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职学生幸福感
2016-03-02闫沁云南省保山市保山中等专业学校云南保山678000
闫沁(云南省保山市保山中等专业学校 云南保山 678000)
提升中职学生幸福感
闫沁
(云南省保山市保山中等专业学校云南保山678000)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幸福感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话题。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幸福感的缺失是一个普遍现象,其导致因素多样,影响较大。从影响中职学生幸福感因素分析找出学校幸福观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对策,积极创建"幸福校园"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幸福感中职学生对策
近年来,“幸福”一词慢慢进入人们所关注的视野,成为一个热门词汇。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随着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幸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
一、影响中职学生幸福感因素分析
1.自身因素
大部分中职学生中学时期成绩不是很理想,形成心理失落感,加之社会不正确的舆论,进入职业学校以后,在心理上无法摆脱自卑的阴影,自信心难以树立起来,让自己长期处于一个消极状态。同时受年龄限制,他们思想不成熟,对于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不能够正确摆正位置,容易寻找外界因素来为自己解脱,以便维持自我心理平衡。许多事情,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客观地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价。这就容易导致与同学矛盾增多,与老师误会加深。严重影响心理健康。
2.家庭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所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家庭中父母往往奔于生计,百分之八十的时间与精力放在工作中无暇顾及孩子,与孩子交流较少,不能准确把握其心理变化;或由于情感表达方式不同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距离。孩子在学业或生活中遇到挫折时觉得无处求助,当得不到爱的支持时,他们觉得自己在一个家庭中不过是被遗忘的角色,父母不喜欢自己。于是导致了自暴自弃和不良行为产生。
一些家庭中经济条件较好,父母的溺爱或过度保护,使得他们生存能力减弱,往往脆弱、冲动甚至偏执,对于自己拥有东西并不珍惜,缺乏感恩意识。在面对困难或矛盾时不能很好地处理,在校生活就变得困难重重,不能体验到独立所带来的成就感。
3.社会环境
人作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元素,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不少学生对幸福的感知与追求存在着误区,混淆了幸福与所得之间的关系,把幸福等同享乐主义、物质主义,存在着道德滑坡的现象。物质欲望、金钱欲望、享乐欲望不断膨胀,对自身的健康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二、学校幸福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针对学生幸福感缺失的问题,学校幸福观教育显得有为重要,它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观。目前中职校幸福观教育存在下列问题:
1.幸福观教育意识薄弱
现代职业教育仍重智育而轻德育,虽至力于培养学生一技之长,但对学生的主观体验不够重视,且幸福观教育并不等同于思想道德教育,学生的思想品德良好并不能代表他幸福。仅把幸福观教育依托在德育中是狭隘的,也是不充分的。因此,专业的幸福观教育现在基本处于一个空缺状态。
2.幸福观教育内容不全面且教育形式单一
幸福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以主观体验为主,幸福观教育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但目前的幸福观教育仅局限于理论性心理教育,而没有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联系起来。从教育形式来看主要偏重知识的灌输,脱离以人为本的基础,过分强调幸福观教育的理论性,丧失现实意义。因此,必须丰富幸福观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3.幸福观教育与现实生活相分离
学校教育一直是形式教育,而形式教育中的幸福观教育远不足现实生活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隐性幸福观教育。幸福是生活世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学习、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幸福观教育应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应对当下及未来的生活都发挥积极作用,给学生个体及社会都带来幸福。
三、构建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对策
1.引起重视,提升幸福观教育位置
幸福观教育与学生的健康成长息息相关,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教师及学生本人,都应高度重视。学校相关部门可成立课题组,研究教学设置,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投入资金实际落实并体现幸福教育。
2.积极构建幸福观教育内容体系
幸福观教育是一项潜移默化的、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工程,短期效果不突出,但对学生今后发展有重要意义。在具体开展过程中必须实际结合学生年龄特征,专业性质,就业前景,社会责任来进行。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及思想品德教育和价值观知道结合起来。根据不同学生幸福观意识的不同持续地、针对性地、及时地开展幸福观教育,把幸福观教育贯穿与教学的全过程。
3.培养幸福观教育专业人才
优秀教育的开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幸福观教育师资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及高尚的人格品质,人才资源是最根本的基石。因此,在引进优秀心理学教师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使其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开展幸福观教育,这样才能保证教育的质量。
4.借鉴外校成功经验
成功经验能帮助我们快速地顺利地开展工作,由于受到经济、区域的影响,在国外和我国沿海地区很多学校幸福观教育范围大且效果佳,在具体实践幸福观教育之前应充分学习别人的教育经验,包括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当然,借鉴不等同于照搬,应与学校实际情况联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辅助作用
学生幸福感的养成不止在于学习上更在于生活中,因此必须把学校的主阵地作用与家庭的基础作用紧密结合起来,有效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形成学校、家庭一体的系统教育机制,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
四、积极构建幸福校园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整体素质。一个健康的校园环境应该是积极的,和谐的,在我们努力创建“人文校园”、“绿色校园”的过程中其终极目标都在于建设促进学校和师生和谐发展的“幸福校园”。在上述完善我校幸福观教育对策的指引下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载体,开辟多种幸福观教育途径。
1.通过专题讲座讲授系统的幸福观教育知识
专题讲座传授理论知识范围广、速度快。我校可定期安排不同专题的幸福观教育讲座,通过生动、有趣的讲授,使学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如何感知和创造幸福等知识。
2.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幸福感
幸福观教育必须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所学到的关于幸福观的理论知识能够运用于实际生活之中。具体来说,可举行下乡活动,让学生到贫困地区感受另一种生活,懂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也可带领学生参加义务劳动,让学生感受劳动所带来的快乐,从而对幸福有新的认识;还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养老院、孤儿院帮助他人,让学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体验幸福。[2]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幸福观教育氛围
每个人对幸福的认识与感受都是不同的,而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所在,对每一位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应通过校园广播、黑板报、主题班会等加大幸福感养成宣传,让学生在“爱”的教育逻辑智能的本位出发,故而在论证音乐对智力的开发作用时,多有人提到曾学习过音乐的文化课高材生,而少有人提到学习音乐即使是表现的较有天赋却文化课成绩欠佳的学生;多有人提到某些与音乐有缘的科学家,而少有人提到同样通晓音律的别的什么“家”,或是直接提到音乐家。于此所表现出的唯理性逻辑思维为智的偏狭智力观,可以说是音乐启智研究中关于智力认识方面的一个最大误区。
实际上研究,研究音乐对智力的开发,即使是针对一般智力,也不能无视音乐智力。
三、理论导向上的负面影响
关于音乐对智力的开发,应该说还是一个尚待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的课题。无意中将课题当做结论,且一味地重复一些人云亦云、老生常谈的例证,以致形成对其的某种片面的强调和过分的渲染,难免会在理论导向方面产生某些不良的影响。
比如,在音乐启智说中,还常常见到有关器乐学习和手指活动有利于脑神经发育,会促使脑重增加等说法。类似对音乐在调节促进上生理机能发展方面作用的过分强调,往往容易使人漠视了音乐在音乐教育中作为一种文化的性质和功能。
再比如,音乐教育理当属于审美教育,作为审美教育,其功能定位,自然首先在于其感情性而非理智性(情商)。开展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按照素质教育的观点,音乐教育的根本价值,即在于它在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审美素质方面,有着其他教育科学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值得深思的是,当我们还在津津乐道于儿童的智商提高、智力开发(包括音乐对智力的开发)的时候,在许多发达国家中,教育的热门话题已转向情商教育。如1995年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的《情商,为什么比智商还重要》一书出版以来,“情商”课程已成为不少美国中小学的必修课。这些学校的某些管理者就提出:在90年代的教育中,教会学生通用的价值观,解决问题、应付压力等能力同语文、数学一样重要。鉴于此,在音乐对儿童智力开发问题的有关讨论和宣传中,提醒一下不要忽略了对音乐教育功能的全面认识,不要淡漠了素质教育的观念,怕也不能完全视为是一种多虑。
以上几点看法,绝无否定音乐开发智力说之意,更无否定其研究之意。所陈管窥之见,也算是对此说所参与的一点探讨吧。中健康成长。
总之,幸福感来源于实际,形成于心理,而又反作用于现实。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提升幸福感能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学习成绩,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切实加强幸福观教育,构建“幸福校园”是发展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我们应积极落实。因为,幸福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陈琦,高等教育出版社
[2]《在项目教学中培育和提高中职学生的幸福感》,杨忆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