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动态演变分析
2016-03-02韩永宝
韩永宝
内容摘要:众多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经济发展。本文选取北京市1978-2014年的数据,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变进行分析,指出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北京市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但就业结构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动。因此应在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推进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同时要充分发挥小微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就业结构变动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就业结构 产业结构 就业弹性 结构偏离度
引言
配第-克拉克定理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产业是就业的载体,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就业结构,而就业结构会对产业结构的变动方式与方向产生重要影响。在短期内,就业结构的调整会滞后并反作用于产业结构的演变,而在长期,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具有趋同性。
近年来,在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趋好的同时,就业问题日益凸显,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不协调性问题依然存在。众多学者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变动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如袁海霞(2009)认为北京市就业结构相对滞后于产业结构,要实现就业结构的优化必须使劳动力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的演变相协调。王岚岚等(2010)认为北京市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趋于下降,第三产业仍具有较大的就业空间。王少国(2014)认为北京市就业结构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动。本文针对北京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进行分析,对解决上述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北京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动态演变分析
(一)“三、二、一”产业布局定格且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济发展水平迈入一个新阶段。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较大变化,1994年第三产业产值比例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产业结构由“二、三、一”格局转变为“三、二、一”格局,2014年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达到77.95%。
为分析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水平,本文引入泰尔指数(Ti)作为衡量指标,其值为0,表示产业结构均衡,否则认为产业结构不合理,其绝对值越大,产业结构越不合理。选取1978-2014年北京市三次产业的相关指标数据,计算得出各年度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值(Ti),如图1所示。由此可知,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产业结构经历多次震荡之后,自2005年起,北京市产业结构逐渐趋向合理,产业结构趋向均衡。
(二)产业高端化趋势彰显且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
从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看,产业高端化趋势彰显,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7.9%,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2.7%。近年来,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高端服务业行业发展势头强劲,对地区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明显增强。2014年以上3个行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5%,拉动全市经济增长3.7个百分点。
(三)就业结构变动与产业结构变动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北京市三次产业中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即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且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根据《北京统计年鉴2014》、《北京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计算结果可知,随着三次产业产值比例的变动,三次产业就业人口比例基本上表现出同方向的变动,即就业结构变动与产业结构变动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王岚岚等(2009)的研究也认为劳动就业与产业结构变动方向正相关。
北京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
(一)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产业结构偏离度是衡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否协调的常用指标,计算方法有多种,本文采用王秋芳(2014)的方法:结构偏离度 (Li为某产业的就业人数,L为三次产业的总就业人数,Gi为某产业的增加值,G为三次产业的总增加值)。结构偏离度为0时,表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处于协调状态,结构偏离度绝对值越小,二者越协调。结构偏离度与劳动生产率成呈反向关系。
根据《北京市统计年鉴2014》和《北京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代入公式可计算出北京市1978-2014年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如图2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1991年之前,第一、三产业结构偏离度均大于0,表明其劳动生产率偏低,存在劳动力转出的可能性,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逐渐缩小,吸纳就业的潜力逐渐增大。1991-2003年,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小于0,就业潜力逐渐增强,这与国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不无关系。同时,随着行业壁垒、地区壁垒的逐渐打破,劳动力逐渐向第二产业聚集,第二产业就业空间变小。2004年起,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呈下降态势,但仍大于0,劳动力转出的可能性仍然存在。随着北京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出台,第二产业就业空间逐渐增大,结构偏离度由正转负,绝对值处于较高水平。受城镇化和外来人口的影响,尽管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流通业等新兴服务业得到迅速发展,但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趋向于0,吸纳就业能力已渐近饱和,吸纳就业空间有限。
(二)北京市各产业就业弹性分析
主要着眼于在三次产业结构存在偏离的情况下,各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程度。就业弹性用公式表示为E=GL/GY,GL表示劳动投入的增长速度,GY表示经济增长速度。根据《2014年北京市人口统计年鉴》、《北京统计年鉴2014》、《北京市2014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相关数据可以计算出北京市1978-2014年各年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如图3所示。
相对于其他产业,第三产业就业弹性基本上为正,且相对较高,说明第三产业已成为北京市吸纳劳动力最多的部门。第二产业就业弹性波动比较大,这主要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内部优化升级有关。第一产业就业弹性基本上都为负,表明由于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劳动力需求降低,造成尽管产值上升却出现就业人口下滑的态势。
结论与建议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北京市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但就业结构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动。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较低,迫切需要转移剩余劳动力。2004年以来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小于产值比重,存在进一步接纳劳动力的可能性,需要进一步优化内部结构。为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相协调,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剩余劳动力转移渠道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农业产业链,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同时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规模化运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为二、三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必要的劳动力。二是要加快推进二、三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要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增加就业岗位,另一方面要促进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大力发展金融、文化创意服务、商务服务、计算机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继续做大做强总部经济、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扩大第三产业就业空间。三是要促进三大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缓解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均衡的矛盾。
(二)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适应产业结构调整需要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往往会出现失业和空岗并存的现象。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与技能,扩大有效劳动力供给。为此,政府一方面要加大对高端人才的引进,提升人才服务质量,满足北京市高端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建立起完善的教育培训特别是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加大对劳动者的再培训,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的需求,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个人要增强在职学习的自觉性,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以主动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对人才的需要。
(三)大力支持发展小微企业,发挥就业吸纳能力强的作用
相对于大企业,小微企业就业门槛低,而吸纳就业能力比大企业强,在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年末我国二、三产业小微企业法人占全部企业法人的195.6,吸纳就业超过1.47亿人,占全部企业法人就业人数的50.4%。但与世界上主要经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如德国小微企业提供了70%的就业机会,美国小微企业提供了56.5%的机会。要改变就业结构变动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大力发展小微企业是重要路径之一。北京市要从融资、税收等方面对小微企业进行政策扶持,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
参考文献:
1.袁海霞.北京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9(3)
2.王少国等.北京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7)
3.王秋芳.山东省第三产业就业潜力分析—基于结构偏离度视角[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