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成人依恋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
2016-03-02白智敏永春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呼和浩特010022
白智敏 永春(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呼和浩特 010022)
医学生成人依恋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
白智敏永春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呼和浩特010022)
摘要:医学生的成人依恋类型分布不均衡,其中惧怕型比重最大(43﹒8%),其次是冷漠型(24﹒0%),专注型和安全型的比重较小(分别是18﹒1%和14﹒1%)。成人依恋和人际关系困扰在性别、城乡及是否是独生子女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医学生的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与人际交往各维度均存在显著相关(p<0﹒01)。成人依恋对人际关系困扰有一定的预测作用(R2=0﹒631,p<0﹒001)。医学生的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应该让学生认识不同的依恋类型,并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依恋类型缓解人际关系困扰问题。
关键词:医学生成人依恋人际困扰
依恋(attachment)是指婴儿与其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存在的特殊感情关系,这种关系产生于婴儿与抚养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种社会性的情感联结和纽带[1]。第一次提出依恋概念的是英国精神病学家John Bowlby,他在习性学的基础上整合了精神分析理论、信息加工理论与控制论创立了依恋理论,并对依恋产生的生物基础、发展阶段、内部机制及主要特征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他把依恋定义为“抚养者与孩子之间一种特殊的情感上的联结,是一套本能反应的结果。依恋无须学习,它可以被环境中所存在的合适的刺激激起。”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依恋的研究对象已经从婴儿扩展到成人。成人依恋的研究发端于Hazan与Shaver在1987年发表的一篇题为《浪漫的爱情可以看成是一种依恋过程》的论文[2]。成人依恋(adult attachment)是指个体与当前同伴之间形成的一种持续而长久的情感联系。以往研究中指出,成人依恋的对象既可以是父母、朋友和恋人,也可以是其他情境性的依恋对象[3]。Bowlby认为,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引导个体去思考自己应该得到何种支持和关注、给他人怎样的信任,以及在亲密关系中的交往策略[4]。大多数研究结果认为,依恋类型与个体身心健康和人际关系都存在显著相关。在对依恋关系和儿童人格发展关系研究中[5]发现,安全依恋的儿童被同伴拒绝的可能性较低,社会适应更加良好。也有研究表明,安全型依恋的个体较其他类型的个体在关系满意度、社会支持和恋爱、婚姻满意度等方面都有较高的水平,并在社会交往中投入更多的努力去建立人际关系,对朋友更加信任、开放,能够保持更长时间的友谊。[1-17]
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是指人们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为了满足各类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主要表现为心理距离的远近、个体对他人的心理倾向和相应的行为表现等[6]。目前国内对成人依恋的研究和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研究比较多,但是对二者的相关性研究很少。
一、医学生成人依恋与人际困扰的现状分析
本研究采用整体随机取样法,随机抽取内蒙古医科大学在校本科生300人,其中男生86人,女生163人;一年级74人,二年级44人,三年级35人,四年级39人,五年级57人;城镇人口143人,农村人口106人;独生子女138人,非独生子女111人。共发放问卷278份,有效回收问卷249份,有效回收率89.57%。
调查工具为《亲密关系体验问卷》(ECR-R),此量表可以测量医学生的依恋情况并将依恋分为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2个维度水平。《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不仅可以考察医学生总体的人际困扰,还可以从与人交谈、交际交友、待人接物和异性交往4个维度进行分析。本研究采用SPSS13.0,运用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医学生成人依恋与人际困扰的总体现状分析
医学生成人依恋的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的平均值与标准差分别是3.94±0.51和3.50±0.79,从统计情况看,医学生的成人依恋情况良好,离散程度较小。
依据成人依恋的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的维度得分,利用费舍公式将两个维度的得分转换后得到4种成人依恋类型,分别是安全型、惧怕型、专注型和冷漠型。其中惧怕型所占比重最大(43.8%),其次是冷漠型(24%),然后是专注型(18.1%),安全型所占比重最小(14.1%)。
成人依恋类型分布不均衡,但是国外的研究结果大多是安全型所占比重较大,例如Lopez的研究结果为:安全型46%,惧怕型20%,冷漠型19%和专注型15%[9]。张扬在2007年的研究结果为:安全型12.5%,惧怕型45.9%,专注型26.7%,冷漠型14.9%,该结果与本研究结果相对一致[10]。台湾的王庆福采用自编的成人依恋量表施测,同样发现惧怕型依恋最多,安全型依恋次之[11]。国内外的研究结果之所以会出现分型比重上的差异,可能的原因有:首先,东、西方文化方面的差异。中国人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普遍较为保守、矜持,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而西方文化则相对开放,因此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会有较多的肢体接触和强烈的亲密感,从而会对他人产生更多的信任和依赖。其次,研究使用的测量工具也不同,如Lopez使用的是RQ (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而本研究使用的是ECR-R(Experiences Close Relationships Inventory-Revised),这可能也是研究结果不同的原因之一。
医学生人际关系困扰中各维度的均值都在0~2之间,说明医学生在人际关系4个维度均表现良好,基本不存在人际关系困扰。在95%置信区间,对医学生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的性别、城乡及是否是独生子女的差异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差异均不显著。医学生性别差异不显著的原因可能是:首先,在医学院校中男生比例小,女生比例大,这可能造成统计分析结果不显著。其次,就读于医学院校的学生在性格方面可能更加敏感、谨慎、理智,而这些特质是男女生都有的,并不存在性别差异。最后,近十几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在进行性别角色化教育时更多采取无性别模式的教养方式,即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培养和发展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12]。因为,贝姆认为,两性特征兼有的人在现代社会中有更好的社会适应,心理更健康,可以克服男性特征化或女性特征化带来的局限性,从而给个体带来更多的自我实现的可能性[13]。医学生城乡水平的差异也不显著,这与前人3、4年前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之前的研究结果[14][15]显示,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存在更多的人际困扰。造成此结果可能的原因是:虽然,城镇的教育资源更丰富,公共设施更齐全、能接触到的新鲜事物更多,但是近几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再加之网络的普及,实现了资源共享,使得城乡差距大大缩小。因此,减轻了环境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的影响。再者,本研究的对象都是在校大学生,他们成长在同一时期,年龄相近,经历、想法相似,从而造成差异不显著。医学生是否是独生子女差异不显著,独生子女并没有因为没有兄弟姐妹而产生更多的人际困扰,原因可能是:随着社会对独生子女问题的广泛关注及学校和家长对此问题而做出的努力和相应的教育,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也在逐渐减小。独生子女虽然没有兄弟姐妹,但是来自同伴的相处与支持可能弥补了家中没有兄弟姐妹所产生的孤独。
2.成人依恋与人际困扰的相关与回归分析
对成人依恋的2个维度与人际交往的4个维度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依恋回避与人际交往的各个维度均呈现显著正相关(p<0.01)。即依恋回避的得分越高,个体在与人交谈、交际交友、待人接物及异性交往方面的得分越高,相应的存在困扰的程度越大。依恋焦虑与人际交往的4个维度都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即依恋焦虑的得分越高,个体在与人交谈、交际交友、待人接物和异性交往方面的得分越高,相应的困扰越多,人际交往能力越差。
对医学生人际交往困扰进行线性回归分析,以成人依恋的2个维度,即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为自变量,人际交往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2个维度对人际交往有显著地预测作用,2个维度对人际交往得分的解释率为63.1%。新精神分析理论中[16],在弗洛伊德早期理论的基础上,后人进行了极大的扩展与延伸。其中对象关系理论认为,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状况影响孩子在成人后与重要他人建立有价值的依恋关系的能力,即不同的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以后的人际关系情况,而亲子关系又是依恋风格的早期体现。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从整体而言,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得分越高的个体,人际交往得分也越高,表示人际交往困扰越多,交际能力越差。这主要是因为依恋类型的不同导致了个体的人际交往风格方面的差异。依恋焦虑的个体对于人际关系的维持表现出不信任,认为自己容易被抛弃和拒绝,所以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依恋焦虑维度得分高的个体较难维持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人际关系,因此,在与他人交谈、交际交友、待人接物和异性交往中都会存在困难。依恋回避的个体对于人际关系冷漠、消极,对他人有着强烈的戒备心理,害怕受伤害而不愿依赖他人,因而使得个体的社交范围大大缩小,人际关系的发展也受到限制。从回归分析中得出,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在对人际交往的回归分析中表现出来显著地预测作用,决定系数为0.631。
成人依恋理论[17]的差异最直接地表现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安全型依恋的个体表现出更多的自信,同时也容易信任他人,从而能够获得良好而持久的人际关系;惧怕型的个体害怕与他人产生亲密接触;专注型的个体内心充满矛盾,既渴望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同时又害怕被抛弃,因而时常处于焦虑状态,从而影响了自己的人际关系;冷漠型的个体对人际关系不敏感,对人表现出疏远、冷漠的态度,很难获得他人的友谊。因此,本研究通过探讨医学院校大学生的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的关系,了解他们的依恋风格,并在此基础上使他们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对策与建议
1.了解依恋类型,改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医学生建立积极、正确的自我概念,增强安全感和归属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发展健康、完善的人格。人际困扰给医学生带来生活与学习上的诸多不便,阻碍其心理健康发展。而本研究证实依恋类型对人际困扰有预测作用。因此,学校应该重视让学生多方面、深层次的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依恋情况。①广泛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普及心理健康知识。②可以通过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建立朋辈互助小组等方式改善医学生整体的人际困扰。③针对有特殊情况的学生,进行个体心理咨询辅导。
2.特别关注大一新生、家庭有困难的学生和毕业生群体
大一新生刚刚开始崭新的大学生活,面对陌生的环境、同学,内心会有一些担忧和困惑;困难情境的持续存在会给个体带来无法完全释放的紧张情绪,容易使家庭有困难的同学产生自卑、害羞、回避等特点;而即将毕业的学生面临找工作、考研等选择,会产生趋避冲突,造成心理上的矛盾与焦虑。我们需要对这些群体给予更多的关心与支持,传授他们正确的心理疏导方法,让他们通过正确的途径解决自己的问题。
参考文献
[1]Papalia D, olds W. A child’s world: Infancy Though Adolescence.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0. 66-89.
[2]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9(1):104-105.
[3]张立新,白立伟,许艳杰.大学生成人依恋、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科协论坛,2009年第2期(下)
[4]Cassidy J, Berlin L j The insecure/ambivalent pattern of attachment: Theory and research Child Development, 1994,65:971-991.
[5]Waters E. Maternal Reports on Security of Attachment, Temperament,and Marital Discord: Associations with Child Socialization Outcomes. XIVth Biennial ISSBD Conference,2011.
[6]韦有华.人格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13-214.
[7]李同归,加藤和生.成人依恋的测量: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J].心理学报,2006,38(3):399-406.
[8]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诊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339-340.
[9]Lopez et al. Adult attachment orientations and college student distress: The mediating role of problem coping styles [J]. Journal of Counseling Development, 2001(79):459-464.
[10]张扬.大学生成人依恋及其与自尊、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
[11]王庆福.人际依附风格、性别角色取向与人际亲密能力之评量[J].中国测验学会测验年刊,2009,44(2):63-78.
[12]戴健林.社会心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3):72-74.
[13]Bem. Lives Through Time,[J]. Berkeley: Bancroft.
[14]汪雪莲,许能锋,等.医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4):23-26.
[15]刘欣、徐光兴.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相关研究[J].健康心理杂志,2004,12(2):128-129.
[16]Jerry M. Burger.人格心理学(Personality)[M].陈会昌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3(1):87-92.
[17]金艳,唐日新.亲密关系经验量表在中国大学生中的初步应用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5(3):242-244.
通讯作者: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