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艺术
2016-03-03代国祥
代国祥
摘要: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艺术应因课而异因情而异,教师要善于随机应变,把握教材中的情趣因素和艺术魅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呈现一种生动活泼,所有学生都全身心投入的多层次、网络化的结构,以达到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的完美统一。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2-0162-01
1.初中数学课堂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1.1僵化套用一些课堂教学模式,有些模式可能我们自己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才符合要求,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盲目崇尚新异。课堂上,问题的价值在于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向自己的能力极限挑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如果一个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在没有被更多学生理解和思考之前就被个别学生解决了,那么,这个问题就没能对其他学生的能力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与"包办代替"相比,提问,教师似乎向能力发展迈出了一大步,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初中数学的许多重要的和基础的概念在教学中被忽视。教师不注意对学生讲清概念的内涵与处延,不对概念和定义中的值得重视的问题讲清讲透。没有了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数学教学就失去了基础,学生就会迷失在数学学习中。
1.2教师在设置的合作学习环节中,没有把合作任务、要求布置清楚,加上学生合作技能欠缺,不能围绕重点积极有效地讨论,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各行其道,甚至谈论与学习无关的话题,争执、吵闹,加上班额过大,教师难以全面顾及,过程失控,从而课堂秩序混乱,教师难以驾驭,教学活动不能正常进行,合作讨论完全失去了意义,教师对教学方式本身产生怀疑,进而排斥,又返回老路。
1.3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没有正确理解合作学习的要旨,片面地将小组合作理解为小组讨论,在课堂过一会儿用一次,目的只为了显示课堂形式的多样和课堂表面气氛的热烈。导致小组合作只是课堂教学形式的插花点缀,教师课堂作秀的工具,完全忽视合作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是一种典型的无效学习、形式主义现象。
1.4有一些疑难问题是学生通过个体学习无法解决的,很有合作讨论的必要,但问题一出现,教师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就立即组织小组讨论,而讨论时教师又往往没有提供足够时间,刚一开锣,就草草收场,急于归纳总结。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教师观念陈旧,怕耽误教学时间,完成不了自己设计好的教学任务。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对问题的探究总是很肤浅,容易挫伤参与的积极性,浇灭创造性学习的热情,滋生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使参与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综观以上几种现象,教师都只注意了合作学习形式——让学生分组围聚在一起学习,却忽略了合作学习的实质——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
2.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艺术
教师在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各个阶段均应采取适合学生学习的各项措施,以便在"教师在轻松的教、学生愉快得学"的教学氛围中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和上佳的教学效益。而要真正达到或收获这种效益,我们教师除了必须确立"有效教学"这一先进理念以及掌握其行动策略和方法之外,还必须在实践中娴熟地运用教学艺术。因为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因为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基础,离开了科学性,艺术性便无从谈起;但科学性也不能脱离艺术性,否则便很容易变成空洞的说教,很难收到上佳的效果。即使一阶段看似有效果了,那也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教师的"硬压策略",强灌强压强练,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不会长久有效。一个教师有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固然为其在课堂教学中胜任某学科的教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如何将教材内容很好地教给学生,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能力和发展他们的智力,还必须有较为娴熟的教学艺术。
2.1情景引入、知识的探索过程及解题方法要自然,要给学生一个兴趣的空间。
案例:在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时,可以出示以下图形,可能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7
而且 □=△+△
求□=?△=?
在学生观察出结果后,再讲方程组。
2.2让数学的问题尽可能的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以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在教"求代数式的值"时,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想不想知道你们将来能长多高呢?"学生都说"想"。于是,老师抛出了身高预测公式:男孩成人时的身高=(x+y)÷2× 1.08,女孩成人时的身高=(0.923x+y)÷2其中x表示父亲的身高,y表示母亲的身高。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很快,每个学生的预测身高都出来了,大家兴奋地互相通报自己将来的身高。有个男生惊讶地说:"哇!我能长到一米八四!"这时,教师稍作点拨:大家刚才的行为就是求代数式的值。
2.3引入的问题能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思考,让他们体验到探索的乐趣。教学"求平均数"练习时,有人设计了能力题:某电视青年歌手大赛,7个评委给歌手张燕的得分分别是9.5,8.6,7.5,7.8,8.9,9.2,9.4,这位歌手平均得分是多少?结果全班有49人列式计算都是:(9.5+8.6+7.5+7.8+8.9+9.2+9.4)÷7 = 8.7(分),只有1人的答案为:(8.6+7.8+8.9+9.2+9.4)÷5 = 8.76(分)。问题出来后,及时地引导学生争论,为什么会有这两个不同的答案?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
2.4合理把握"综合与实践"的实施。"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它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它是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应贯穿整个数学课程之中。"综合与实践"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和有效载体。"综合与实践"的教学,重在实践、重在综合。重在实践是指在活动中,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全过程参与,重视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重在综合是指在活动中,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内部知识的练习与综合运用。
2.5教学中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关系。
2.5.1"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预设",教学方案的形成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钻研和再创造。理解和钻研教材,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把握好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对教材的再创造,集中表现在:能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贴切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流程,准确地体现基本理念和要求。实施教学方案,是把"预设"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互动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把握,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
2.5.2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教学活动应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困难或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思维空间,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恰当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不能完全替代原有的教学手段,其真正价值在于实现原有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甚至达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奚根荣,沈龙明:《初中数学有效教学——实用课堂教学艺术》,中国出版集团,2013年.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