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有“人情味”的纪录片

2016-03-02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人情味纪录片创作

陈 杨

(泰兴市广播电视台,江苏 泰兴 225400)

做有“人情味”的纪录片

陈杨

(泰兴市广播电视台,江苏 泰兴225400)

本文立足于县市电视台纪录片创作的实际,运用传播学的视角,探讨如何做出有“人情味”的纪录片。笔者认为,纪录片的创作要对采访对象做深入的了解,要有高超的采访技巧,要有留住动人细节的抓拍能力,要有委婉亲和的叙事方式,而这其中“真诚”和“贴近”至关重要。

纪录片;真诚;贴近

传播学认为,电视节目的感染力一般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一是冲突或竞争;二是喜剧性;三是爱、浪漫和性感;四是人情味;五是情感的激发;六是信息;七是重要事件。

就纪录片创作而言,县市电视台与央视和省级卫视相较,在选题、设备、能力、技术等方面相距甚远,但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就是接地气,与我们的创作目标距离更近,更加熟悉。这一地域上的优势使我们在创作纪录片,尤其是社会人文类纪录片时,更具“人情味”。

社会人文类纪录片关注的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展现出来的是社会的发展变迁,是人的生存状态、生活际遇、情感故事等。对观众而言,这样的纪录片是在观照他人的生活;对我们而言,则是在做关于“人”的作品。我们通过影像的纪录,去表达对人生存生活的关怀、对人性真善美的讴歌、对真理和自由的不懈追求,这大体可以理解为我们所说的“人情味”。

如何才能做出有“人情味”的纪录片?是对作品对象的深入了解,是高超的采访技巧,是留住动人细节的抓拍能力,是委婉亲和的叙事方式……这其中“真诚”和“贴近”至关重要。

一、真诚更能打动人心

“真情实感”是社会人文类纪录片的灵魂。[1]作为纪录片的创作者,一方面要用真诚去打动被拍摄对象,让他(她)能敞开心扉,尽情地呈现真实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是要让受众感受到作品和作者内心的真诚,愿意去倾听、去感悟。

真诚对待拍摄对象,这需要尊重、理解和亲近。首先,我们要学会“平视”,而不是“仰视”或者“俯视”,这样才有可能对人物和事件进行冷静客观的分析叙述。其次,我们要学会用“他们”的语言去交流。人和人的亲近一般是从语言的交流开始,操着别人不习惯的腔调,说着别人很难理解的话,这样的交流怎么可能拉近和被拍摄者的距离?他们又怎么可能对你呈现出内心和生活的真实状态呢?我们还应该学会融入他们的生活,让我们更真实、深切地体会被拍摄者的生存、生活状态,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前央视主持人、记者柴静在采访中就有着高超的语言和沟通技巧,在她的采访中我们常常能感受到真诚的力量。在《双城创伤》中,5名小孩在同一周内先后服毒自杀。家长和老师都无法让孩子们讲真话,他们甚至都不愿意和自己的父母说话,但柴静却轻轻打开了他们的心扉。“客观是对事件中的任何一方都投入其中,有所感受”,“理解的基础是感受。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一颗因理解而柔软的心充满真诚,这种真诚是她发自内心地对“人”的尊重,这也让她赢得了尊重和信任。这篇作品被很多人认为是央视《新闻调查》的经典之作。

我们常说做纪录片很辛苦,这既有体力、脑力的付出,更重要的是还有内心真诚的付出和坚守。我们必须相信无论我们的拍摄对象是谁,只有用真诚的心去聆听,才可能听到他们内心深处的声音。

2015年下半年,笔者所在的江苏省泰兴广播电视台创作了纪录片《抗战老兵的故事》。在这部纪录片中,老兵们呈现出来的不仅是年轻时冲锋杀敌的豪情,还有老两口相濡以沫的生活、与儿女难以沟通的烦恼、丧偶后对新生活的追求……这就是一群有血有肉、有恨有爱的老人的故事,我们从来没有如此近距离地走进这些老人的生活,从来没有如此真实地听到这些老人内心的声音。其实,纪录片不是简单的“看”与“被看”,更重要的是心灵的对谈。

二、贴近更能激发情感

贴近,首先是地域的贴近。作为县市台纪录片选择扎根本土是比较务实的做法,也可以说是地方台的特色。我们把镜头对准身边的人和事,这会让我们的作品和观众形成互动,建立起一种特殊的亲切感。

泰兴广播电视台今年创作的三集纪录片《老手艺》,就是一部充满浓郁地方特色的作品。该片中看到的是我们熟悉的街头,听到的是土得掉渣的方言,而弹棉花、箍桶、篾匠之类的老手艺,还有几位年事已高的手艺人,还清晰地留在很多人的记忆里。节目播出后就收到了很多观众反馈,说这几部片子把他们带回了从前的岁月,大家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催促我们再多做一些类似的节目。

贴近还在于情感的共鸣。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说,情感是纪录片能否引起观众共鸣的重要因素,也是能否打动人心,能否激发关注的要点,没有情感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

我们要在创作纪录片的过程中,尽一切可能调动艺术想象,触发创作灵感,通过艺术手段以情感人、以情达意,去震撼观众的心灵。纪录片大师伊文思说过:“优秀的纪录片中必须有一个地方使作者和观众对题材产生共鸣,在这个地方喜与怒、爱和恨,全部交织进去了。”

2015年11月6日,获得“金熊猫”国际纪录片奖最佳短纪录片的《一个女诗人的意外走红》,就是一部以情动人的优秀作品。在观看这部纪录片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充满着感动。不仅感动于残疾女诗人余秀华本人,还为她的父母感动。余秀华乐观向上的背后,是她父母巨大的付出。不幸的遭遇、抗争的力量、浓浓的亲情,都在感染我们的情绪,也唤起我们对生命的思考,这就是一部优秀纪录片的魅力。

贴近又在于喜闻乐见的叙事方式。娓娓道来的故事往往最能吸引观众,而纪录片本该就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作品。

纪录片不能只记录人和事物的原始面貌,要通过“设置悬念、人物铺垫、交叉叙事、加快节奏”[2]等创作手法,来提高作品的故事化。故事化可以着力对人性进行深度挖掘,透过人物言行探究其内心,透过故事反映本质。当然故事化必须以真实性为前提。

目前,不少纪录片导演在学习电影讲故事的技巧,可以说,缺少了故事的纪录片是难以成功的。例如,央视《舌尖上的中国》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在这部纪录我们说做有“人情味”的纪录片,其实就是要做观众喜欢的,打动人心的纪录片。这要求我们创作者要知人情,懂人情,近人情,然后你才有可能创作出有“人情味”的作品。

片里,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美食本身,更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自然的馈赠经过捕猎、采掘、加工、制作成食材这一美妙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该片执行总导演任长箴这样说:“这些美食,对食客来说,是珍馐美味,但对于获取它的人来说,只是劳动对象。我恰恰是在把它当成劳动对象上,花了很多笔墨。因为我的情怀是这样的,我只是想说,它无非是什么,你看到的,是食材跟人有关的故事。”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舌尖上的中国》除了讲美食,更多的是丰富的人物故事、生活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自然而亲切,几乎是出人意料地在美食这一主题上融进了浓得化不开的“人情味”。

[1] 林姗.浅谈人文社会纪录片的大众化传播[J].今传媒,2014(9):95-96.

[2] 冷冶夫.追求故事化 提高观赏力——第四届《中华荟萃》奖评选综述[J].山东视听,2005(8):24-27.

J952

A

1674-8883(2016)17-0168-01

猜你喜欢

人情味纪录片创作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一墙之隔》创作谈
人情味
创作随笔
华住酒店集团:有“人情味”的IT微创新
人情味与人情风
创作心得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