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研究实践综述与对比分析

2016-03-02刘雷胡华江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工业化

刘雷 胡华江

内容摘要:本文对有关两化融合评估工作的研究及实践做较为系统的梳理,并对信息化发展水平测评和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进行对比和分析。最后提出信息化及两化融合本身具有动态发展的特性,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协同性方面有所欠缺,因此,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发展转变大背景下的思维理念更加重要。

关键词:信息化 工业化 两化融合 发展水平 评估

工业化测评

关于工业化的测评,一般是通过描述性分析,再从工业基础、科技含量、经济效益、资源与环境状况、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构建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展开。从2004年开始,国内众多学者开展了有关新型工业化的评价体系研究,典型代表有谢德禄等,这些研究多是从工业化领域的投入、工业化过程推进强度和工业化效果三大方面测评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进程。唐浩和贺刚基于经典工业化理论,构建了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三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新型工业化的评价方法。

信息化发展水平测评

信息化测度理论已趋于成熟。实践层面有两大测评系列:

一是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信息化统计评价研究组开展的统计评价工作,所采用的信息化发展指数(Ⅱ)从“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应用消费、知识支撑、发展效果”5个方面测量国家信息化的总体水平,对国家信息化发展状况做出综合性评价,为“十二五”期间准确把握我国及各省份信息化发展水平和发展进程提供了科学的、量化的依据。该系列评价的成果是2012年和2013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Ⅱ)研究报告。

二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的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该评价的成果是以工信部电子信息产业研究院(赛迪研究院)发布的《2013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报告》和《2014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报告》,2014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在2013年评估的基础上,对指标体系进行了优化调整,指标体系调整为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20个。该系列的评估主要是从网络就绪度、信息通信技术应用、应用效益三个方面开展。

两化融合测评

2009-2011年期间,工信部分别依托行业协会,组织完成钢铁、化肥等重点行业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建立了一套分行业评估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和关键特征的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

2011年和2012年,由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出版的两本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报告,分析的理论框架类似,监测评估体系设定思路基本一致,都是从分别代表两化融合的基础标志、核心标志、质量标志的两化融合硬度、融合软度、融合深度三类展开,从2011年的四层级、182个具体指标调整为2012年的三层级、61个具体指标,主要是将2011年采用的统一僵化的“规模、质量、速度”和“宏观、中观、微观”,调整为2012年的代表融合硬度的工业“规模、结构、效益”、代表融合软度的信息领域“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支撑”、代表融合深度的工业信息一体化的“应用数字化、交易电子化、保障平台化”。具体的评估方法完全一致,数据来源也全部是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信息年鉴》等年鉴以及国家统计局、工信部等政府部门的相关统计数据,但两年的评估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

2012年初开始,在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的指导下,电信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制定了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指标体系主要由三类共计23个指标构成:第一类是基础环境,涵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移动电话和互联网应用普及、“两化”融合政策环境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及工业企业信息化环境建设等方面;第二类是工业应用,涵盖工业企业重要信息系统应用、电子商务应用、生产装备信息技术应用以及工业园区信息化应用等方面;第三类是应用效益,涵盖工业生产效益和水平、创新能力、节能减排水平以及信息产业发展水平等方面。这个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也是截至目前在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中,最权威并成为事实上的统一标准。从2012到2014年连续三次在国家和部分省市被采用,进行区域评估,并由工信部发布了三次评估报告。2011-2014年两化融合三类指数发展比较及总指数如表1所示。

由于评价的层次和角度、采用的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不同,得出的评价结果之间难有可比性,造成各界对两化融合现状的理解和把握很难统一,两化融合工作的开展主要是政府推动和引导、企业主体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更多是从效益角度考虑,服务方如各类研究咨询机构也从自身利益目的融入到两化融合工作中。

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与两化融合评估对比分析

通过对比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与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的指标体系,发现有三分之二的指标重复率,一定程度上说明工信部电信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发布的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和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基本一致。

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分三级指标,一级指标分为三类指数,分别为网络就绪度指数、信息通信技术应用指数、应用效益指数。其中网络就绪度指数、信息通信技术应用指数、应用效益指数等三类指数权重各占30%、40%、30%。其中2014年二级指标减少为12个,三级指标调整减少为20个。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基础环境、工业应用、应用效益三类共23项指标,其中15项指标数据来自公开统计数据,8项指标数据来自抽样调查。

2012年和2013年两类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报告的数据对比分析如图1及图2所示。

对比2012年和2013年工信部电子信息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全国各省市两化融合水平指数和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可以分三类分别为:第一类是两类指数都相对较高,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高于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的省市,上海、北京、天津。第二类是两类指数水平适中,但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高于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的省市,包括江苏、广东、浙江等。第三类是两类指数都相对较低,但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高于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的省市,包括陕西、安徽、新疆等。

结论

一是信息化及两化融合本身具有动态发展特性。“化”是一个过程,是动态发展演变的,信息化、工业化涉及的概念和范畴大,两者融合也是个复杂过程,对这一问题域的界定和研究需要较高的视野,驾驭难度大,各方都需要不断跟踪,适应永远不变的“变化”。

二是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协同性方面有所欠缺。理论研究探索需要科学完整的体系,具体工作实践中需要可操作、有意义和结果导向。从事研究工作的主体多为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两化实践经历和经验相对不足,而且深入参与实践或调研的客观限制较多、操作难度大,另一方面行业企业中置身于两化实践的人员又鲜有精力和动力从事理论的探索,两化融合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推进是由政府及第三方机构来执行,“根源”上难以统一思想和认识,相关研究和实践之间缺乏有效协同,导致这一领域存在“一头热”现象,政府以外的第三方及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和动力仍有待提高。

三是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发展转变大背景下的思维理念更加重要。当下各种概念、指数、研究报告种类繁多,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传统惯性研究和实践思维的功利。在由工业经济社会文明向信息经济社会文明发展,即工业大时代向信息大时代转变的大背景下,尤其是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代,新一代信息技术对过往的一切都会产生影响甚至是颠覆,这已不仅是技术和应用层面所发挥的威力,背后一定是某种观念思维理念上的彻底改变,没有规律可循,一切皆有可能,创新的思维不能有条框的限制,各种工作的推进也必然要在新思维下进行才有可能出现有价值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谢德禄,李琼,王小明. 试析新型工业化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J].改革,2004(4)

2.陈元江.工业化进程统计测度与质量分析指标体系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3.李同宁.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与监测标准探讨[J].前沿, 2005(11)

4.张克俊,曾科.新型工业化标准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 2004(6)

5.汪晓昀,吴纪宁.新型工业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1)

6.唐浩,贺刚.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4(9)

猜你喜欢

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工业化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基于信息化的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
基于两化深度融合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工业化住宅渐行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