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开发热的冷思考
2016-03-03彭玉华
□彭玉华
课程开发热的冷思考
□彭玉华
【摘要】在国家课程改革方针的指引下,浙江省普通高中教育界迅速掀起了一轮选修课程开发热潮,许多学校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但在取得不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本文试对当前浙江省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尝试提出对策。
【关键词】课程开发;问题;思考
2012年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旨在“培育普通高中学校特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出“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的指导方针。在改革方针的指引下,加之特色学校评比等行政手段的催化,浙江省普通高中教育界迅速掀起了一轮选修课程开发热潮,许多学校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可概括为4个方面: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规划,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学科课程纲要,开发适合教师特点的选修课程,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学习;4方面的内容涵盖了学校、教研组、教师、学生等4个教育行为主体。但在取得不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本文试对当前浙江省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尝试提出对策。
一、当前课改存在的问题
1.有选修课无选修课程
由于这次课程改革的动力主要源自教育行政部门推动,尤其是特色学校评比的硬性规定,使得很多学校课程开发的内驱力没有真正激活,更多的是被动应付检查,因此在课程开发动机上比较功利。再加上学校缺乏较为专业的课程管理人员,很多学校都是由教学处兼管,课程管理较为粗疏。同时,由于培训力度不够,部分老师开发课程的能力较弱,只能临时通过复制、粘贴等手段拼凑出一门课程。
(1)课程目标虚浮。课程目标包含3个层级:国家课程目标、学校课程目标、教师开发课程目标,这3个层级之间是隶属关系,教师开发课程目标应达成学校课程目标,学校课程目标应达成国家课程目标。然而较长时期以来,学校课程目标和国家课程目标之间并未完全达成一致,应试教育强大的功利性是造成这一现状的最重要原因,这就使得学校课程目标整体呈现出虚浮的状态:文字表述上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但实际操作上却是以高考为中心。受学校虚浮课程目标的制约,教师开发课程目标自然也就缺少明确的指向和实在的内容,即便有高远的课程立意,往往也是停留在文字表达上,未能在课程实施中践行。
(2)课程内容浅陋。课程内容包括课程纲要、教材、教师用书、学生作业、其他辅助材料等,但在实际开发过程中,教师的绝大多数精力都放在教材上,忽视了课程纲要、教师用书等其他内容。在很多老师看来,课程开发就是编选一本可供上课使用的教材,从这个角度来看课程内容是不完整的。即便单纯从教材这一点来看,教材内容的选择、单元体系的安排也有很大问题:从教材内容来看,有的过于繁难,比如有的老师开发《先秦诸子散文选读》《〈野草〉选读》等,和高中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有比较远的距离;有的过于简略,比如有的老师开发《影视经典赏析》,主要内容就是给学生放一些视频,而赏析的内容不够;从单元体系安排来看,也充满着随意性,单元内容之间缺少较为明晰的逻辑联系。
(3)课程实施随意。严格意义上的课程实施是一件很严谨的教学活动。从实施程序上来看,包括原型评价、课程实验、采纳推广3个阶段;从实施策略上来看,选择何种教学策略需要结合学生、教师、课程目标、教学环境等多项教学要素进行通盘考虑;从教学对象的角色定位来看,学生和教师在课程中的角色定位也需要仔细思考。但在实际的选修课程实施中,上述3个方面都没有进行严谨的分析论证,将较为复杂的课程实施简化为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教材的过程。
(4)课程评价虚无。课程评价包括学业评价和课程评价(课程可行性)两个部分:学业评价包括终结性评价(考试、分数、等级)和形成性评价(出勤、课堂参与、书面材料)两个方面;课程评价是指对课程本身进行评价,如:课程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课程的预期目标是否有效?课程是否符合学生的需求?是否选择了最恰当的课程组织形式?是否选择了最恰当的课程内容?是否选择了最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否选择了最恰当的评价模式?在实际的课程评价中,一般只注重学业评价,而忽视了课程评价;即便是学业评价,评价手段和方式也比较单一,往往通过考试分数进行终结性评价,而课堂参与考察等形成性评价做得不够。
2.有选修课堂无选修教学
相对于必修课教学,选修课教学应该有自己的特点,这是由选修课的课程目标、学生需求和课堂特点决定的;但在实际的选修课教学中,大多和必修课一样,选修课教学的特点并不突出,有选修课堂无选修课教学。
(1)教学目标失当。选修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就是培养学生的个性。什么是个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选修课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选修课的学习,让学生的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不同于他人的发展。在必修课堂中,迫于高考的压力,往往重知识传授而轻学生的个性培养;但在实际的选修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的目标也没有落实,学生学到的也是一些共性化的知识,学生的个性发展并没有得到充分地体现。
(2)教学内容失宜。《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将选修课分为4类: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社会实践,不同类型的选修课程教学内容有所不同:知识拓展类侧重知识学习,技能类侧重技能训练,兴趣类侧重兴趣培养,实践类侧重参与活动。但在实际选修课堂教学中,这些各具特色的教学内容并不一定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尤其是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类的选修课程,由于师资、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学内容往往也以知识学习为主。比如有的老师开设《越剧赏析》选修课,可以归为兴趣特长课,但实际的课堂教学内容是介绍有关越剧知识,成为了知识学习课。即便是知识学习课,选修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也要注意与必修课教学内容的关系,切不可简单机械地重复必修课的内容,应该是必修课内容的补充深化。
(3)教学策略失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学情、教学环境等是选择教学策略的重要参考因素。结合选修课的实际情况,可供选择的教学策略比必修课教学空间要大很多,如讲座、讨论、辩论、视听、探究、发现、模拟、操练、调查、角色扮演、社区活动等。但在实际的选修课教学中,教学策略的选择不一定准确:一方面,往往在教师和学生两极间摇摆,要么老师单向地教授,要么学生独立地活动,比如看视频;另一方面,教学目标、内容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不协调,甚至相违背:比如讲座的教学策略,对学习知识效果最好,而对培养能力品质,参与社会活动、培养兴趣爱好等效果就不好;而模拟的教学策略,对学习知识效果一般,而对培养能力品质,参与社会活动而言效果最佳。教学策略无高下之分,关键看是否得当。
(4)教学活动单一。活动是实施教学的最有效形态,选修课教学为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提供了多种可能,尤其是可以离开教室在更广阔的环境里开展活动,比如演出、采访、社区实践等。但在实际的选修课教学中,活动开展仍然比较单一,一是教学场地囿于教室,没有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开展活动教学;二是活动形式还是以讲解交流为主,演讲、辩论等多种有效的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利用。
3.有选修过程无选修结果
我们常常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但是作为一项目标明确的教育活动,选修课程除了重视过程外,也要注意达成选修课程目标。概而言之,选修课程目标主要有3点:学生个性得到培育,教师专业得到发展,学校特色得到彰显。但实际的选修课程开设由于功利性的驱动,有相当一部分流于形式,并没有取得真正的效果。
(1)学生个性没有得到培育。本文开头说到,浙江省这次深化课程改革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选修课程的学习培育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选修课程的学习中拓展知识、训练技能、培育兴趣、参与实践,最终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发展。但在实际的选修课程学习中,一方面,由于功利性的驱使,学生上选修课大多是抱着一种玩玩的态度,没有认真按照课程和教学的要求去锻炼自己;另一方面,由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都存在较大问题,使得学生学到的大多是一些共性的知识,而自己的个性并没有得到有效张扬。
(2)教师专业没有得到发展。拥有课程开发能力是卓越教师最主要的标志。诚如杭师大张华教授所言:教师不会开发课程,也可以说不会教学,永远教别人的东西,充其量就是个“传声筒”。开发选修课程,能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遗憾的是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大多数老师都是速成的,通过剪刀加浆糊,简单把别人的东西复制过来,为己所用,这样开发出来的课程本身就没有什么含金量,教师的业务能力自然无法提高。
(3)学校特色没有有效彰显。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并通过课程的开发和学习进一步形成学校特色,是本次深化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这里有一些根本性问题需要澄清:什么是学校的特色?学校应该具有怎样的特色?简单地说,所谓学校特色就是这个学校所独有的,其他学校没有的特点;举凡人文、数理、逻辑、竞赛、艺术等方面都可以形成自己的特色。但实际能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并不多,一方面,所开发课程大同小异,没有本质的区别,同质化倾向严重;另一方面,肤浅化倾向严重,有的学校利用特有的地域文化开出选修课程,但只是停留在表面,未能将地域文化与学校特色有机联系起来,比如有学校在瓯江边上,开设出《瓯江诗词赏析》选修课,但这门选修课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学校特色,仅仅是地域上的关联。
二、问题改进策略建议
1.课程管理科学化
课程目标虚浮、课程内容浅陋、课程实施随意、课程评价虚无等问题,概括起来说就是课程管理缺乏科学性。实际上,课程开发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当下课程研究已经有足够的理论支撑课程管理,比如泰勒原理就是经典的课程管理依据。
(1)设置三级课程管理体系。课程管理应该有专门的管理部门进行管理,但现在大多数学校都是由教学处、教科室等部门监管,一方面这些职能部门本身事情很多,另一方面对课程管理很陌生,缺少管理经验,因此应建构“学校——教研组——学生”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来专门管理。学校成立课程部,确定学校发展目标,制订学校课程体系;教研组成立课程开发研究小组,研究课程开发的相关事宜;学生分年级成立课程反馈小组,搜集学生兴趣、课堂反馈等。三位一体搜集、整合相关信息,然后制订课程开发规划,选择课程开发内容,最后落实到具体的教师进行开发。
(2)运用经典课程理论管理课程。课程之父泰勒的经典课程原理包括4个方面: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确定课程目标,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根据目标评价课程。依据泰勒的课程原理,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摒弃功利思想,净化课程目标,将构建学校特色、发展学生个性的课程目标落到实处;二是漂洗课程内容,紧扣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无关的课程内容坚决舍弃;三是扎实实施课程,不走过场,将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落到实处;四是落实课程评价,一方面要认真做好学生的学业评价,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力求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要做好课程评价,建立课程评价体系,对课程的优缺点、后续改进方向等进行客观评价,作为课程开发改进的重要依据。
2.课程开发特色化
本轮深化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学校的特色化发展,而构建特色化学校的主要抓手之一就是通过构建特色化的课程体系,开发特色化的选修课程。一方面,学校的特色要通过课程建构来体现;另一方面,教师开发的课程要体现学校的特色,二者互为依托。
(1)实现学校特色与课程特色的良性互动。虽然每一所学校都宣扬自己学校的特色,并通过构建课程体系来突出这种特色,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想象的那么简单。首要是确定自己学校的发展特色。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精准确立自己学校的发展特色并扎实践行并非易事,需要结合学校的文化积淀、地域特色、教师风格、学生特点通盘考虑,并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进行反复论证,才能确定自己学校的发展特色;其次要构建能体现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基于学校发展特色确定课程目标,结合教师知识结构和学生实际情况开发出相应的特色课程,最终实现学校特色与课程特色的良性互动。
(2)开发能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群。笔者有一个判断,现有的课程开发量不是太少,而是已经太多了,需要来一个清理,凡是不能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尽可能删减,而能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则需要进一步拓展,围绕某一个特色开发课程群就是个好办法。如笔者所在的鲁迅中学依据本校的鲁迅文化资源,确立鲁迅先生“立人”思想为课程目标,开发了鲁迅文化特色课程群;以“人——文——人——文——综合”为路径,开发出了系列课程:《好玩的鲁迅》(人)——《温暖的旅程》(温情的散文、小说)——《鲁迅是谁》(人)——《思想的力量》(杂文)——《跟鲁迅学作文》(综合)。
3.课程教学一体化
课程教学一体化是想表达这样两个意思:一是选修课教学要有选修课的特色,在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活动上突出“选修”两个字,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二是选修课教学要与必修课教学形成互补,利用选修课教材促进必修课教学,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使学生的综合素养也能获得提高。
(1)把选修课上成选修课。选修课程的课程目标、内容与必修课有差异,因此选修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应该与必修课有区别,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首先,选修课的目标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更强调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在知识技能上的要求层级与必修课有差异;其次,教学内容应注重选择性,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人需求;再次,教学策略可以更加灵活,讲座、活动、模拟、实践等形式都可以采用,比必修课的活动空间更大,教学形式要求丰富多彩。
(2)选修必修一体化。选修课教学应上出选修课的特色,但并不是把选修课和必修课对立起来,而是要形成互补,可以把选修课看成必修课的拓展深化,利用选修课促进必修课。实际上也可以把必修课的一些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修化处理,也可以根据学生的选修课程反馈,将一些选修课程必修化处理。将必修课和选修课通盘考虑,建构一个融合必修和选修的完整的课程体系。
(编辑:胡璐)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7-0060-03
作者简介:彭玉华,浙江省绍兴市鲁迅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硕士,绍兴市名师,首批“浙派名师”培养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