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时代《报纸编辑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思考

2016-03-02李斯媛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报纸数字化时代

刘 阳 李斯媛

(浙江工业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8)

数字化时代《报纸编辑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思考

刘阳李斯媛

(浙江工业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310028)

数字化时代,传统纸媒对新闻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作为主要的新闻人才培养场所,亟须对教学作出改革。本文对《报纸编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进行分析,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改革建议。

数字化时代;《报纸编辑学》;教学改革

一、研究背景

(一)纸媒的困境

数字化时代的信息发布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打破了传统媒介受传双方的二元对立格局,网络媒体的实时交互性是纸媒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受众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全球各地的新闻信息。相较之下,纸媒的单向性和“时间差”的劣势愈加凸显,传统报业普遍面临着读者减少、收入下滑的问题。

(二)数字新媒体的劣势

新媒体具有开放性特点,它作为信息聚合平台具有许多劣势。比如互联网准入门槛较低,缺少对信息的监管,致使真假信息混杂,可信度低;互联网信息呈现滚动化和碎片化的状态,导致信息零碎混乱,整合度低;海量信息聚集于互联网,真伪难辨,容易导致谣言的产生,造成信息场域的混乱。

(三)纸媒的出路

在新媒体和市场竞争的冲击下,传统纸媒在内外夹击中艰难地摸索出了生存之路。第一,开设电子版和网络专版,形成报纸传播的新格局,尤以“两微一端”,即微博、微信、客户端为主。2014年6月12日,《人民日报》客户端上线,正式形成“两微一端”报道格局,在重要的时政新闻、突发事件等报道中,实现全网和移动端首发。第二,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严格把关信息来源,核实信息,以维护自身的信息权威性。第三,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对新闻的深度挖掘上来。传统纸媒的专业性是新媒体难以企及的,纸媒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将繁杂的信息整合起来,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层意义。第四,注重受众需求,强化用户意识,根据用户的需求做好报纸、网络版、客户端上内容的生产和编辑。

(四)对新型人才的要求

全新的传播环境和受众获取信息的需求,对传统纸媒的新闻编辑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要具有较强的信息辨别能力,能够从鱼龙混杂的信息中找出真实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第二,为适应深度报道和连续报道工作,新闻编辑人员应提高信息收集、整合和组织策划的能力。第三,编辑人员不仅要会看稿、编稿,还要能发展和聚集客户,了解客户的信息需求,力争成为多面手。

(五)我国新闻教育现存的问题

我国的新闻教育与目前传媒业的新业态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第一,传统媒体和新兴数字化媒体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呈现媒介融合的态势,新闻从业者也被要求具有全面多维的新闻素养。但新闻教育仍然按照传统的方式,专业划分过细,各媒体之间泾渭分明,这种方式不利于多媒体人才的培养。第二,新闻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目前许多高校集中于新闻学的理论教学,实践安排较少。许多学校的器材设备不足,没有建立专门的实验室,学生的剪辑、摄影等技术得不到充足的练习。第三,新闻采写、编评等业务课程仍偏向传统纸媒,很少涉及新媒体的实务操作,也很少教授整合新闻的采写报道方式和模式。

二、《报纸编辑学》教学改革

《报纸编辑学》是新闻传播学的主干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报纸编辑业务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已不适合媒介融合的数字化时代,所以《报纸编辑学》的教学方式亟须改革,才能适应传媒业的新业态。

(一)教学内容改革

1.培养学生的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化时代,面临生存困境的纸媒开始与新媒体联合创建电子版、网络版,因此新闻从业人员必须掌握熟练的数字媒体技术,灵活运用微信、微博、客户端等新媒体,通过互联网搜集信息和发布信息。

传统的报纸编辑工作主要涉及采、写、编、排、校对等环节,这也是《报纸编辑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在数字化时代,在纸媒纷纷实行“两微一端”的报道模式的情况下,应注意到,报纸与微博、微信、客户端这些数字媒体的传播特性是不同的,因此,若是直接将报纸编辑方式照搬至数字新媒体上,则没办法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的。所以,应加强运用新媒体采写新闻的能力的训练,针对不同平台采用不同的编辑方式。例如,对报纸标题的制作要求就更为严格,包括引题、主题、副题,形式上要厚重、醒目,这样不仅可以起到提示或评价新闻内容的作用,也可以使报纸版面看起来富于立体感和层次感。但是网络新闻的标题就不会这样,往往是简洁明了的单行标题,最好包含着醒目的关键性字眼,这样才能在信息繁多的网络世界吸引到注意力。

媒介融合,未来的新闻工作者只掌握单一的编辑方式是无法适应传媒新业态的,因此,《报纸编辑学》的教学内容应加强对学生多媒体业务能力的培养,将全媒体的传播方式引入教学中。

2.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数字化时代,充斥于网络的信息纷繁复杂,由于信息太多,很多时候人们还来不及了解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就已经被其他的信息给淹没了。所以,全媒体时代,掌握整合信息的能力,为受众提供某事件的全方位报道,才能在媒介融合的传媒业立足。

整合信息,首先要具有搜集信息的能力。由于互联网赋予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权力,再加上把关人的缺失,致使网络上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所以要培养学生辨别真假信息的能力和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其次,在报道新闻事件时,除了具体的新闻报道,还应包括相关图片、评论、背景资料以及与事件最新进展相关的信息,通过关键词、超链接的方式将这些信息整合起来,为受众提供关于某一事件的全景报道。在一些关乎国计民生、特重大事件的报道中,这种全方位的整合报道尤为重要。

3.加强培养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纸媒寻求的出路是加强深度报道和连续报道。《报纸编辑学》中着重于学生单稿的文字图片编辑以及版面的编排,而关于深度报道、连续报道的多稿采写编排却有所忽视。在纸媒将重点转向连续报道和深度报道的今天,只培养学生的单稿处理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培养学生对新闻信息的组织策划能力,尤其是在重大事件发生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对事件进行理智的策划和有条不紊的跟进。

另一方面,对学生用户意识的强调也是培养其组织策划能力的一部分。如前文所述,数字化时代打破了传统大众媒介时期受传双方的二元对立,由于互联网的交互性和及时性,作者、编辑、读者之间是多向传播的关系。因此,新闻工作者需要强化用户意识,时刻把握读者需求,寻找新闻敏感点,及时了解社会上的热点事件,从而做好新闻策划和采访跟进。

4.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性。全媒体时代,信息市场早已呈现出通货膨胀的状况,供过于求,大量信息充斥在信息市场。如何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找到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加工报道,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具有高度的新闻敏锐性。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发掘新闻事件深层社会价值的能力,从多角度、多层面对重大事件进行分析报道,发掘其深层价值,令读者有所启发和思考,这是权威纸媒应具备的职责和功能。

(二)教学方法改革

1.注重案例教学。案例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和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互动式的探索。[1]教师通过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对其进行分析和讨论,讲授新闻编写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案例教学不仅能启发学生思考,深入了解实务操作,还能让教学与社会现实无缝对接,不至于让两者之间存在太大裂缝。

2.采用互动式教学。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模式而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展示PPT,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还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当前的社会热点事件进行模拟报道,从策划、采编、写稿等方面模拟真实的新闻报道过程,让学生在模拟的过程中各抒己见,交流观点,教师可以从中发现学生的学习盲区,学生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

3.增加实验设备,引入实践教学。新闻传播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学校应配备充足的机器设备供学生学习、使用。例如,专业的摄影摄像器材、专业的演播室、专业的剪辑软件,这些仅从书本上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尤其在全媒体时代,各媒体之间不再泾渭分明,新闻从业者需要掌握多方位的专业技能,如今,数据多媒体技术的熟练使用是一名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

另外,加重实践比重。可以安排学生去各新闻媒体单位实习,也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办报,且不仅限于纸质报纸,而是按照传媒新业态创建微信、微博、客户端,真正用全媒体思维办报,老师可以作为报社顾问为学生提供一些建议和帮助。

4.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报纸编辑学》这门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是考试,对一些基本的概念进行考核,或让学生写一篇新闻、评论,或为一份报纸排版等,但是数字化时代对新闻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考核方式也应有所改革。

首先,新闻编辑的业务能力考核仍然是最基本的。其次,数字化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熟练的数字媒体技术,因此需要对学生的数字媒体操作情况进行考核。再次,还需要对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进行审核,如对某一重大事件的报道策划能力、对各种信息的组织能力等进行考核。最后,考核学生的实践作品,如在媒体上发表过的文章、办过的报纸等,也应成为考核的指标。

三、结语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传统纸媒面临着新媒体威胁下的生存挑战,为求得持续发展,纸媒综合考量自身优势和传媒业现状后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开始与数字新媒体合作,并将重心转向深度报道和连续报道。这种适应传媒新业态作出的调整,对新闻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字化时代的报纸编辑人员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编辑技能,还要熟练操作数字新媒体,具有高度的新闻敏锐性,以及整合信息、组织策划的能力。

高校作为培养新闻工作者的主要阵地,必须顺应传媒新业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作出相应改革。在内容上,引入全媒体思维,培养全媒体人才;在方式上,强调互动式教学,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对《报纸编辑学》课程实行教学改革,是顺应数字化时代对新闻人才的新需求作出的必然选择,其意义在于培养出适应传媒新业态的新闻人才,不至于使教学与实践脱节,而新型的教学方式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理想。顺应市场需求,培养出与时俱进的新闻人才,促进新闻事业的持续发展,是新闻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1] 郑素洁,张玲,姜笑君.《报纸编辑学》教学方法改革探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2):121-123.

[2] 徐莉.《报纸编辑学》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198-199.

[3] 赵英丽.融媒时代背景下《报纸编辑学》课程的改革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4(16):92.

[4] 祁红.数字化时代报纸新闻编辑工作的特点研究[J].新闻传播,2013(12):170.

[5] 高焕静.新媒体冲击下《报纸编辑学》教学革新与思考[J].今传媒,2015(10):117-118.

[6]张艳莉.新媒体时代报纸的发展之道[J].科技传播,2010(4):31-33.

G642.4

A

1674-8883(2016)17-0313-02

刘阳,博士,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教授。李斯媛,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报纸数字化时代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报纸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数字化制胜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