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应把握的几个关系

2016-03-02谢胜霞陕西省城固县教研室

新课程 2016年7期
关键词:长方体创设情境

谢胜霞(陕西省城固县教研室)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应把握的几个关系

谢胜霞
(陕西省城固县教研室)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自主构建,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有效情境的创设要把握好以下五种关系:情境的形象直观性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之间的关系;情境的趣味性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情境的“生活味”和“数学味”之间的关系;情境的开放性和指向性之间的关系;情境的新颖性和实效性之间的关系。创设最佳教学情境,促使和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自主构建,一直是一线教师投身课改追求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然而,课堂教学中发现,一些教师对创设教学情境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到位,创设的某些教学情境不够恰当,不能较好地发挥情境应有的价值,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不高。那么,怎样创设情境才能使其真正发挥效能呢?以案例的形式就创设有效情境中应正确把握的几种关系谈一点认识。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情境;关系

一、情境创设的形象直观性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之间的关系

【案例】五年级下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体的模型,闭上眼睛摸一摸,睁开眼睛看一看、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有几个顶点?(学生按要求操作并回答)

【分析】

案例中的操作情境,如果用在小学低年级“认识物体”的教学中,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数一数的体验,使学生初步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简单特点,是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但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样直观性的操作情境,将会抑制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小学高年级空间与图形教学中,要逐步训练学生眼前无物体,脑中有物体,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如上例,当教师提出长方体有几个面的简单问题时,学生脑中应构架出一个长方体模型,通过想象,再现,得出长方体有6个面的结论。只有当有些学生想象受阻时,才引导他们观察长方体的实物,通过看一看、数一数的直观操作来完成。

【思考】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思维特点,的确需要创设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但情境创设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难易程度的学习材料,不同学段学生的思维水平来确定。

二、情境创设的趣味性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案例】二年级上册的“8的乘法口诀”

教师设计了一个应用巩固的游戏情境——“舞大龙”。戴上威武的“大龙”头饰的老师自己当“龙头”,手里拿着许多口算卡片,“龙头”舞到哪儿,就指定身边的一位学生回答。回答对了,这位学生就可以拉着教师的衣服跟在后面做“龙身”,下一个学生则接着拉着前一个同学的衣服。“大龙”一直在教室里舞着,场面越来越大,气氛越来越热闹。这时,我们发现拿到卡片的学生已经不再倾听思考,而是交头接耳,嬉戏玩闹。没有轮到的学生明显分为两种:一种在等待,另一种却放弃了,“我才不稀罕呢!”

【分析】

以上教学情境符合低段孩子活泼好动的特点,练习活动很有趣,起初孩子们热情高涨,都在倾听思考,争取加入游戏。但随着活动的推进,活动变成只针对一小部分学生,大多学生没有参与。从另一角度看,这一情景形式单一,耗时较长,效率不高,学生知识和计算技能的训练不足,有的学生已注意力分散,产生了消极情绪,不易达成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

【思考】

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情境时,不仅要体现童趣,更关键的是要紧扣教学目标。应针对三维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创设情境,创设的情境既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节课我们不妨设计一些练一练、说一说、做一做、辨一辨、争一争等丰富多样的情境,来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使情境创设更好地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

三、情境创设的“生活味”和“数学味”之间的关系

【案例】一年级的“分类”

教师为了很好地引入分类知识,精心准备了琳琅满目的生活物品,俨然一个小型超市,让学生进行物品分类。这节课学生的热情非常高涨,教师也忙得不亦乐乎。

【分析】

学生一直处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很踊跃地参与和投入,并能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解决现实问题。课堂的“效果”似乎很好,但是冷静想一下,学生有没有学习到相关的数学知识?有没有运用数学方法去解决现实问题?学生的认知水平仍然停留在已有的经验水平上,既没有效率,也没有得到新的知识,课堂教学低效化。从另一个角度讲,如果每节课都这样去准备肯定是极不现实的。生活情境的创设只是帮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一个辅助工具,若一味地突出数学知识的“生活味”,必定把数学本质化的“数学味”冲淡了。

【思考】

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习数学,可以使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形象具体化,增进孩子亲近数学的积极情感。但我们必须明白:情境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的,我们创设的情境必须淡化过浓的生活味,把情境的数学味(凸显出来,切忌舍本逐末,要努力做到二者的平衡、调和,创设“生活化”与“数学味”相结合的问题情境。

四、情境创设的开放性和指向性的关系

【案例】五年级下册的“相遇问题”

开课先请两位学生从教室的左右两边走到中间,模拟演示相遇问题。学生演示完后,老师问全班:“从刚才的演示情境中,你发现了什么?”生1:两人走路,一人慢,一人快。生2:一人走的多,一人走的少。生3:他们边走边笑。生4:他们的态度不够大方……

【分析】

教师安排此情节,主要是想由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和发现数学现象,让学生真切感受和体会运动物体“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面对面走),走完全程,直到“相遇”,初步感知相遇问题的特征。但这样缺乏指向性的情境难免会导致学生漫无目的的回答。由此我想起了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常常遇到的令人尴尬的局面:让学生说从主题图里看到了什么?学生说得天花乱坠,但没有一个切中主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情境只注重了开放性,而指向性不明。就上述案例而言,不妨有针对性地演示,先让两学生分站两地,在老师的指令下面对面同时出发,一直到走完全程,即(相遇),这样分步骤演示,帮助学生建立相遇问题的特征。

【思考】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等理念。这说明了数学课堂应该具备开放性,即,开放的教学环境、开放的教学内容、开放的思维方式。这决定了小学数学情境的创设应把数学内容与数学现实联系起来,增强数学的现实性。我们在关注情境的开放性的同时,更要关注它的指向性,所谓“形散神不散”以情境为依托,直指数学问题,通过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

五、情境创设的新颖性和实效性的关系

【案例】五年级上册的“最小公倍数”

在最近一次的青年教师赛教活动中,一位教师执教“最小公倍数”一课。她为了体现情境的新颖性,创设了一个经典的故事情境:阿凡提的朋友是巴依老爷家的长工,巴依老爷是个吝啬鬼,总想着拖欠工资刁难长工。他说:“我的账房先生出去收账每过2天回来一天,我的管家外出管理牧场,每上3天班回来一天,要管家和账房先生都在家,才能发给你工资,你去等着吧。”这可难坏了长工,他找阿凡提出注意,阿凡提眼珠一转,有办法了,你们猜猜,阿凡提想到什么办法了?问题抛出,学生都傻了,没有一个回答的。这位教师就此打住,草草收场,赶紧转入了下一环节。

【分析】

对老师而言,这是一个“旧”的故事情境,但对每一届的学生而言,依然是一个新颖有趣,颇具挑战性的故事情境。创设此情境,既可激趣激思,又可体现数学知识的应用性,理应是个不错的设计。学生不会回答的原因主要是没有读懂故事情境中的数学信息,需要教师指点引导,而这位教师没有及时发挥主导功能,致使很好的情境丧失了它应有的价值。这位教师不妨在这里做细做实,先引导学生弄懂故事情境承载的数学信息,然后提供日历,让学生动手分别圈出账房先生和管家的在家日期,再引导发现是3的倍数和4的倍数,可以领工资的日子是3和4的公倍数……

【思考】

教学中,老师总是会挖空心思地创设一些新颖的情境,尤其是赛教课上。情境创设并不是越新颖越好,主要看它是不是具有实效性,能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和欲望,能不能发挥情境的最大价值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总之,创设情境关注的焦点落足在情境是否有效,而不是这个情境本身是什么。情境创设应以合理选取情境材料为前提。以面向全体,符合学段特点为基础,以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为目的,以激发数学问题意识为导向,以能否承载数学知识为标准。创设情境时,只有重视课程资源开发、紧扣教学目标、寻找“生活原型”并挖掘“数学味”,才能避免现存问题的重演,才能提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李清秋.正确处理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几个关系[J].校长阅刊,2007(9).

·编辑谢尾合

猜你喜欢

长方体创设情境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抓不变量巧解题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