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父亲”贾政——《宝玉挨打》教学设计
2016-03-03金广海
◎金广海
“真父亲”贾政——《宝玉挨打》教学设计
◎金广海
《宝玉挨打》是整个小说中最能表现贾政思想性格的事件之一,激烈的父子冲突逼出了贾政的真性情,逼出了一个“真父亲”,进而让一个生动而丰满的人物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而要完整深入地分析欣赏贾政这个人物形象,首先必须联系贾政的出身地位、人生理想等“背景”资料,然后再通过对选文中贾政言行举止的探讨,引导学生去理解贾政的行为逻辑,体会贾政丰富的内心世界,进而去感受一个父亲的“无情”与“有情。
一、教学目标
1.分析欣赏贾政形象,通过对贾政这个人物的探讨,引导学生去了解贾政的思想性格,理解他的行为逻辑,进而去感受作为一个父亲,他复杂而又强烈的情感经历,他的“无情”与“有情”。
2.学习欣赏曹雪芹高超的写人技巧。
二、教学准备
这是本课的第三课时,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做了相应的知识准备。
1.通过寒假作业的形式,绝大多数学生已通读《红楼梦》。
2.前面的课堂已学习了本课波澜起伏的情节结构,学生对选文情节及与本事件相关的一些情节都有了比较好的理解把握。
3.安排学生观看87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并对照课文相关描写,评价演员的表演效果。
结果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发现:如果不看文章,那么演员的表演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如果和课文描写一对照,就会发现两者的差距非常大,好像那一帮演员都很笨拙,比如“贾政”太呆板,“王夫人”太平淡,“贾母”太激动等等,在学生感叹作家伟大的同时自然转入对课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重点分析贾政的人物形象,安排学生课下准备相关资料,以备下一节分析讨论。
三、教学过程
第一步,先让同学们根据自己准备的材料,畅所欲言的谈贾政,谈全书中的贾政,谈选文中的贾政,然后根据大家提出的各种看法及资料进行梳理综合,从中选择出以下三个问题集中讨论:
1.贾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贾政打宝玉对不对?(宝玉该不该打?)
3.贾政在打人事件中是如何“表现”的?
(选择这三个问题的目的及依据见后文)
第二步,围绕这三个问题先分组讨论,各组归纳意见,然后全班交流。
(一)贾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本节教学设计目的与依据:
解读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除了用现代标准,更应该考虑历史的逻辑,只有用历史的眼光来看,我们对人物的理解才会更真实、更恰当。具体到本课,我们只有联系当时社会现实,联系贾政出身地位、理想追求、经历爱好等,把贾政放回到他的历史角色中去分析,尽可能的还原出特定历史环境中的贾政这个人,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贾政的思想逻辑、行为方式及内心世界,从而在更深意义上去认识宝玉挨打的原因。
当然,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放眼全书,对不少同学、尤其是对全书不熟的同学来说,这会有相当难度,但对大部分同学来说,对人物有个大致把握还是可以做到的。
同学们提出关于贾政的各种印象,比如:
思想僵化 循规蹈矩 滑稽可笑 虚伪无趣 一本正经
不出所料的话,综合的相对都比较表面化、片面化,接着我列出前人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看法:
1.“假正经”(俞平伯)
2.“符合封建卫道士的标准”(李庆)
提问:你同意以上说法吗?讨论后明确:
关于“假正经”,俞平伯先生认为,在《红楼梦》中,贾政这一名字作者是用了谐音法,即贾政是“假正”、“假正经”的意思。贾政的一言一行,确实都一本正经,但问题是他的“正经”是不是有“假”?
答案是否定的,他是“真”正经,如果说假,那就是他信奉的那一套伦理道德的假,比如元春省亲时,面对自己的亲女儿,贾政代表贾府含泪启奏了一篇高歌皇恩浩荡的万岁颂,其肉麻的吹捧,别人听得鸡皮疙瘩掉一地,但那确实是贾政发自内心的真实想法。
正是这种“真正经”,在全书中,他给我们的印象似乎总是戴着面具,少了真性情,缺了人情味。
因此,我们说,贾政确实是一个封建社会的“正人君子”,一个忠实的正统思想的信奉者和卫道者,证据如:
1.我们在他身上看不到贾赦、贾珍、贾琏等所具有的恶德恶行,时时处处事事严格按照封建礼教亦步亦趋,不越雷池一步。
2.他的崇高责任就是孝亲忠君,他的最高理想就是光宗耀祖。
3.全书第二回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中对贾政有这样一段描述:“次子贾政,自幼酷喜读书,祖父最疼。”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也称赞这位内兄“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非膏粱轻薄仕宦之流。”
……
(二)贾政打宝玉对不对?
本节教学设计目的与依据: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任务,而作品中的“人”是通过“事”来表现的,所以分析人物首先必须分析他所做的“事”,而人物所做的事又都是有原因的,找出原因我们就能更容易理解人物的行为,只有理解了人物的行为,我们才能理解人物本身,进而去分析人物形象,评价人物行为,所以,找出贾政暴打宝玉的原因是我们正确评价贾政的非常重要一环。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贾政所秉承的思想观念与宝玉的行为追求是格格不入的,父子矛盾在所难免,这构成了宝玉挨打的深层原因,而在选文中,宝玉挨打还有三个直接原因:
1.待客不周:会客时“全无一点慷慨挥洒的谈吐”、“葳葳蕤蕤”,见到父亲时又“脸上一团思欲愁闷气色”,十几岁的男孩子理应是朝气蓬勃的样子,贾政实在想不通他的儿子还有什么“不足”,为什么精神不振?
2.琪官事发:儿子竟然得罪了素无来往的忠顺王府,其后果让在官场混的贾政不敢想象,况且宝玉居然和一个地位低下的“戏子”关系如此亲密,有失身份。
3.贾环告状:虽是诬告,但盛怒之下的贾政是信以为真的,儿子居然要强奸府里的丫鬟,而且还闹出了人命,这等丑事,对任何一位中国父亲来说,都是不可原谅的,何况是正统的贾政。
从以上内容看,你认为宝玉有没有错,该不该打?学生讨论后的意见:
1.有错,该打。
2.有错但不该打或不该重打。
明确:该不该打,该打多重,从现代教育观念来看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但从当时的主流价值观来看,宝玉有错在先是一定的,而且是大错误,而作为正统的贾政,有此一打则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三)贾政在打人事件中是如何“表现”的?
本节教学设计目的与依据:
应该说,在打人事件中,对贾政的描写、对其内心情感世界前所未有的解剖是选文中最精彩、最感人的地方之一,这些描写能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贾政激烈而复杂的内心世界,这是我们理解贾政,尤其是作为父亲的贾政的基础。
先让学生找出在整个打人事件中那些能典型地表现贾政思想性格的精彩词句(比如他的三次流泪),体会其中包含的思想情感(比如:伤心、痛苦、愤怒、绝望、悲伤……),并从中感受一个父亲的复杂的情感波动。
打人者不但没有打人的快感,而且还很难过,为什么?
由此顺理成章地推出下一个问题:贾政对宝玉有情还是无情?
在众说纷纭中给出前人的典型观点供大家讨论,要求能从全书及选文中找出支撑论据。
1.“超出虎毒之上”(白盾)
2.“严父之爱”(吕立汉)
教师明确:
白盾主要针对的是贾政要活活把自己亲生儿子“打死”或“勒死”的行径说的。选文中贾政下手是太重了,但那只是盛怒之下的非理性之举,而且也并非真的要打死或勒死宝玉,待冷静下来,他也“自悔不该下毒手达到如此地步”,我们身边父母管教孩子也会有类似情形。
“严父之爱”是一种“看是无情却有情”的爱,在作品中,我们所看到的似乎是宝玉每与父亲见面,都要遭到严厉的斥骂,在大观园题对联时,他明明对宝玉的表现很满意,却以斥骂的形式表达出来。本文中贾政更是对宝玉下重手痛打,但这些都是贾政“恨铁不成钢”,恨他“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恨天他不能遵循自己所指定的读书——科举——做官这一“三部曲”式的人生道路前进。而透过贾政的哭,我们看到的是他爱宝玉爱到绝望,而爱到绝望就要痛打,这是典型的封建家庭的严父之爱。
教师小结:作为小说的最重要的主人公贾宝玉的父亲及对立面,贾政在大多数场合没有给人留下什么好印象,迂腐古板,不苟言笑,道貌岸然。但在节选部分,他却有着完全不一样的表现,激烈的父子冲突逼出了贾政的真性情,他摘掉了面具,撇下了方正严谨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血有肉的“真的人物”,一位让人感动的“真父亲”,这个日常生活中的“扁平”的人物形象顿时有了立体感,有了深度,也让读者有了“嚼头”。
四、拓展延伸
贾政对宝玉的一顿棍棒教育效果如何?
它对当前的教育有什么启示?
这些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讨,请同学们思考准备。
推荐阅读方沪鸣的《红楼梦全评全赏》。
推荐上网在线听《蒋勋说红楼梦》或购买根据录音整理的全套图书。
(金广海 河南省潢川幼儿师范学校 465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