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新时期基层媒体如何开展社会救助报道

2016-03-02黄智渊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求助者漳州救助

黄智渊

(漳州电视台 新闻中心,福建 漳州 363000)

试论新时期基层媒体如何开展社会救助报道

黄智渊

(漳州电视台 新闻中心,福建 漳州363000)

新闻媒体是社会舆论的引导者,是受众了解各方面信息的重要渠道,其宣传内容对受众往往具有较大的影响。在众多新闻报道中,社会救助报道是不可或缺的类型,它能传递社会温暖,帮助弱势群体,充分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与担当精神。不过,受自身条件及影响力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基层媒体开展报道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仅以漳州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在线》栏目以及近期社会发生的新闻事件为研究对象,对新时期基层媒体如何开展社会救助报道的问题展开分析。

新时期;基层媒体;社会救助报道

一、前言

媒体具有舆论监督、为人民服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职责。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媒体的舆论触角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人们对新闻媒体的信任度与依赖性也在逐渐增强,甚至有些受众存在这样的误区,认为媒体是万能的,媒体的报道能够让所有问题迎刃而解。然而实际上,面对众多的社会救助事件,基层媒体所能报道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即使报道了也不一定能够获得预期效果。那么,如何才能让社会救助性报道更加积极有效呢?

二、合理选择救助对象

媒体并不是慈善机构,且救助也并不是其全部职能。[1]面对群众所认为的“一呼百应”能力,基层媒体应摆正自己的地位,谨慎合理地选择救助对象。漳州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在线》栏目成立之初,已设立24小时新闻热线,每天打来电话寻求帮助的观众不在少数,疾病求助电话占了约20%。以疾病救助为例,如何合理选择救助对象?首先,应明确求助者的身份及实际情况,挖掘可采写策划的细节,提高救助的成功率。其次,分析受众的情感需求以及预期效果。一般来说,儿童类被救助的成功率大于成人,康复率高的疾病被救助的成功率高于恶性疾病。2015年5月,《记者在线》栏目同时接到两个关于疾病的救助电话,其中一个是孩子被烫伤,另一个是白血病,相比较之下,显而易见,报道烫伤的孩子被救助的成功率会更高。

虽然以客观条件分析救助者显得过于冷静与不近人情,但在资源有限的社会背景下,为了让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比较在所难免。基层媒体须认清自身的职能角色,合理选择救助对象,对于确定报道后能够获得较好效果的事件予以报道,对于确定无法获得预期报道效果的事件,只能婉拒求助者,避免在大肆报道后,无法获取预期效果,致使媒体公信力大大降低。

三、实现多部门联动协作

基层媒体无论是资源条件还是影响力,都相对较弱,仅凭自己的力量无法确保社会救助报道的有效性。因而,基层媒体应充分认识到多部门联动协作的重要性。

2012年,《记者在线》栏目报道了关于地贫儿小宏伟的新闻,一个仅靠打针和换血维持生命的5岁男孩,等来了合适的骨髓。但因为家庭贫困,医药费难以到位,孩子可能错过手术。在明确将要报道的社会救助事件后,栏目除了向社会大众募集善款外,栏目还联系了医院、红十字等组织,并获得了相应的帮助,最终在20天内筹集善款45万元,帮助孩子顺利完成了手术,如今小宏伟已经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事实上,在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尚未完善的今天,除了相关的组织机构,基层媒体还应加强与当地企业的联系,获得企业的救助资金支持。通常来说,企业与媒体往往都有较好的联系,且一些经济实力较强、急需树立良好形象的企业,也十分愿意通过救助这一善举提升自身在广大群众心中的地位。而媒体,在企业捐助事件上也应给予充分的关注,在确保求助者获得良好救助效果的前提下,塑造企业正面形象,提高媒体收视率,一箭三雕。另外,基层媒体还应加强与上层媒体的联系,使上层媒体能够了解到社会救助事件及其传播需求,并对这一事件进行报道,从而扩大事件的影响力,拓展传播范围,进一步满足社会救助的需要。

四、找准社会救助报道的关注点

2015年8月,天津大爆炸事件发生后,一名90后女生在网络上连续发布虚假消息,称父母因爆炸事件双双离世,骗取网友同情,获得近10万元捐款。2016年6月29日,一则河北父亲寻子的信息在朋友圈里疯狂转发,人们先是为孩子走丢而揪心,紧接着有人发声质疑,呼吁大家不要相信这则消息。而后央视跟上,肯定了这则消息的真实性。这两条消息,真真假假,令人难以分辨,不禁令人深思,为何求助消息也会出现360°的逆转解读?

第一,当前社会中,社会救助事件层出不穷,人们在面对社会救助报道时,已经呈现出了明显的情感疲劳。最初看到基层媒体社会救助报道时,受众普遍会感动,但是随着相似报道增多,一些受众就会质疑报道的真实性。

第二,互联网传播虽然方便快捷,但却真假难辨,质疑之声一旦发出,不明真相的群众就可能跟风歪曲事实,这些跟风信息在大范围内快速传播,将严重影响报道效果。

第三,社会中存在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获取捐款,又或是确实需要救助,但救助款项利用不合理,这些现象消费了受众的善意情感,也使人们逐渐对社会救助产生了抵触心理。

因此,基层媒体报道社会救助新闻时,应加强对事件的深入调查,找准社会救助报道的关注点,吸引受众目光,使求助人获得救助。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虽然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是仍存在众多的社会救助事件,基层媒体在接到求助后,应深入分析报道关注点,提升报道成功率,才能够有效保证求助者能够得到良好救助。同时,基层媒体也应抓住时机,适当引导社会深入思考,使受众能够产生更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加强对这类报道的关注度。

五、结语

社会救助性报道对于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倡导社会救助、激发受众奉献精神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层媒体自身力量薄弱,在社会救助报道中,应合理选择救助对象,注重多部门联动协作,找准报道的关注点,从而增强报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尽可能地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为我国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1] 赵秋.救助性报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地市报人,2012(Z1):73-74.

[2] 史安斌,李彬.回归“人民性”与“公共性”——全球传播视野下的“走基层”报道浅析[J] .新闻记者,2012(8):3-7.

[3] 邵培仁,王昀.基层:再现与终结的底层映像——“走转改”新闻实践中的基层报道[J]. 新闻大学,2015(4):51-59.

G212

A

1674-8883(2016)17-0269-01

猜你喜欢

求助者漳州救助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水下救助抢险
南康漳州龙
福建漳州面煎粿
拒绝的正确方式
水下救助抢险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都是生日礼物惹的祸
倪萍不厌其烦的一句话
临时救助 “善政”还需“善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