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从倾听开始

2016-03-02江苏省丹阳市实验学校石玉琴

学苑教育 2016年14期
关键词:编者课程标准笔者

江苏省丹阳市实验学校 石玉琴

语文教学,从倾听开始

江苏省丹阳市实验学校石玉琴

语文教学倾听思考教师语文课堂

倾听,在笔者看来不仅是一项技巧,更应该是一门艺术。时至今日,倾听已成了教育改革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无论在课堂还是课外,教师似乎更习惯于喋喋不休地教授,而不习惯于安安静静地倾听。殊不知,倾听是为了更好地去教学。当今社会,教学绝不是教师单方向的灌输,而是在教师引领下,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创造的过程。

表现在语文教学中,笔者认为除了人与人之间(即师生之间)的倾听与对话,教师首先要学会去倾听文本的声音。我们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大量解读文本不深、不透,甚至还有曲解文本的现象,经过认真分析和研究,笔者发现很多时候问题出在教师对文本的把握不到位,也就是作为教师的我们没有能够潜下心来去倾听文本,对话文本。我们阅读文本,实际上就是与文本作者、文本编者的心灵沟通与交流,是另一种对话。当我们专心致志地阅读文本时,就会从文本中听出思想的声音。那么我们教师在备课环节中如何去深入文本,倾听文本的声音呢?笔者以为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倾听”课程标准的内涵

课程标准是我们进行教学的依据,它在课程改革中起着纲领性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之前,教师应该多加揣摩,分析与思考,把握课程标准的内涵及精神。当然,它只是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参考,教师也不应盲从,批判性的撷取对我们课堂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二、“倾听”编者的意图

在2011年最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中,特别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认为,新修订的课程标准特别增加了“与教科书编者对话”是有其深意的。教科书是编者按照自己的理解,结合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自身与文本、与文本作者的多次“对话”编辑而成的。所以说,教材的编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编者的心血。因此,教师有责任与编者对话,需要揣摩编者的编写思路和体例,比如各单元前的前言部分,课文书下注释、课后习题编排等,方便师生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意义。

三、“倾听”作者的心声

“倾听”的核心是思考。教师作为教者的身份之前,首先是学习的先行者,通过自己与文本的“亲密接触”生成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深入研读文本,“教师就是课程”,教师对文本理解透彻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教学环节的开展。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必须“倾听”作者内心的声音,通过查找背景资料,反复诵读课文,从而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与作者心意相通,这样才能把握教学目标,精心预设对话话题和对话策略。例如笔者在教学《幽径悲剧》时,第一遍教学这课时没有很好地联系文本写作背景,只是纯粹地从语言文字入手,鉴赏语言美,在我声情并茂地讲授中,学生似乎也感受到了文章的美感,但当有学生质疑道“一株古藤被毁,作者何至于如此伤心”时,我顿时傻眼了,其他学生也不能够理解这种感情。当我再次备课,通过查找资料,精读作者的其他文章,发现季羡林先生在他的另一篇散文《二月兰》中写到自己在文革中的遭遇和心情,并结合作者悲天悯人的个性,顺藤摸瓜,才豁然开朗。原来作者真正悲伤的是人性如此淡漠、自私、冷酷。我深深震撼于季老深厚的人文精神和生命底蕴。再教这篇课文,课堂上我情绪非常饱满,为学生感受作者的感情创设了情境。学生被深深触动,学习的激情被点燃,课堂气氛分外活跃。学生能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并且能由作者所写联系生活,联系自己,从而和作者产生共鸣,学生畅所欲言,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那节课上下来,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而且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收效显著。由此可见,课前多与文本对话,去触摸作者的心声是多么重要!

综上所述,“倾听”作为语文教学一种特殊的言说,教师必须学会如何更好地去倾听文本声音,这样在语文课堂上才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倾听,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教育智慧。

猜你喜欢

编者课程标准笔者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编者语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编者有话说
编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