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请“手下留情”——例谈区域材料投放的误区及解决策略
2016-03-02昆山国际学校附属幼儿园张晓静
昆山国际学校附属幼儿园 张晓静
老师,请“手下留情”——例谈区域材料投放的误区及解决策略
昆山国际学校附属幼儿园张晓静
随着区域活动在日常生活中的不断深入,材料投放的误区正被我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正视。只要我们走过投放材料的误区,就能收获区域活动给幼儿带来的真正“玩中学,学中玩”。
幼儿区域材料投放误区解决策略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要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区域活动正是将幼儿的学习与游戏连接在一起,又能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作用和师幼互动中获得丰富的经验和灵动的心理体验,从而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那么,区域材料如何投放才能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呢?笔者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与区域活动的实际案例尝试作出相应的诊断及调整策略,颇具成效。现与各位同行共同探讨交流如下:
一、区域材料投放存在的误区现状误区一:高结构化游戏材料过多
案例1:大三班的琪琪和妞妞正在数学区里玩:你扔过来她扔过去,牌子倒在桌子上,又拿进篮子里。走进一看,桌子上有一个用KT板做成的三角架,架子上有塑封好的几张游戏玩法。游戏玩法一:“比大小”,两人对垒,算一算,比一比谁翻过来的数大,大吃小,最后比一比谁赢的多;玩法二:“数一数”,两个一数,四个一数有几对;玩法三:“数的分成”,如8的分成,先拿一张8分成的记录表,然后拿8个牌子一撒,看看几个黄色,几个紫色(牌子有两面,一面为黄色、一面为紫色),最后在记录表上记录相对应的数字;玩法四……那么有教育价值的区域材料又有那么多的玩法,孩子们为什么不喜欢玩,而是在随意的“玩牌子”呢,这样他们从中学到了什么?
误区二:游戏材料提供越多越好
案例2:中三班的悦悦和天天在“创意DIY”里游戏着,里面的玩具琳琅满目,摆满了几个大柜子。天天拿了摆好在桌子上的花瓶,看了看,放在了地上;又捧起画册,画了几笔后,笔一丢,转身翻翻这个柜子,摸摸那个篮子,不停地摆弄、丢到一边、再寻它物。显然,孩子的注意力都在把玩游戏材料上,难以进入游戏中,这绝对不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玩中学、学中玩”的初衷。
误区三:游戏材料投放一成不变
案例3:开学时幼儿园里有一个区域观摩活动,小二班的老师介绍:“生活区多了一条漂亮的裙子,你们可以在里面给裙子印上漂亮的花朵。”事后,孩子们用花印蘸上颜料给裙子印花了,孩子们的情绪十分高涨,大家都很喜欢“印花裙子”。经过三个月时间的积累,这次我们去看看生活区有什么变化。走进一看,生活区的孩子们还是在裙子上印花,用同样的材料,做同样的事情,没有新的游戏内容。这与陶行知先生提倡的“玩中学、学中玩”是不相符的。
二、区域游戏材料投放的误区折射出的弊端
1.被动学习,不愿尝试。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学习材料的刺激。有的时候教师设计出来的材料目标很明确,也体现了多层次,多玩法,而孩子往往不会喜欢。区域是所有幼儿都喜欢的活动,但不是所有的材料都能诱发游戏行为。教师设计了太多高结构化的游戏性材料,虽然目标性强,但只能引发被动学习和枯燥学习,这只是在“学”。
2.注意分散,难以深入。
研究表明:孩子同时拥有过多的玩具,不但对其心理发展没有多少益处,相反还有害处。过多的玩具会使孩子容易养成散漫、注意力不集中、不稳定、做事不认真、不细致的习惯以及喜新厌旧、见异思迁等不良性格。同时,过多的玩具,还会使孩子养成浪费的习性,不知爱惜玩具,随意把玩玩具,弄坏再要新的,严重者还会使孩子养成玩具“破坏癖”,这只是在“玩”。
3.一成不变,兴味索然。
陶行知先生提出著名的“六大解放”,要求教师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自由权还给幼儿,使每个幼儿自己去主动参与、主动体验、主动创造。而投放材料的一成不变也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不能发挥它应有的教育功能,也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三、走出误区,让材料真正地实现“玩中学、学中玩”
1.材料的选择与投放要有层次性。
例如,在“按数取物”的教学中,我用各种颜色的纸花设计了“给花篮插花”。每个花篮上配了任务卡片,如5朵黄花,3朵红花,7朵蓝花,目标明确,结构化程度很高。孩子们玩了几次,就没有兴趣了,当时我就很纳闷,我认为里面也有情节,也体现了层次性,可结果却不被孩子接受。经过讨论、商量,事后,我又重新提供了各种颜色的纸花,不固定玩法,没想到一个星期后孩子用纸花玩出了多种游戏。种花时,孩子学会了“颜色分类”;布置小舞台时,孩子按红黄蓝间隔摆放,学会“模式排序”;卖花时,幼儿会说:“我要买5朵红花,3朵蓝花。”照样玩出了“按数取物”。
看来,开放性的材料是多功能、多层次的,能使孩子在自主操作中生发出更多、更综合的目标。我们要相信孩子有无穷潜力,多创造机会给孩子玩低结构化的材料,孩子一定会喜欢“玩”,也一定会“学”到本领。
2.材料的选择与投放要有目的性。
陶行知曾经说过:社会即学校,应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中去,好的先生不是教书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材料的选择应是来源于幼儿的生活,让幼儿亲自去感受自然、感受生活。投放材料时,数量要适当,在一定程度上使孩子学会专心,同时也有利于孩子研究旧材料的新玩法,有利于充分挖掘材料的潜在教育功能。另外,区域材料不足时,孩子就会努力地创造出自己所需要的区域材料,这将有利于孩子的动手能力,特别是创造力的发展。正符合陶行知所说:“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在投放材料时,应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加强材料投放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科学性,并根据幼儿已有的经验,定期更换与补充。这样,能很好地将主题内容融入到游戏材料中,很好地做到了有机整合,很好地做到“玩中学、学中玩”。
3.材料的选择与投放要有动态性。
(1)开放性。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对材料的投放做一个大致的规划,不需要把材料的具体玩法设计出来,要让幼儿完全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怎么去玩,怎么去操作。材料的玩法会因幼儿的个体差异而多种多样。如在活动区投放一个废旧材料箱,有饮料瓶、易拉罐、废旧广告纸、鞋盒等等,幼儿可以用这些“宝物”玩出很多花样来,比如说有几根羽毛,幼儿有时可以在科学区来探索物体的降落,在美工区来拼贴画,在语言区来做书签……
(2)层次性。材料的投放既要符合不同年龄段的层次差异,同时又要考虑到同一年龄段的层次差异。小班可提供:种类少、数量充足、逼真性高的成型游戏材料。中班提供:种类充足、数量充足、提供未成型游戏材料。大班则提供:丰富的未成型游戏材料、反映细节的游戏材料。另外是个体差异,材料投放不仅要注意儿童的普遍兴趣需要和结合生活经验,还要兼顾到个体儿童心理发展的特殊需求和愿望。因此,在整体规划活动区布局和内容的基础上,应该创设条件为个别儿童设置一些特殊内容的角落,以满足和推荐儿童健康的个性发展。
(3)动态性。材料本身是物化和静态的,但如果我们能细致地考虑材料的呈现方式,就能使静态的材料呈动态性,这不仅能促进儿童的建构行为,同时能优化材料,体现材料利用的高效性,减轻教师在材料投放中的工作量。比如材料的添加:当原有材料的目标基本达成后,我们不是将原有的材料全部更换,而是采用添加的方法,递进或拓展游戏的内容和目标。材料的组合方面:某些主题内容可以成为区域材料的提供者,以拓展丰富区域内容,延长材料的生命力。材料的回归:各类废旧材料在孩子们手中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小盒子变成了电话、家具,大盒子变成了大树和滑滑梯。这些作品是孩子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更是孩子自主自信的体现。我们将这些稚嫩的作品回归于儿童的自然生活常态,为环境和游戏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区域游戏材料的投放要考虑众多因素,以扩大活动区之间的交流,提升材料的资源,促进儿童的建构行为。
尊重幼儿活动的需要,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是教育不变的定法,让我们走进幼儿,积极探索成为智慧型教师,成为幼儿生命中重要的他人,成为陶行知先生说的:要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