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汉字构造看“三生万物”思想

2016-03-03王君君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同体俗字字形

王君君

(安徽大学文学院,合肥230039)

从汉字构造看“三生万物”思想

王君君

(安徽大学文学院,合肥230039)

一般认为“三生万物”是道家思想,其实,早在道家思想产生之前,汉字构形中早就已隐含“三生万物”的意识。通过对有关汉字的分析说明汉字产生之初即已有此种概念,这对于了解汉字和哲学史均有裨益。

“三”;“彡部文字”;“三叠同体品字形”;“俗字”;“三生万物”

一、“三”隐含的文化密码

中国古代各类著书中的“三”不胜枚举,如儒家巨著《论语》中孔子提出他的人生三乐观:“子曰:‘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孔子以简洁的“三乐”向世人归纳、介绍出自己的价值取舍之道,而这“三”中的礼乐、善道、广交贤友,囊括、衍生了更多的处世之道的内涵。中国道教的第一部经籍——《太平经》中《和三气兴帝王法》:“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欲太平也。”[1]19它将宇宙万物均划分为三,以“父母子”、“君臣民”、“天地人”构成了一个自然与社会有机整体,萌发了早期的“三生万物”、“万物源于三”的意识雏形。司马迁也在《史记·律书》道出“数始于一,成于三,终于十”的论断。扬雄在《太玄》中提到“玄”之二道均起于“三”,“玄之二道,一以三起,一以三生。”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官制象天》(二十四章)一书中认为“三”是一切事物的基点:“何谓天之大经?三起而成日,三日而成规,三旬而成月,三月而成时,三时而成功。寒暑与和,三而成物;日月与星,三而成光;天地与人,三而成德。由此观之,三而一成,天之大经也,以此为天制。”[2]216其中不论是时序变化,还是四季更替,日月星三光、三旬成月等自然界秩序遵循“三”之法则,人类社会的伦理纲常也以“三”为基数构建社会维度,进而形成世间万物。这些都是中国文化传统中以“三”为形式的文化密码。

二、汉字视角下的“三生万物”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结晶,深层次上,汉字跟文化传统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文字字形演变发展中看出思想文化的端倪和身影,文字在创造过程中无法摆脱中国文化价值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彡部文字

众所周知,甲骨文是一高度发展了的、迄今为止贮存着最多文化信息的汉语言符号系统。由甲骨文完全可以上溯汉字早期形态与汉字创造者所秉有的思想文化之间的联系[3]5。

1.彡,先廉切。毛饰画文也,象形,又所銜切。《说文》:彡,毛饰画文也,象形,凡彡之属皆从彡,所衔切(182页)。彡像胡须、毛发,须所从“彡”与之相同,是象形之文。甲骨文《合集》816《合集》25302,周中春秋。

周宝宏先生认为先秦两汉文字中未见彡字,但有从彡之字,如西周金文彤、彭。传世文献中也未见彡字之本义,《说文》所说是否为本义,没有更早的资料证明。而以彡为部件构成的汉字也有很多,如紾眕胗眕疹诊彫彩彰彤形彬修彦彭参衫杉钐等,从彡之字,多与修饰有关。

3.彧,于六切。文章皃。《广雅》:“彧彧嬴嬴口口娪娪妖妖申申弈弈儀儀娥娥,容也。”《诗》曰:“黍稷彧彧。彧彧,茂盛皃。”《佩觿》:“或彧:上各何翻,地名。中乎北翻。下音郁,文章盛。”“髟,比聊、所銜二切。长发髟髟也。”《说文》:“须,面毛也,从頁从彡,凡須之属皆从須。臣铉等曰此本须鬓之须,頁,首也。”此外,俗书从水,《畅洛生等造像记》作“湏”,《元诞墓誌》作“湏”,形似讹误并不影响其意义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更体现其灵活性。由“彡”作为部件衍生出的这些汉字或有“茂盛状”,或有“发多之意”,深层意义上偏于程度之深重。

(二)能独立使用的相同符号叠加

远古祖先具有具象描述的思维能力,诸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位置关系的经验感知,“三足鼎立”的稳固性,“三”恰恰是一个稳定的基点和平衡点。像这样能够独立使用的便是三叠同体品字形,诸如品、晶、森、淼、磊、矗、羴等。

3.蟲,会意字。从三虫,王筠谓小虫多类聚,故以三象其多,战国楚简、包山简等都以三虫象之。如下:战国《郭店》(182页)战国《字典》(931页)《说文》(284页)秦《睡虎地》(198页)汉《马王堆》(541页)汉《字典》(932页)蟲,虫(楷体)《说文·蟲部》:蟲,有足谓之蟲,无足谓之“蟲”作为谐声之字,后多省为“虫”。其原指动物的总名,后词义缩小,专指昆虫,但“老虎”一词承袭古制,也称为“大蟲”。

此外,还有我们熟知的“淼”,《说文》:“淼,大水也。从三水,或作渺”,引申为辽阔无际之意,与“众”相同,三人会多人、众人。《说文》(238页)《四体大字典》(777页),《说文》:“灥,三泉也,阙。”“森,《名義》:森,所金反,大众长貌也。”《说文》中提到,森,读若曾參之參,指木多皃。三叠同体字看似简单的某一事物的三个叠加,其意义都指向“多”,实则让“三生万物”一目了然,了然于心。

(三)不能独立使用的相同符号叠加

这类情况中,有相同符号叠加构成字的部分部件,具有一定的依附性,不能单独使用。如桑嗓搡颡槡磉;儡罍靁儽壘櫐攂瓃灅礨礧纍纝蘲藟蠝讄蘽鑘轠;絫垒;勰協嗋拹恊愶熁搚;樼等。

1.由上文可知,“蟲”可独立使用。蠱,会意字,公户切,从蟲,从皿,从字形上看,指器皿中有许多虫子。商《甲骨文编》(510页)春秋《字典》(932页)《说文》(285页)汉《字典》(932页)《通志·六书略第三》:“造蛊之法,以百虫置皿中,相啖食,其存者为蠱,故从虫皿也。”[4]160显而易见,是以三虫代指其多。

3.荔,来纽、霁韵、郎计切。从屮,劦声。在《战文编》(37页)是“艹”加“劦”象形图案,《说文》(26页)中均为,发展至楷书为:荔。《吕氏春秋·仲冬纪》:“芸始生,荔挺出。”“劦”不能单独成字,只能依附于其他形旁组构汉字。

三、俗字视角下的“三生万物”

“俗字”,顾名思义,关键在于“俗”,是与“正”字相对立的。俗字字体的构造不一定合乎六书的造字、构字规范,具有简易性、通俗性、相对性、多变性、灵活性、继承性等特点,其稳定性不高,随时会受到传抄书写讹误、书写材料、汉字改革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颜元孙认为俗字是在老百姓的生活中使用的,难登大雅之堂的文字。这些俗字流传于民间,广为民众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普罗大众的意志。《汉语大辞典》中训释“俗字”为:“俗体字,指通俗流行而字形不规。”张涌泉先生认为“汉字史上各个时期与正字相对而言的主要流行于民间的通俗字体称为‘俗字’。”[5]5

广收奇字的汉字字书——《龙龛手镜》收录了俗体、正体、古体或体以及今体等字体,书中大量的俗字也多有三叠同体品字形俗字。如《龙龛手镜》:“,音乾坤二字,周易卦名。”[6]546乾为天,坤为地,乾坤即代表了天地万物。而“”代指乾坤,生成万物。《龙龛手镜·言部第三》:“,徒合反,言急也,又直立反,言不止也,又音所立反。”[6]5《2龙龛·舌部卅六》“:俗,古文,音话。”[6]533、都有说话有关,一指言疾,即说话快;一指说话滔滔不绝。《龙龛·田部第卅》:“,音偹,怒也,又迫也。”[6]154,徒叶反,重也,积也,堕也,累也,明也。,体现“怒”、“堕”、“累”的程度之深。此外,《龙龛手镜》中还有诸多俗字体三叠同体字:、、、、、、、、等。

同时,具有明显地域特点的古徽州文书中常出现的三叠同体俗字体现了徽州人民在日常生活、生产等方面的造字、用字习惯,是“三生万物”意识的行为体现。以三叠同体品字形这一形式表示某一字隐含的“多”含义。方孝坤《徽州文书俗字研究》:“轰,,A.9.346.”[7]286,“卉,,C”[7]184郭璞注:“卉,屮之总名。”以三“屮”会百草之意,本意即百草的总称。实际上也暗指了草种类之多意。“话,,C”[7]24“0虱,,。”[7]202车”驶过自然“轰吵”,暗指声音之大、之吵;三“舌”一起借指“多舌”,多“舌”出现自然有“说话”的言语,说话交流。虱子也属群居类生物,以示其繁多。

综上,被视为“中国哲学之父”的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后世认为,“三生万物”观点由此而生。但从汉字视阈看,文字不仅仅是直观的方块符号,更是一种表达符号,还是一定社会人群的文化符号,是一定地域、一定时间内社会人群的集体创造物。汉字本身就充当古代某些文化信息的生动提示或指向。一方面,从汉字外在构形上,彡字引申出诸多与修饰相关的汉字,紾、彫、彩、彰、彤、形、彬、修、彦、衫等。以不能独立使用的三叠同体品字形作部件,同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衍生力,如儡罍靁儽壘櫐攂瓃灅礨礧纍纝蘲藟蠝讄蘽鑘轠;桑嗓搡颡槡磉;絫垒;勰協嗋拹恊愶熁搚等。另一方面,从汉字的语义层面看,三叠同体品字形“以三示多”,以三个相同的叠加部件表示多数,三人成众,三水成淼,三土成垚,三羊成羴等。俗字使用中也有三叠同体品字,“”,三车成“轰”,“”,三舌成“话”,都在深层含义上意指“多数”。而“”,音乾坤二字,以直接地方式道出“三生万物”这一意识。这里的“三”都不是实数的三次或三个,而是虚指多次、多个。“三”由实数延伸指多数、无穷多,展现出横向坐标的一种动态的无限延伸。

因此,从官方认可的通行的正字及流行于民间的约定俗成的俗字两大字体构形创制的角度看问题,早在民间,早在我们先祖门创造文字之初就从具象、抽象两大层面述说了这一“三生万物”的观点。这为学习、了解汉字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丰富文字研究的哲学维度。

[1]太平经全译(上中下)[M].龙晦,等,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2]庞朴.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5.

[3]黄德宽,常森.汉字阐释与文化传统[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4]郑樵.通志·六书略:第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5]张涌泉.汉语俗字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6]释行均.龙龛手鉴[M].涵芬楼影印宋刊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7]方孝坤.徽州文书俗字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董应龙)

A Research on"The Three BegetsAll Things of the World"from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Characters

WANG Jun-jun
(School of Literature,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039,China)

It is generally accepted that"The three begets all things of the world"are Taoist orthodox official views.In fact,as early as before the Taoist thoughts,configur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has the awareness of"The three begets all things of the world".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elevant Chinese characters,this article illustrates tha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configuration and transmission there has already been this kind of concept.It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Chinese characters and philosophy.

"three";"Chinese character";"the character pyramided by three same symbols";"popular form of characters";"the three begets all things of the world"

H122

A

1673-1883(2016)03-0117-03

10.16104/j.issn.1673-1883.2016.03.030

2016-06-19

王君君(1991—),女,安徽合肥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近代汉语。

猜你喜欢

同体俗字字形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同体”之爱与朱熹社仓的创设
甲骨文“黍”字形义考
甲骨文中的字形直立化二则
佛典疑难俗字补考
《日用俗字》词语考释九则
新出北朝墓志俗字例释
欲知二力可平衡 是否同体首看清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兄弟同体》:一段青春奇幻爱情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