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辛安亭编辑思想

2016-03-02高剑宁罗小品兰州文理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教材

高剑宁 罗小品(兰州文理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浅析辛安亭编辑思想

高剑宁 罗小品
(兰州文理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摘 要:辛安亭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出版家、通俗读物作家,在教材和通俗读物的编写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分析和梳理辛安亭先生的编辑思想,对于新时期弘扬延安出版业的优良传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编辑业务的开展和书香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辛安亭;编辑思想;教材;通俗读物

辛安亭是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出版家和通俗读物作家,他秉持教育兴国、启迪民智的编辑理念,笔耕不辍,将毕生的事业建立在平民教育和编辑出版的一部部经典教材、通俗读物和文化典籍之上,为社会留下了宝贵的文化精神财富,也为书刊编辑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更为当代书香社会的建设和通俗读物的编写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编辑责任

编辑思想是用以指导选题、组稿等编辑活动的理性观念,是贯穿编辑出版活动的工作思路总和。编辑思想是出版行为的深刻阐释,不仅表明编者的思想价值、审美素养和教育观念,也体现主体对文化的选择、整合、创新和传播,具有重要的思想传承和文化自觉作用。

思想是社会的产物,也是实践的必然要求。辛安亭对编辑使命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实践深入的过程。辛安亭从事教材和通俗读物编辑工作长达57年,集中于以下3个阶段:

1938~1949年,延安启蒙读物编写阶段,在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编审科编辑小学教材,编著基层文化课本和儿童读物四十余种。[1]

1951~1962年,全国统编教材编写阶段,1962年起,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编辑出版新中国首套中小学通用教材,出版著作26本。

1962~1988年,通俗读物编写阶段,编著9本通俗读物,发表《孔子的教育思想》等论文17篇,共计近300万字。[2]

辛安亭的作品体现出“以读者利益为中心,以社会改造为鹄的”的编辑理念,渗透着一种真挚而深沉的民生情怀。他编书立论,常贴近生活、贴近读者,展开广泛的社会调研,使作品“接地气”。其编辑思想体现在普及教育、启迪民智的实用价值上,也体现在关注民生、塑造精品的设计理念上,值得当代人思考和借鉴。

(一)启迪民智的教育主张

无论是教育工作,还是编辑出版,都要明确对象、直面现实。近代以来,农民教育成为事关中国社会变革的重大问题之一,提高农民的精神觉醒,全民族的文化启蒙才能实现。一批有志之士希图借昌明教育、开启民智来寻求治国良方。晏阳初、陶行知等人践行平民教育运动,倡导教师应当作人民的朋友,学校应当成为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须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和改造社会的精神。[3]这种充满忧患意识的教育服务民族的思想深深打动和吸引着当时执教中学的辛安亭,促使其形成贯穿一生的编辑理想:扶助教育、提携国民,通过出版读物实现教育的最大化辐射。

(二)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

编辑工作的根本使命是文化传承与创新,创新是编辑素养的内在要求。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变化是编辑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外部环境,编辑跟上时代,才有所创新。初做编辑,辛安亭便联系实际,对教材大胆创新。当时边区沿用国统区教材,知识陈旧,充满封建思想。为改变教材落后的状况,毛泽东在《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提出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教育思想,要求教材实现“抗战化”。在承担高小历史和地理课本编辑任务时,辛安亭既创新编辑内容,以增强时政信息,又调整编排体例,使教材适应战时环境。在教材中专门增加日寇对华资源掠夺、全国军事要地等时局信息,并作为重点内容详细阐述,考虑到当时学生不一定能在学校里坚持到底,将此尽先介绍。这种做法,不仅改变了历史教材先古后今、地理课本先一般后重点的传统编排体系,也在内容安排上凸显了时代性和重要性。

(三)服务大众的民生思维

受平民教育思想的影响,辛安亭长期关注数量庞大、构成复杂、文化程度偏低的平民群体。在社会教育中,针对民众在接受知识时,存在重视实用性、经验多却不喜欢儿童话、识字少记忆差三大特点,辛安亭以识字为中心,贯穿民族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宣传,编写了《抗日三字经》、《实用四言常识》、《新五言杂字》和《新五言杂字》等边区民众读本。下笔前“先做调查访问,了解百姓需求,收集已有书籍,结合党的路线,研究整理,决定内容取舍,写出初稿,请百姓提意见,然后斟酌修改,定稿出版”。[4]这套教材用百姓视角看问题、以百姓语言讲道理、拿百姓故事举例子、以百姓需求为落点,流传广泛。那些明白晓畅的“三字格言”,不仅读起来琅琅上口、通俗易懂,而且方式灵活,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形成了社会共识,至今依旧是陕北农村教育孩子的思想规范,融为文化血脉的一部分。

(四)团队协作的精品意识

精品意识是以提高作品内在质量为根本、以最佳社会效益为目标的一种积极进取的编辑意识。编辑学者化是树立出版物精品意识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审美的重要保障。辛安亭在编纂新中国首套统编中小学教材时,组织参与教材编写的团队成员十分壮观,不仅有叶圣陶、朱文叔、吕叔湘、张志公等学术泰斗,还有语言学家蒋仲仁、儿童文学家陈伯吹、教育家陆静山。为保证书籍装帧设计的质量,先后聘请多位画家绘制插图和设计封面。为追求书写规范美观,从上海聘请著名的书法篆刻家邓散木,以他手写的楷体制版。初稿出来,在辛安亭的主持下,全体编写人员一字一句地诵读、思考、讨论和修改。真正把一册薄薄的小学教科书当作一件艺术精品来构思和苦心经营。[5]

二、内容组织

“内容为王”是编辑工作的绝对信仰。一个好的选题能否充分表达,产生预期效果,需要组织与之相适应的内容。辛安亭的理想是写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作品。他认为编辑不仅要充分考虑使用对象的特点,根据对象的不同,编写不同的作品,更要对内容进行创造性提炼与系统性延展,使作品深入浅出,具有水一样的应物赋形能力,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解大众“心气”。

(一)精简集中的组织原则

编辑内容因时、因地、因人而不同,要在终极关注上,强调人的素养;从社会需求上,适合时代,贴近生活。辛安亭认为编辑要注重实用性,不能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想讲多少就讲多少,必须充分了解对象的认知、需求和时代特点,有针对性地满足他们的需求,才能够行得通、有实效。[6]针对当时边区教材城市化色彩浓厚的现象,指出“农村儿童读反映城市生活的课文”的内容架构必须改变,他从农村实际出发,精简集中,编写出一套适合农村儿童的通俗读物,深受农村孩子欢迎。辛安亭在《谈教材编写的原则》一文中明确提出精简集中的内容组织原则:“精简并不意味着越少越好。简是为了精,即为了抓住最主要的东西,使读者充分消化、吸收,真正掌握。精简也不是越浅越好,精,就必须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这样才能为下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因此,精简必须集中,即必须突出重点。这个原则不但适用于一套或者一本课本的取材与安排,也应体现在一篇课文的取材与写法上。”[7]

(二)综合连贯的系统呈现

辛安亭认为,“教材既要考虑科学本身的内在联系,加强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的内容,又要特别注意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还要兼顾科学化与儿童化、长期性与全国性等关系。一种教材如果组织得精密合理,犹如有了登山的台阶,大大减少了学习的困难。相反,若是层次安排不当,不适合读者心智发展的规律,就会造成困难,降低学习效果”。[7]1942年,由辛安亭编写的配套齐全、编辑体例规范的全套小学教材,体现出了内容的系统性和难度的渐进性。由于体例严谨,科学性、系统性、适用性较强,很快在边区、根据地和解放区大量传播,成为当时影响最为广泛的一套新式教科书。刘苏华认为,延安时代的出版物因其鲜明的先进性、知识性、人民性,在宣传毛泽东思想,普及文化知识,活跃群众生活等方面发挥巨大而深远的作用。[8]辛安亭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时,明确提出“难点分散、逐步推进”的编写原则,成为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长期遵循的准则。

(三)深入浅出的阐释风格

在自传诗《延安十一年》中,辛安亭对自己编写教材和通俗读物的内容是这样作结的:“言近旨远是所求,深入浅出功夫强。”在《谈编写教材的原则》一文中对编辑内容提出的要求:“深入浅出,深入是其思想内容和道理而言;浅出是其语言和讲述方法,深入与浅出是辩证的统一,不可分割,只求通俗易懂,没有讲出道理,无助于知识的长进。”表明辛安亭编辑读物的主旨是浅、俗、真,即浅近明白、通俗易懂、情理皆真,强调雅俗共赏,更重视内容的说理性。例如,《干部识字课本》中有《阴阳》一课“阴阳先生好说空,山川果有好风水,指南指北指西东,何不葬他老祖宗”短短28个字,就把风水迷信揭露得淋漓尽致。把中华文化精华的内容,用简练的方式传播,是先生一生遵循的理念。国际美学家高尔泰曾描述:“读辛先生的作品,才发现深入后的浅出,和一般的浅出不同。深入易,浅出难。能浅出,才是真深入。这不仅是一种本领,也是一种襟怀。”[9]

三、语言形式

语言是编辑工作的外衣,编辑工作如果只讲内容不讲语言,就会条理不清、表述杂乱;反之,则会空泛无物,味同嚼蜡。因此,编辑不能只停留在内容的感悟理解上,更要聚焦语言形式,思考如何把知识、情感和事理在作品中表现出来,做到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为作品“聚人气”。编辑工作是一项严肃细致的工作,必须通过透彻研究内容、细致分析作品、准确把握结构、缜密加工语言,才能使作品以最佳的形态出版。尤其是编辑人员要下苦功夫学好语言,要反复推敲、认真修改。

(一)文短意长

辛安亭腹中有万卷经典,笔端饱含千年文化的浓墨重彩,但落笔之处却是直白简约。常用文短意长的通俗韵文形式,编辑大量喜闻乐见的通俗读物,做到文短意长,来进行群众的思想启蒙,深受大家欢迎。以儒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三字经》是中国私塾教育的通用教材,具有高度概括、琅琅上口、通俗易懂的特点,受到广泛推崇。辛安亭借鉴百姓熟悉的传统教育文化形式,编撰新内容,汇编成《新三字经》。《新三字经》仅有1080个字,采取易于上口、便于记忆的形式,对儿童传授基本知识,进行道德教育,涵盖做家务、学识字、懂礼貌、会做事、求进步等方面的内容,先后被七八家出版社印发100多万册。作为一种普及型启蒙读物,其生命力和流传范围十分罕见,充分彰显了辛安亭在平民教育史上的独特地位。

(二)明白具体

辛安亭对编辑语言的运用十分重视,根据多年编辑教材的经验,辛安亭对语言运用提出以下具体而中肯的要求:

1.层次分明,有条不紊。层次条理主要体现在段落的划分与安排上,这是表达内容各部分的轻重主次及相互关系的,不能看作小事.

2.解释问题、说明道理,要抓住关键所在,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地说清楚,使人一看确能心有所得。

3.用比喻力求恰当,使人通过比喻能对所比事物有更明确的了解。

4.举例要典型,简洁生动地写出其突出部分,使人如闻如见,才能给人深刻印象。[2]

在《从<反对党八股>想到课本编写中的一些问题》一文中,主张编辑语言应明白具体、生动有趣;条理分明,词句简练,描写朴素切实,说明一针见血。

(三)准确规范

教材是国家推行教育的主要工具,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精神食粮。辛安亭主张编辑语言用词力求正确,造句力求精密。一句话不正确,会造成知识缺陷;一个词不明确,会影响知识解读。思想政治和科学技术上的错误,则危害更大。针对编辑工作者不太重视数字使用,及时发表论文《课本中的数字使用问题》予以纠正。指出数字是很精确科学的语言,使用中必须坚持正确性、明确性和计划性。此外,还发表论文《课本内的图画问题》来强化编辑对图画使用的规范性,认为图画是编辑表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准确规范,与文字有机组织、相得益彰,利用图画的形象化来补充编辑语言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辛安亭.辛安亭教育文选[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4.

[2] 张文涛.教育家、出版家、通俗读物作家辛安亭[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20-21.

[3] 陶行知.我们的信条,陶行知文集[M].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143-144.

[4] 辛安亭.回顾在延安十一年得教材编写生活,辛安亭教育文选[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136.

[5] 人教名家,辛安亭[DB/OL].人民教育出版社官网,http://www. pep.com.cn/zt/60zn/hgp_1/wjyzdrjs/xinat/201012/t20101210_985900. htm.

[6] 李媛.辛安亭语文教育思想的启示[J].山区经济,2009(1):25.

[7] 辛安亭.谈编写教材的原则[J].陕西师大学报,1979(4):81,83.

[8] 刘苏华.延安出版业研究[D].博士论文,2008:13.

[9] 高尔泰.辛安亭先生[J].读书,2005(6):56.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3-0184-02

猜你喜欢

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依纲据本 活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