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莆仙戏的历史发展及其保护传承

2016-03-03李佳思

戏剧之家 2016年2期
关键词:莆仙戏保护传承

李佳思

(福建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莆仙戏的历史发展及其保护传承

李佳思

(福建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摘 要】莆仙戏是我国南方戏剧种类中的古老戏曲剧种,素有“南戏活化石”之称。莆仙戏中包含及留存了众多剧本、戏曲曲牌及戏曲音乐,在演出形态、演出历史、舞台呈现方式上独具魅力。在国家提倡戏曲保护及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下,莆仙戏在保护及发展上面临着诸多困境,需要我们对其加以分析及探究,促使其有效传承。

【关键词】莆仙戏;发展;保护;传承

一、莆仙戏的历史文化背景

莆仙戏源于唐代百戏、宋代傀儡戏,在对两者加以融合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及表现技巧的戏曲艺术,其在艺术特征上兼具了唐宋曲词调风韵,由于其在兴化发源,其唱腔又被称为“兴化腔”[1]。莆仙戏是福建省的一种古老剧种,由兴化得名,故其在早期被称为“兴化戏”,在建国后改称为莆仙戏。从莆仙戏的整体历史文化背景上看,其源于唐代,形成于宋代,繁荣于明清两代,在戏种的传唱范围上,由福建莆田、仙游两县延展开,直至闽中及闽南等主讲兴化方言的区域。在莆仙戏早期戏班的演出范围上,在福州、晋江、厦门、三明、龙溪等地及华侨聚居区都能找寻到莆仙戏班的演出踪迹。从莆仙戏的演出风格上看,其唱腔中融入了莆仙地区的民歌民谣及俚曲,兼容并包了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大曲歌舞等形式,并采用方言演唱。从莆仙戏的历史缘起上看,在我国现存戏曲类型中,莆仙戏凭借其距今900余年的历史,已成为演出历史最为悠久、表演风格最具特色、演出形态最为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

二、莆仙戏的历史脉络探究

从莆仙戏的历史起源来看,其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在“师南游莆田县,排百戏迎接”(《景德传灯录》)中可知,最早的演出百戏的区域为福建莆田,莆仙戏初具雏形。在将“楚谣”及“吴歌”加以吸收融合后,莆仙戏在宋代发展成熟,其艺术样式及表演技巧也臻于完善。在宋代,东晋及楚汉时期的历史故事开始呈现于莆仙戏中,而其独有的“靓妆”这一表演形式,将戏剧,歌舞揉为一体,成为其区别于其他戏曲剧种的重要标志。进入明代后,莆仙戏中的兴化剧开始更多地与地方剧种及民间曲调加以结合,莆仙戏的艺术表现范畴及题材进一步扩大。到清代时期,莆田地区的戏班数量高达150多个,莆仙戏的演出剧目种类繁多。

进入近现代后,莆仙戏与其他剧种交流频繁,在莆仙戏原有剧目的基础上,在1911年形成了《水浒》《封神榜》等新剧目;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一些莆仙戏剧作者开始借助莆仙戏传播新思想,创作了《阿忽布田》《自由结婚》等剧目;抗战时期,莆仙戏又承载了抗日思想,在《群魔》《梁红玉》等剧目中有着集中体现;文革时期,莆仙戏迎来了发展良机,形成了传统剧目与改编剧目共同发展的良性局面。建国之后至今,莆仙戏的剧目高达5000余个,莆仙戏剧本数量超过800部,其中的《春草闯堂》及《团圆之后》驰名海外,莆仙戏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戏曲艺术的精华及宝贵文化财产。

三、莆仙戏的发展现状及保护传承

(一)莆仙戏发展现状分析。尽管莆仙戏剧目丰富,但在个别的莆仙戏剧目中,由于演出艺人及传承人年岁渐大及离世,其面临较大的散佚及失传风险。而在演出风格及演出形态上,也出现曲牌删改、改变变奏、声腔变换等现象,在莆仙戏的脸谱及妆容服饰上,也呈现出被其他剧种同化的迹象[2]。此外,在莆仙戏演出人才及艺术指导上,也面临人才紧缺,师资及经费匮乏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给莆仙戏的保护及传承带来了极大阻碍。

(二)莆仙戏保护及传承对策。首先,作为福建政府及文化部门来讲,其应划拨专门的抢救及扶持资金,一方面全面搜集归纳莆仙戏的剧目及相关戏曲资料,通过开辟莆仙戏专刊、专版等方式,扩大莆仙戏的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通过多媒体制作技术,制作莆仙戏的宣传视频及相关专题唱片,使社会公众能够在直观形象中感知莆仙戏的艺术内涵及演出风格[3]。

其次,提高戏曲院所、专业及民间演出团体的莆仙戏演出水平,将莆仙戏的艺术风韵加以原汁原味的呈现;搜寻及聘请民间的蒲县戏演出者及传人,通过对其进行访问及录音等方式,复原莆仙戏原生态的演出形态及方式,为演出团体进行传承演出做好铺垫;建设及完善莆仙戏的演出场所及剧院,弥补莆仙戏演出条件及演出范围过于局限的缺陷,为莆仙戏的长期保护及传承提供物质保障。

再次,应注重对莆仙戏进行必要的革新。在保留原有的演出形态、表演技巧、声腔韵律的基础上,适度结合时代背景,对莆仙戏加以必要的革新,使之融入现代故事及内容,以为莆仙戏的保护及传承形成助推作用。

四、结语

莆仙戏是我国及世界戏曲艺术宝库中的珍宝,其传承了我国悠久的戏曲文化艺术精华及神韵,应注重对其加以保护及传承。针对莆仙戏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困境,相关人员应做好各自的工作,以确保莆仙戏能够在时代发展洪流中永葆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卓颐.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建莆仙戏生存困境及其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504-506.

[2]郑剑飞.浅谈莆仙戏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发展[J].大众文艺,2013,(4):160+96.

[3]余雅燊.莆仙戏生存的社会载体探析[J].莆田学院学报,2013,(3):102-106.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1-0057-01

猜你喜欢

莆仙戏保护传承
莆仙戏《踏伞行》
试论戏曲手舞的视知觉形构——以梨园戏、莆仙戏科介谱式为例
论福建莆仙戏市场现状的传承与发展对策
“南戏遗响”莆仙戏:从“草台”到课堂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