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当下学术出版问题的几点思考

2016-03-02朱宇清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学术著作出版单位学术

朱宇清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教育出版社,上海 200031)

关于当下学术出版问题的几点思考

朱宇清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教育出版社,上海200031)

当下的学术出版存在诸多问题。诸如,图书的出版结构失衡;学术著作和论文的整体水平不高、创新性不够;学术评价机制不健全等。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就要从出版单位、编者、作者、科研院所几方面进行研究。

图书出版结构;学术原创性;学术评价体制

一、引言

我国图书出版市场主要分成三种,即教育出版、大众出版和专业出版。本文讨论的学术出版属于专业出版的领域。学术出版为社会的高端人才服务,是出版活动的高级形式,它承载了文化传承和思想传播的功能,是社会原创性、前沿性的思想来源。社会出版业的发展水平,往往由其位于产业链顶端的学术出版水平决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提出:繁荣社会科学研究,实现文化强国。为出版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学术出版启迪智慧、传播思想,位于出版业的顶端。但是,当下的学术出版状况并不乐观,可以说问题多多。比如出版单位的出版结构失衡;学术著作和论文的整体水平不高、创新性不够;学术评价机制不健全等。近年来,有不少人提出中国的学术出版要“走出去”,但是我国学术出版的国际影响力还远远不够。据统计,每年只有占出版总量不到1/4的学术图书,约10000种被国外的大学图书馆收藏,能够进入国际学术交流范畴的学术图书和文章等更是不过千种。笔者对当下学术出版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并对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二、当下学术出版的主要问题

第一,出版业出版结构不均衡,出版单位过度依赖教材教辅。就拿上海某老牌教育类出版社来说,教材教辅的比重近40%,这是比较好的,还有相当多的出版单位教材教辅所占出版结构的比重超50%。而学术出版由于出版周期长,受众小、投入大,在出版品种构成中处于弱势地位。

第二,学术出版缺少原创性作品,整体水平不高。更有甚者,粗制滥造、弄虚作假、跟风炒作等现象大量发生。

第三,学术评价体系混乱,叙述著作的评价还不够公开化。现行的学术评价存在注重量而轻视质的问题,而出版单位对编辑的考核也存在类似现象。由于考核跟经济收入挂钩,一些编辑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和发稿量,对于学术著作本身的质量关注不够。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学术评价体系混乱、重量化指标等问题。

三、对学术出版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学术出版面临的诸多问题,基本是由出版单位、编者、作者、科研单位(作者所属单位)这些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造成的。

(一)出版单位的企业性质要求其不得不追求经济效益

由于学术出版的专业性强,审稿、排校的难度大,但所得报酬却很低,特别是出版一些艰深的学术著作,编审这样的书稿需要责编非凡的功力和定力。时下,许多从事学术出版的编辑,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和编校功底,理应是出版单位学术出版的骨干,却因为学术出版难度大,效益低,“投入都打了水漂”,而大都不愿意出版学术书稿。另外,学术著作艰深难懂,阳春白雪,缺少广泛的读者基础,更谈不上畅销。学术著作的印数,很少有超过3000册的,即时全部实现销售,出版单位也很难有盈利,至于那些印数低于1000册甚至只有两三百册的学术著作,出版单位反倒需要贴钱。于是在经济效益的威逼下,出版单位和编辑不得不将学术出版放在次要的地位。总之,学术出版本身的长周期、小规模、低经济效益的特点,制约了自身的发展。出版单位说到底还是文化企业,为了生存不可能不追逐利润较大的教材教辅,而不会把基本亏本的学术出版放在首要位置。

(二)科研院所和作者的价值导向有所偏颇,表现为急功近利、心浮气躁、惰于创造

众所周知,学术出版往往跟作者在科研单位的职称评定、业绩考评和成果评奖等密不可分,由于很多科研院所在职称晋升和业绩评定的过程中缺少相应的质量水平评估,重量不重质,使得这种歪曲的价值观主导了学术出版作者的思想导向。有的作者花大量时间精力争取资金项目,真的拿到项目反而觉得可以松一口气了,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导致不少学术著作的含金量不高。

(三)出版单位和科研院所缺乏科学的学术著作评价系统

在全国大多数高校和科研单位,都拿是否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以及发表数量多少作为考核的量化指标。而这些“核心期刊”在评价作者的学术水平时,主要通过被引用率的大小来衡量。社会有百科、学术有显学、小学,引用率自然不均衡,以此来判断作者的学术水平高低显然有失偏颇。这也是造成当前我国学界重量轻质现象的主要原因。另外,作为出版单位,在对学术著作的出版价值进行评估时,也缺少一套比较科学的系统。出现了有钱就上马,有资助就能出书的现象,而对于作品本身的质量并不是很关心。

四、当下学术出版问题的对策

(一)出版单位需要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学术出版对于弘扬先进文化、传承人类文明有着重要意义。从这个角度看来,出版单位首先应该是一个先进文化的传播组织和充满学术关怀的知识机构,而并非仅仅是一个一心追求利润的企业。推动知识传播,占领思想和理念的制高点,积累社会文化底蕴都是出版单位不可推卸的责任。2015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健全确保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管是从出版单位的初衷来看,还是从出版单位承载的社会担当来看,学术出版都应该是出版单位产品结构中的终极形态,是出版单位实现其社会效益的主要体现。因此,有实力做学术出版的出版单位,对学术出版应该有政策上的扶持和倾斜,保持自己的学术优势,发展自己的学术品牌,在收获社会效益的同时,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从编辑方面来说,应该提升自身的学术修养,以传播先进文化为己任。现在的不少学术编辑,缺少那种“把板凳坐穿”的决心和勇气,只有拥有了这样的决心和勇气,学术出版才有合格的把关者和传播人。

(二)注重编辑队伍的建设和作者队伍的培养,大力倡导学术出版的重要性和精品意识

这主要是针对不少学术著作的作者而言。

当下学术出版的许多问题,都是体制与个人不良关系相互影响造成的。作者的学术作风、学术道德等,也是学术出版出现诸多问题的一环。尤其是一些作者在不良学风的影响下,耐不住寂寞,受不住清贫,对自身的要求不高。对此,科研单位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学术研究人员的道德建设,培养良好的学风,开展诚信教育,对触犯底线者,采取相应的惩处措施。

出版单位应该在学术编辑的培养方面下大功夫。编辑的学术素养、学术眼光、学术鉴别力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密切联系作者,通过作者关注最新学术动态,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向学者型编辑靠拢,这是学术编辑应该努力的方向。

(三)学术评价应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并加强学术评价的民主监督,出版单位应加强学术出版前的学术评价

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能推动学术的发展,这里的合理主要是指正确处理好定性于定量评价的关系。仅凭定量评价,会违背科学的发展规律;仅凭定性评价,就是仅凭主观评价,学术作品的价值都是模糊的,难以描述,因此也无法作出准确的判断。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即主观评价与数据分析相结合,才能作出接近实际的学术评价。

五、结语

学术评价不应该是密封、闭塞的,必须加强学术评价的民主监督。首先,被评价对象的有关信息应该公开,可将有关信息放入公共的数据库中供大家查阅,也便于参加评价的学术专家查看。其次,参加评价的项目内容全部公开,以实现更大范围专家学者的评议和监督。再次,整个学术评价的过程也是透明的,大众可以随时了解评价的进程,可以随时对该学术项目进行监督。最后,学术评价的结果应该公示,参评的学术机构和有关专家等应对最终的评价结果负责。

从出版单位层面看,学术出版也应有严格的评价和遴选机制。出版单位往往就编校质量的客观考察,对学术图书质量好坏进行判定,而对其是否遵守学术规范考量有限。所以,出版单位应该加强对学术图书的审核,如果自身学术力量还不够,可委托高校或有关科研院所进行出版前的学术评价,通过专家匿名评审的,才准予出版。另外,出版重要的图书必须按照统一的学术图书出版规范要求对将要出版的学术作品进行检查,若不符合学术规范,出版单位可以退稿。

G230

A

1674-8883(2016)17-0285-01

猜你喜欢

学术著作出版单位学术
山西医学期刊社荣获我国新闻出版领域最高奖
——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奖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刘慈欣科幻作品年表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学术著作及教材目录
中国最美的书
学术著作及教材目录
学术著作及教材目录
一、学术著作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