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不宜“大水漫灌”
2016-03-02
教育·综合视线 2016年6期
张学炬在2016年1月11日《中国青年报》撰文指出: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培训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教育形势发展的要求;而且,国家也非常重视教师培训工作,每年都下拨大量的培训经费,以支持教师继续学习。但从培训效果来看却不尽如人意,往往流于形式。比如目前老师们经常参加的课程培训,是提高业务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但采用的也是大面积授课的方式。把不同地区、不同学校老师集中在一起,不管各个学校的师资情况如何、学生基础怎样,推广统一的授课模式。虽然组织得很频繁,规格也很高,每次几乎都有专家莅临现场,但因为这些培训不是建立在充分了解基层情况的基础上,不接地气,即使再高端,也仿佛空中楼阁,对下面学校的教学没有任何实质性影响。
这种“大水漫灌”的培训方式,对教师的教学不是助力而是一种破坏力;要想使培训起到实效,就必须采取“精准滴灌”的方式,要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性。首先,要做好充分的调研,看看老师们的薄弱环节在哪里,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指导。各教育主管部门负责教研的老师应该经常深入到学校,多听听老师们的课堂教学,看看存在哪些问题,问问大家教学中有哪些困惑。然后组织人员进行集体研究,寻找突破方案。其次,培训要“分门别类”,不要搞一刀切。学校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异,既有师资的差异、学生基础能力的差异、家庭文化背景的差异,也有资源的差异。同样的教学方法,在城里适合,未必在农村管用。因此,在培训时要分区域进行,传授的重点要有所侧重。最后,要做好督导检查工作,以保证培训落到实处。培训完了,要观察老师们理解了多少,能不能在教学实践中贯彻使用。教研人员要经常走基层,看看培训的效果,并进行具体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