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凉山彝族文化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016-03-03张兴沙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凉山彝族语文课程

张兴沙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0)

凉山彝族文化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张兴沙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0)

随着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计划的实施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概念的提出,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凉山彝族拥有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体裁多样的文学作品、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凉山彝族文化资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有益的成分引入语文教学中,拓宽语文的课程资源,实现语文教学的灵活多样化和特色化,增强民族认同感,最终促进民族团结。

新课程改革;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凉山彝族文化

一、研究缘起

2001年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1]以后,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它不仅打破了“国家统编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传统观念,而且为构建崭新的既开放又富有活力的课堂发挥了促进作用。伴随着课改的全面深入和实施,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也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2]33-34,这一文件的颁布不仅拓宽了语文课程资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这一理念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目前人们对语文课程资源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正逐渐深入。然而地处祖国大西南且拥有丰富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自然风光秀美、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民俗独特的凉山彝族自治州而言,在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还处于闲置状态,开发的潜力巨大;加上人教版语文教材彝族文化方面选文内容缺失等因素,愈益显现出开发当地优秀彝族文化资源,让学生了解凉山彝族文化、历史,弘扬和传承彝族文化精华的重要性,这是本文研究的缘起。

二、凉山彝族文化资源的语文课程内容分析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处,是一个古老、广袤、富饶的地方。它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央王朝就在此设置了郡县,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如司马迁、诸葛亮、外国旅行家马可·波罗等都曾有在凉山游历、活动的记载。而彝族是栖息于此的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这里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他们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开发了中国西部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在长期的生活、斗争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

(一)凉山彝族文化内涵

《辞典》中对“文化”的解释说它是“人类在社会历史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3]309,它随人类活动与时代变迁而发展。民族文化亦是如此,它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之中。凉山彝族文化内容丰富、独具特色、异彩纷呈,是珍贵的文化资源宝库,也是其它各族人民了解凉山,了解彝族历史发展、传统文化、民风民俗的窗口所在。在彝族传统文化中,文学占据重要的地位。其中口头文学是解放前彝族文学的主要形式。彝族口头文学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神话,传说,童话、民间故事、民间歌瑶,谚语、格言无所不有,大都保存在各部史诗经典之中或流传于民间。经笔者整理认为,能突出凉山彝族特色,并引入语文课程资源的文化包括:凉山彝族口头传唱后经整理出版的民间文学作品、以文字形式流传的史诗经典、凉山彝民族作家创作的作品、当代作家创作的关于凉山彝民族的文学作品,还包括反映彝族民风民俗的节日庆典、饮食习俗、建筑服饰特色等等。

(二)凉山彝族多元的文化

1.凉山彝族史诗经典

凉山彝族也有四大名著经典,分别是《勒俄特依》《玛牧特依》《阿嫫尼惹》和《诺苏尔比》。溯源经典,彝族的创世史诗《勒俄特依》,其内容包括了“开天辟地”、“创造生物”、“支格阿龙系谱”、“射日月”等十几个部分,基本上由五音节诗句构成,间或杂以三、七音节的诗句,曲折形象地反映了彝族先民对自然及其变化规律的探索和认识。教育经典《玛牧特依》,在彝语里“玛”意为教育、训导、劝说之意,“牧”意为智慧、明智、优良之意,“特依”意为书、经,“玛牧特依”就是“教育人们做事做人的经书”,也译为《教育经》《训世经》等,是彝族民间口头文学的主要代表,也是彝族道德文明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文化遗产。还有反映彝族人民的真实生活、爱情和真善美的《阿嫫尼惹》(汉语名《妈妈的女儿》)《阿惹妞》(汉语名《我的幺表妹》)等抒情长诗;彝族格言《诺苏尔比》;《毕摩经》以及对毕摩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的大毕摩阿苏拉则的《指路经》等等。

2.凉山彝族民间文学作品

凉山彝族民间文学作品是彝族人民世代口耳相传,后经人整理辑录的作品,它广泛流传于民间,经过百炼千锤,当中所记载的彝族传统文化精神内涵深深植根于彝族人民的生活之中。彝族民间文学作品内容丰富多彩,文体形式多种多样。如民间神话《天地万物的起源》《神水》;民间传说《一代更比一代聪明》《石尔俄特》;民间故事有表现团结就是力量的《小青蛙历险记》,告诫人们考虑事情以大局为重的《蛇头和蛇尾》;寓言故事《乌鸦为什么这么黑》《狐狸和熊》等。

3.凉山彝族当代文学作品

以古老的大凉山为创作背景,反映凉山彝族斗争、生活、风貌、情感等方面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主要有小说、散文和诗歌。如著名云南彝族老作家李乔创作的短篇小说《一个担架队员的经历》《破晓的山野》(初名《大地在阵痛》)以及反映凉山彝族新生活的长篇小说《醒了的土地》《早来的春天》《呼啸的山风》,合称为《欢笑的金沙江》,这部作品是彝族作家文学中长篇小说的首唱,在当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还有凉山作家阿蕾的短篇小说集《嫂子》《根与花》,散文集《春雨潇潇》《回望故乡》等;四川诗人、小说家北来的长篇小说《大凉山往事》等等。诗歌有诗人吴琪拉达的长诗《阿支岭扎》以及凉山本土诗人吉狄马加的《初恋的歌》《一个彝人的梦想》《吉狄马加诗选》,吉俄伍沙的长诗《兹兹普乌和阿普笃慕》,尔额拉则的诗歌《等待》等。

4.凉山彝族民风民俗

欢乐喜庆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的礼仪活动、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绚丽多姿的服饰建筑构成了美丽的凉山风情,从生活中传承着凉山彝族的文化。凉山彝族的重大传统节日有两个:一个是彝族年,一个是火把节;彝族年凉山彝语称“库施”,是彝族十分重视的节日;火把节,凉山彝语称为“都宰”,是彝族人民传统的盛大节日,折射出彝民族火一样的精神和性格。重要的礼仪活动如诞生礼仪、成年礼仪;彝族特色饮食如“坨坨肉”、“荞麦烤粑”等;彝族在服饰和建筑上也很有讲究,极力体现色彩与图腾。

三、凉山彝族文化作为语文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方式

对凉山彝族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和途径进行,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让当地学生在学习、研究彝族文化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凉山,了解凉山彝族。

(一)成立凉山彝族文化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中心

为确保凉山彝族文化在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合理性,深入挖掘切合当地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并且符合国家教育要求的凉山彝族文化的精华部分,使之与国家统编语文课程在要求上保持一致,建议成立一个由凉山州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全权负责的凉山彝族文化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中心。聘请课程专家、高校彝族文化研究者、教研员、本地语文教师等,对凉山彝族文化资源进行全方位鉴别、筛选、整理、分析和解读,去粗取精,弃伪存真,抛弃保守迷信的糟粕,使之符合教育学、心理学、语文课程理论、语文学科的特点及国家要求。并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凉山彝族文化语文课程资源库”的共享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号共享平台,提高对凉山彝族文化语文资源的使用效率。

(二)培训师资,强化教师教育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是每个专业工作者必备的基础性素养[4]293。语文教师宽厚、扎实的文化底蕴是其具备多元文化素养的必要条件。而语文教师在凉山彝族文化课程的开发和利用上起着主导性、决定性的作用,他们不仅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鉴别者,还是实施者,他们对凉山彝族文化知识的了解、积累和运用的程度,决定着语文课程资源意义、价值的最终发挥。作为“杂家”的语文教师文化素养越高,越能具备将教材教活的“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可以说教师的素质本身就是课程资源。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训教师具备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知识,掌握民族地区多元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程序和操作技能,使教师树立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提升教师对彝族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感,使教师自觉投入课程资源的开发当中。

(三)动员社会力量的支持,积极开发各类教育资源

凉山彝族文化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离不开各方社会力量在人、财、物力方面的支持与配合。这样拥有课外素材和条件性资源的泸山、彝海、马湖景区,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凉山彝族自治州图书馆以及各类活动场馆、科技活动中心等都能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活动基地。积极动员、组织并联合各站点负责管理人员,提供优惠甚至对学生参观学习的免票服务,为课程资源的学习、利用和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的开展提供便利。

(四)依据地方学生实际,开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是呈现课程资源的媒介,课程资源是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凉山彝族文化资源是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构成部分。所以,发挥凉山彝族文化优势,以国家课程为标准,以地方课程为依据,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切合当地各校实际开发语文校本课程《凉山彝族文化》,让凉山彝族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被吸收和弘扬,让语文校本课程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特点充分展示。同时鼓励教师在课程教学设计上,切合实际多形式设计:如结合语文课本对比教学或以选修课、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等形式进行;在课程评价上,因校、因生制宜,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

四、凉山彝族文化作为语文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

凉山州语文教育效果不显著,部分彝族学生厌学、中途辍学,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与语文教材单调,选文内容脱离当地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有一定关系。因此开发凉山彝族文化语文课程资源,尊重并着眼于凉山彝族地区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生活经验和民族文化背景,密切联系当地学生的生活环境,对增进学生的学业成就,弥补国家统编课程的不足,帮助学生从优秀的传统史籍经典、民间文学作品、当代文学作品、民风民俗中了解认识凉山彝族的历史、文化发展和成就,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实践活动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和写作能力;从阅读彝族优秀作品中,学习、品味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阅读、鉴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具备多元文化素养和跨文化的沟通适应能力。

总之,将凉山彝族文化作为语文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明确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念,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汲取历史的智慧中,养成积极乐观和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还对传承凉山彝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彝族优秀传统文化因子,引导学生以宽容开放的心态眼光,吸收和接纳凉山彝族优秀文化,实现相互理解、相互认同、相互尊重,最终促进民族团结,达到语文教育的目的。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33-34.

[3]中国百科大辞典编委会;袁世全,李修松,萧钧,祁述裕,等.中国百科大辞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309.

[4]叶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7):293.

(责任编辑:王明雯)

Th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Liangshan Yi Cultural in Chinese Teaching

ZHANG Xing-sha
(College of LiberalArts,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Sichuan 637000,China)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three—level curriculum system"and the proposal to explore curriculum resources for Chinese teaching,the trend highlights the growing importance of the course concerning ethnic culture. The Yi nationality in Liangshan has a long traditional culture,with plentiful literary works in diverse genres and distinctive folklore.In this case,we should discard the dross and select the essence of Yi culture and introduce it into Chinese teaching,enriching the curriculum resource.Thus the divers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in Chinese teaching can be reached,a sense of national identity enhanced and national unity promoted.

new curriculum reform;Chinese curriculum resources development;Liangshan Yi culture

G633.39

A

1673-1883(2016)03-0013-03

10.16104/j.issn.1673-1883.2016.03.004

2016-05-15

张兴沙(1989—),女,四川会理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猜你喜欢

凉山彝族语文课程
凉山“6·26”致洪暴雨天气的成因分析
彝族海菜腔
稳岗拓岗凉山就业扶贫拔“穷根”
凉山有了致富金“药”匙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现代性语境下的再边缘——从《我的凉山兄弟》谈起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