明天地之情,通道德之伦;儒家认为,太一是天地、阴阳、四时的规律,是掌管礼的渊源的根本,是文化、精神的源头。庄子认为,太一为虚拟无形,至大无外,包容一切。管子认为,太一是天道的规律,深不可测,智不能得,是天地未分之时的混沌。鹖冠子认为,太一是宇宙本体,位于天地中央,百神仰止。《吕氏春秋》认为,音乐出自道,道就是太一。《淮南子》认为,太一是统管宇宙、无所不能的帝。

(二)顾颉刚的研究

顾颉刚《古史辨自序》认为,太一就是《道德经》中的“道”,在战国以前并无太一这个名称。汉武帝时确立了国家祭祀中太一的主神地位,王莽复古改制,太一的地位日渐衰落。直到公元981年,宋太宗诏作苏州太乙宫始,太一渐渐恢复了西汉时的地位,但此时太一已经不是一个神灵,而是大小不一、高低不等的十个神灵,以“五福太一”最为尊贵。明太祖统一天下后,“厘定祭典,凡天皇、太一、六天、五帝之类,皆为革除。”至此,太一“寿终正寝”。

从出土的汉代画像看,在西汉时期,太一位于伏羲、女娲之上。从古人“太一位居中央、百神仰制”等描述的情形可知,太一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三)太一为什么生水:水与智的关系

水不仅是人类的生命之源,还是文明之源、安邦之本、富民之基,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政治意义。在人类早期,古代文明的起步和进步都是由大江大河孕育的。古埃及的尼罗河文明,古巴比伦的幼发拉底与底格里斯两河文明,古印度的印度河文明等等都是以大江大河为自然基础。黄河和长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摇篮,发祥于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等,华夏早期每一条大河都孕育过一种文明,催生过一种文化,培育过一种智慧,没有一处离开大河而能成其文化、兴其文明的[13]。

全世界许多民族和地区都有大洪水传说,从这些传说中可以确认:上古时代,人类确实曾经历毁灭性的洪水灾难。而在传说之外,这些神话还保留了什么呢?保留的仅仅是神话吗?应该还有历史、文化、思想或思想的萌芽。

华夏历史上的大洪水:

据《尧典》记载: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佥曰:“於!鲧哉。”帝曰:“吁!咈哉,方命圮族。”岳曰:“异哉!试可乃已。”帝曰:“往,钦哉!”九载,绩用弗成。

至舜时,由鲧之子禹续治十三年,才有“九川既疏,九泽既洒,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禹也因而被推上王座,开启了夏朝。

诸子百家对水所含哲理的论述:

老子提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出于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管仲:“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诸生之宗室也。……万物莫不以生。”“是以无不满,无不居也。集于天地而藏于万物,产于金石,集于诸生。”“水,具材也。夫水淖弱以清,而好洒人之恶,仁也。视之黑而白,精也。量之不可概,至满而止,正也。唯无不流,至平而止,义也。人皆赴高,己独赴下,卑也。”具体论述了齐、楚、越、秦、晋、燕、宋各国水质的差异对当地百姓品貌习性产生的巨大影响。

孙子:“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庄子:“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

孟子:“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者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

《韩诗外传》从“智、礼、勇、道、德”五个方面将水与人相比,认为水似智者:“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遗小间,似有智者;动而下之,似有礼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障防而清,似知命者;历险致远,卒成不毁,似有德者。天地以成,群物以生,国家以宁,万事以平,品物以正。此智者所以乐于水也。”因而智者乐水。

三、《连山》的记载与流传

(一)关于《连山》

《周礼·筮人》曰:“筮人掌三易之法。”《太卜》曰:“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连山》相传为《周易》前的古易[14]1044,《十三经注疏》、《玉函山房辑佚书》等古籍均有记载:其三代(夏商周)易名,夏曰《连山》、商曰《归藏》,周曰《周易》。《连山》、《归藏》均已失逸,仅知《连山》卦以纯艮卦开始……

郑玄在《易赞》中说:“《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贾公彦疏:“名曰连山,似山出内气也者,此连山易,其卦以纯艮为首,艮为山,山上山下是名连山,云气出内于山,故名易为连山”。《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传》:“连山似山出内气,连天地也。”

闻惠芬认为[15],《连山》与良渚玉文化有内在的渊源关系,反山、瑶山、吴县草鞋山等遗址出土的山叉形玉器就是连山的形象。封建王权政治是它权威至尊概念的发展和延伸,它阴阳互补、中间而止的特征,是中国几千年传统哲理的特写。

(二)水书《连山易》

水书是水族人使用的文字系统和用这种文字系统书写的典籍。水书中蕴藏着水族语言、文字、天象、历法、宗教等方面的丰富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水族民间的婚丧嫁娶等重要事务都要参考水书[16]。

清代西南大儒莫友芝《郘亭诗钞·红崖古刻歌》认为,水书的字体和笔画大概是篆书之前最简古文,水书来源于秦代以前的金文和竹简。《三合县志略》认为水书类似古籀小篆文字。张为纲指出*张为纲:《1940 水家来源试探》,民国《社会研究》第36期;后载《水族源流考》,三都水族自治县文史研究组,1985年编印。,今天的水书,已经失去文字的功用,转而为巫术的工具,但是仔细考证水书的字形,有很多字和武丁时期的甲骨文字极为近似,并举列出“酉”和“卯”等字作为例证,认为水族的水书就是殷墟文字的文化遗存。岑家梧在《水书与水家来源》中认为:水书字迹与刀刻的甲骨文及金文有颇多类似,至少水书与古代殷人甲骨文之间当有若干因缘关系;且水书制造的时代极为古远,其制造的地点初在西北一带。2006年,四川出版集团巴蜀出版社和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了160卷本的《中国水书》,成为水书的集大成者,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外学者水书研究资料欠缺的问题。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细胞与分子进化开放实验室和贵州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共同完成的DNA研究显示:在遗传组成上,水族人群较其他南方民族群体与西北人群的序列更有相同性,表明水族是一个来自北方的古老民族群体[17]。

水书《连山易》是以天文历法、农事为主的“百科全书”,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以各种动物为象征、以图画和示意符号为主要表现方式,记载日月星辰、二十八宿等天象及其历法的设置情况;第二,以天文历法为基础,演义推导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之间的冲、克、刑、合规则及其原理;第三,根据这些原理来预测、指导各类活动,什么月份、什么日子为“吉”,什么月份、什么日子为“凶”,包括出行、经商、生产、出猎、婚嫁等各个方面。

有网友认为,夏代岁首建寅,商代岁首建丑,周代岁首建子,秦代岁首建亥,汉恢复夏制岁首建寅,一直用到现在。而水书用九月过年八月是岁末,这跟夏历不符。因此,《连山》并不是夏的《易经》。易经夏曰《连山》,只是从《周易》上推的传统说法,新石器时期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八月为秋收,即为岁末,九月为岁首也是十分合理的。

水书在历代传承发展过程中,与《周易》的《系辞》有共同之处,如“人谋鬼谋,百姓与能,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此所以变化而行鬼神也”。但从现存的水书及遗留的鬼师实物可知,水书占卜理论主要有九星、二十八星宿、八卦九宫、天干地支、日月五星、阴阳五行、四时五方、七元历制、禽演七星(豹年日贪,虎月时狼)等,说明水书已经不是原来的夏代的《连山易》,而是增加了后代的许多内容。

水书《连山易》的启示在于:人类对外部万物的认知规律总是一个由具象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由特殊到普遍的过程。从今天的水书《连山易》的内容看,它比《周易》更为具象;将水书《连山易》的内容与《周易》相比,《连山易》相对浅显,隐喻较少,总体上与新石器时期华夏人类活动和文化发展相对应,具有新石器时期社会生活特点。在易的发展过程中,某一时期的缩影在特定氏族迁徙过程中被保留下来,它不断地被改进和适应新的社会生活环境,以适应水族社会生活中祭祀、预测的需要。

四、华夏大洪水时期有关易的思考

易有一个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与华夏文明同步。一般认为《周易》首卦为乾,是父系社会的象征;《归藏》首卦为坤,是母系社会的象征;《连山》首卦为艮,艮即是山,山水相连,水即是坎。

在人类历史上,世界各地均有一个大洪水时期,人类通过大洪水时期的自然灾害,经历了一个重新认识自然的过程。从两河流域记载大洪水的泥板,圣经中的大洪水以及华夏民族的大禹治水,都是一个重新认识“水和山”的过程。

刘方复认为[18],从第四系地质等考察:第一次大洪水出现在距今12000年左右,它使大陆的自然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第二次大洪水距今8000年左右。王润涛认为[19],大洪水的发生加速了杂居状态的发展,打破了以血缘团体为基础的氏族界限,促成了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

华夏早期人们的卜筮,并不是一个纯文化的行为,而是一个与社会生活、生存环境、个人安危等重大问题息息相关的决策过程。从伏羲创立易到传本《周易》的定型,到底历经多少版本,尚有待研究,也有待于考古发掘。

从八卦圆形分布形态看,似乎每一卦均可以作为八卦的首卦,也就是说,《易》至少可以有八个版本,即每一个纯卦均可以作为首卦。那么,太一生水的易理,是否暗示着华夏大洪水时期存在以坎卦为首卦的《易》?

《连山》应当是大洪水时期之后的易,汉代郑玄及贾公彦对《连山》的解释“象山之云云”等,均是望文生义的表述,并没有将易的发展与华夏自然环境的变化及社会发展相关联。

大洪水之后,人们普遍认识到山的重要。从《禹贡》到《山海经》,尽管不少人认为它们均是后人所作,但无论《禹贡》的作者是谁,《山海经》出自哪个年代,二者无疑均体现着华夏民族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深刻认知。在对待出土文物、古籍等的认识方面,应充分考虑当时当地的社会发展状况。疑古并没有错,错在将古籍中后人补入的部分和例证与原文不分,以从后补入的只言片语,来全盘否定古籍或出土文献。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历史上的大洪水对早期人类的影响是巨大的,是难以解释和无法抗拒的,正是这种对大洪水的恐惧和敬畏,才可能产生《太一生水》中“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这样的观念和思想。

在《易》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首卦由“坤卦”到“乾卦”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与人类社会中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变过程相一致。今天我们知道《易》有《连山》,在《连山》之前,《易》是否已经存在?是个什么形式?首卦为何卦?如此等等,我们只能有待于考古发掘,并通过考古发掘,从古代遗留的实物中去推测和分析,《太一生水》的出土,给了我们一个推测和分析的机会。

观《太一生水》全文,并没有卦象、卦辞等描述,只是讲述太一与水、天地阴阳、四时、冷热(寒暑)、湿燥、青昏及万物的关系,宛如《周易》的《系辞》。它是讲述易理的文献,充满了辩证的哲学;是大洪水时期人们对自然环境(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和华夏地理环境(天不足与西北,其下高以强,地不足与东南,其上低以弱)的认识和解释。从八卦的圆通性可知,八个本卦每一个均可作为首卦。透过《太一生水》,我们可以感觉到,在华夏大洪水时期,人们一定有自己占卜的“易”,这个“易”,不是《连山》,而是以坎卦为首卦的“易”。《太一生水》即是对大洪水时期以坎卦为首卦的“易”的解释,是华夏大洪水时期的易理回响。

[1] 崔仁义. 试论荆门竹简《老子》的年代[J]. 荆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2):38-42.

[2] 赵东栓. 《太一生水》篇的宇宙图式及其文化哲学阐释[J]. 齐鲁学刊, 2001(4):72-79.

[3] 萧汉明. 《太一生水》的宇宙论与学派属性[J]. 学术月刊, 2001(12):32-37.

[4] 刘学文. 论郭店楚简《太一生水》本体生成系统[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3):41-45.

[5] 萧兵. “太一生水”的神话学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6):18-24.

[6] 玄华. 论“太一生水”内涵及其图式——兼论“太极图”起源[J]. 中州学刊, 2012(2):118-123.

[7] 黄康斌, 何江凤. “太一”源流考——兼论《太一生水》中“太一”之涵义[J].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6):24-28.

[8] 谭宝刚. 郭店楚简《太一生水》“托其名”思想探微[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4):18-23.

[9] 张春香. 《太一生水》生成性思维模式研究[J]. 江汉论坛, 2010(12):65-70.

[10] 张翔, 张英明. 郭店楚简《太一生水》原型新探[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5):115-120.

[11] 彭华. “太一”臆解——关于郭店楚简《太一生水》的一项比较研究[J]. 社会科学研究, 2014(6):129-138.

[12] 张开焱. “伯禹腹鱼玄”与“太一生水”隐含的创世密码[J]. 中国文化研究, 2014(1):147-154.

[13] 公常平.水之智[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fe6acb0100y1zv.html.

[14] 夏征农.《辞海》缩印本[M].上海辞书出版社, 1979.

[15] 闻惠芬.《连山》考[J]. 东南文化, 2002(11):37-40.

[16] 韦学纯. 中国水书研究未来趋势分析[EB/OL]. http://www.zy1248.com/2011/08/13/23112.html.

[17] DNA研究表明水族先民来自北方[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9/18/content_1994349.htm.

[18] 刘方复. 中国史前的洪水[J]. 文物天地, 1993(1):42-44.

[19] 王润涛. 洪水传说与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2):53-57.

责任编辑:郑国瑞

2016-03-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78163)。

段汉明(1954—),男,山西太原人,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河南工业大学城市科学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城市规划。

K225

A

1671-9824(2016)04-0072-05

猜你喜欢

连山洪水
暴雨洪水来袭,记住以下几点,有可能救命!
卖书
百里脐橙连山山
洪水时遇到电线低垂或折断该怎么办
白日夫妻
又见洪水(外二首)
该做的和不该做的
筑起堤坝,拦住洪水
一名老警察的新追求:记葫芦岛市公安局连山分局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刘春山
过门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