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报》底气从何而来
2016-03-02詹国枢
詹国枢
正当纸媒屡受冲击,前景暗淡之时,《成都商报》总编辑陈海泉却以“纸媒最坏的时代,我们最好的时机”为题,对《成都商报》前景作出乐观预测。
底气从何而来,细读讲话,来源有二:一是办好报纸,二是多元出击。
说到办好报纸,业界纷纷哀叹,纸媒气数尽矣,然而陈总不以为然。他说,报纸下一个投资风口将是内容生产,特别是真正有质量的原创内容,正因此,各报削减编采成本之时,《成都商报》却反其道而行,要加大投入,继续做强报纸。理由有三。
其一,报纸仍然是重要舆论工具。《成都商报》现有50余万定户,读者主要出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早期,这批人依然是中国社会财富的掌握者、创造者和意见领袖。只要他们继续读报,报纸就有存在价值。其二,报纸是未来事业孵化器。《成都商报》依托报纸,去年搞了3个新媒体项目,两个已获融资,另外一个正在谈判。其三,报纸是新媒体用户转化器。《成都商报》客户端等新媒体已吸引粉丝数十万,有的已开始产生收益,一笔10万元单子近日到户,虽然数目不大,但它是点燃未来事业的星星之火。
如何办好报纸?陈总的观点是,网络时代,报纸功能须从“传递信息”向“传递价值”转变。报纸必须做减法,原来越办越厚,现在要越办越薄。未来《成都商报》将专注于五大内容。一是深度报道,二是调查新闻,三是专栏文章,四是数据新闻,五是行业新闻。
办好报纸的同时,还得多元出击。其战略目标是,将《成都商报》打造成一个区域性的、具有绝对优势的“整合营销”平台。陈总解释,原来20年都在做一件事情,办好报纸,抓好发行,即,先把报纸卖给受众,再把受众卖给商家。但网络时代,简单广告已难以满足商家需求。如今,大量企业产能过剩,企业危机就是报纸商机,可以把报纸大量闲置版面和新媒体的营销平台用来做区域性集中宣传推广。通过宣传推广,把一大批落后产能和一大批库存商品以低廉的价格卖出去。如此,可实现企业报纸双赢。
抓好整合营销,重头在数字营销。《成都商报》打算一年之内取消专刊部,把所有专刊部记者归到数字营销中心,实现公司化。从现在开始进行一系列专业化培训,把专刊记者培训成未来数字营销的产品经理,只要掌握了新媒体数字营销技能,就将是一支大有潜力的创收队伍。
陈总介绍,《成都商报》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成立刚两年,去年收入已达1.3亿,利润25%以上。其4种经营模式是,城市营销,大型节会,企业营销,文创运营。
纵观《成都商报》的未来战略,仍未脱出众多纸媒的突围思路,无非一是办好报纸,二是扩大营收。而营收之途,还是要借助报纸这个牌子,用好互联网这个工具。报纸倘若最终能够收支平衡,甚至营收大大高于支出,则当下确是“最好的时机”,报纸将继续生存、不断发展,反之,寅吃卯粮,收不抵支,那当下无疑就是“最坏的时代”,报纸将难以为继,关张大吉——这个道理,谁都明白,关键的关键,还在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大胆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