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逆力理论视阈下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016-03-02张璐璐郑泽萍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广州510000

现代教育科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张璐璐,郑泽萍(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广州510000)



抗逆力理论视阈下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张璐璐,郑泽萍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广州510000)

[摘 要]抗逆力指的是个体抵御逆境、克服困难、抵抗压力的一种能力,对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起着积极作用。当前,部分高校贫困生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下,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稳定的情绪情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高校学生工作者加强贫困生抗逆力的培养,是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之一。

[关键词]抗逆力 高校贫困生 心理健康教育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04.010

1997年,我国全面实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高校学生每年需支付几千元至几万元的学杂费,高校贫困生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2005年,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项目部公布了《中国优秀高考特困生调查报告》,报告显示:60%的贫困生家庭认为高校学费过高,25%的家长表示如果费用凑不齐可能会让孩子放弃读大学[1]。2006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布的《中国贫困生调查报告》显示:60%的家庭不能凑齐大学第一年的学费,81%的家庭没有能力负担子女上大学的所有教育费用[2]。高校贫困生不仅面临经济压力,还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容易产生自卑、因交不起学费忧郁等消极心理情绪,甚至出现轻生、暴力等极端行为。2011年11月22日,广东省某大学一贫困生选择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2012年7月2日,西安一高校贫困生张某因贫困补助减少而捅死班长。缘于上述事件频频发生,因此如何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抗逆力理论为新视阈,探究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及其成因,并提出开展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一、抗逆力理论概述

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领域掀起了积极心理学的浪潮,积极心理学以积极为取向,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使得研究范式从“问题”转向“优势”。在此思潮影响下,学者开始关注人们在困境中如何克服困难并取得良好的适应与发展。学者沃林 (S.J.Wolin)指出,大约2/3的青少年在面临严重压力时敢于抵御逆境和抗击压力,只有1/3的青少年采取退缩态度。[3]学者将这种抵抗困境与抗击压力的能力称为抗逆力 (Resilience)。美国学者萨利赫 (Saleenby.A.s)将抗逆力定义为一种将处于匮乏、痛苦和困顿的生命经验转化的能力,这样一种能力能够帮助个体直面逆境,抵抗困难,而且还会以一种健康正向的心态持续生活[4]。我国学者朱森楠认为,抗逆力是个体面对困境时,能够激发特质能力,并且运用内外资源的修补、适应过程,是朝着正向目标的历程或结果[5]。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及成因

(一)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高校贫困生作为特殊群体,面临巨大的经济和生活压力。从总体上看,当前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状况是积极健康的,但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1.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指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包括身高体重等生理状况和兴趣性格等心理特征,以及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如自身与周围人群相处的模式、关系和自身在群体中的位置等的认识[6]。自我认知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若大学生无法正确认识自我,仅看到自身的优点或缺点,则会出现盲目自信或过度自卑等问题。贫困生进入高校后,发现自己在中学阶段接收的教育资源非常有限,因而在见识、特长和能力上不及其他同学,加之自身家庭经济条件差,贫困生深感自己的优势下降,自信心也逐渐丧失,长期积累导致自卑、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目前,学者对高校贫困生进行研究发现,贫困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不能全面了解自身特点,合理分析自身能力,准确定位自我。因此,他们在内心深处设置了一道屏障,疏远老师和同学,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他们往往将人际交往视为负担,出现自我封闭的状况。

2.缺乏稳定的情绪情感。情绪情感是人们的心理活动形式,对社会交往和适应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情绪情感能使人身心愉悦、思维敏捷,促进人际交往;长期持久的不良情绪则会阻碍人际交往,影响身心健康。2007年,云南女大学生张超杀死包养自己的工程师。经调查发现,张超的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长期积累的焦虑和敏感,致使其缺乏稳定的情绪情感。焦虑是持续性的精神紧张,是伴随内心的不安和恐惧。高校贫困生家庭负担重,经常为生活费、学杂费和家境担忧,精神压力大。不少贫困生为减轻家庭负担,努力寻找兼职挣取费用,还要应对繁重的学习任务,易产生焦虑心理。多数贫困生内心脆弱敏感,不愿意提及自身的家庭情况,担心他人以怜悯同情的眼光对待自己。他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心,容易受刺激,情绪波动较大。有时候,身边同学随口而出的一句话会使其产生误解,内心耿耿于怀,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

3.缺乏积极的人生态度。人们经过生活的经历和实践所形成的对人生的一种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即是人生态度。目前,很多高校贫困生由于家境缘故缺乏积极的人生态度,看问题时过度悲观,甚至产生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的心理,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调查显示,高校贫困生对生活持消极的态度,遇到困难时缺乏忍耐力与坚定的信念。他们经常感到自己的前途渺茫,甚至觉得人生失去了意义,对生活丧失了热情和信心。不少高校贫困生甚至对父母、老师、同学及社会产生不满。当他们在与他人交往时,容易将竞争对手当成敌人,或者表现出敌视的态度,当他们遇到不公平的事情,容易采取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诸如西安高校一贫困生由于班长的一句评价,学校将其奖学金减少一千元,为此他感到强烈的不公平感,丧失了积极的生活态度,最后采取捅死班长的极端方式解决问题。也有研究表明,对于父母是下岗工人的城市贫困生而言,他们的社会抱怨心理愈加明显,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和极端行为。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1.正确认知逆境的欠缺。总体上,我国高校贫困生能够正确认识逆境、评价逆境并采取正确的方式处理逆境中的问题,但是依然存在不少贫困生缺乏对逆境正确认知的态度。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调适能力差,缺少面对贫困生活的勇气,缺乏战胜挫折的能力。他们身处逆境时抗逆力非常弱,往往处于悲观失落的状态,不能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甚至有些贫困生采取逃避、自杀或者暴力犯罪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2.正确归因方式的缺失。归因方式,又称为归因风格,指个体在过去经验和当前期望的基础上,对不同的事件或者行为以一种相似的或习惯性的方式做出原因推理的倾向性[7]。也就是说,归因方式是指个体基于自身的经验并且通过知觉、思维等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分析。研究表明,如果高校贫困生把所处逆境归因于持久、稳定的原因,则个体产生无助感并且失去努力的方向和动力;反之,若将所处逆境归因于暂时、不稳定的原因,则个体产生短暂的无助感,并且无助感消失后能够努力改变现状和解决问题。我国不少高校贫困生缺乏正确的归因方式,心理健康水平低。有些贫困生经过努力学习但没有取得优异成绩,于是他们完全将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近而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

3.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的缺乏。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8]。当贫困生无法克服困难并达成目的时,自信心便会受挫,失败感、无助感、内疚感也随之产生,长期积累会造成自我效能感下降。自我效能感低的贫困生面对逆境时会出现过度的自尊和嫉妒心理,容易产生持久的焦虑和抑郁感,无法采取积极正确的方式解决问题。2009年4月,河北某高校贫困大学生由于就业压力大跳水轻生,生前留下遗书说感觉自己像个傻子,在学校学到的东西百无一用,想找份正当的工作是多么难。可见,高校贫困生自我效能感低,缺乏自信是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之一。

4.负性情绪调控能力的匮乏。沃森 (Waston D)将负性情绪定义为“心情低落和陷于不愉快的基本主观体验,包括各种令人生厌的情绪状态,如愤怒、耻辱、憎恶、负疚、恐惧和紧张等”[9]。高校贫困生在校园生活中面临巨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容易产生负性情绪。他们认为生活贫困所带来的压力是无法靠自身的力量消除的,因而背负着沉重的思想包袱。心理上承受的压力和挫折导致贫困生敏感多疑,身心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不可避免受到负情绪的影响。如果这种负情绪无法得到及时消除,就会形成心理疾病。

三、抗逆力视域下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抗逆力对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贫困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自我效能感和自尊自信等。为解决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校学生工作者需进一步加强贫困生抗逆力的培养,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促使高校贫困生真正依靠自身力量解决生活难题和心理问题。

(一)转变对逆境的错误认知

个体若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逆境,则自身抗逆力增强,有助于解决逆境中遇到的难题。高校辅导员、班主任等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转变贫困生对逆境的错误认知:一是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逆境。学生工作者应帮助学生认识逆境的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激励学生鼓起勇气克服困境,提高自身的抗逆力。二是帮助学生认识危机的意义。学生在抵抗逆境的过程中能够磨练意志,增强自信,提高适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危机便是转机。三是举办关于提升学生抗逆力的主题教育活动,开设抗逆力培育的相关课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认知逆境的能力。

(二)形成正确的归因方式

为有效提高贫困生的抗逆力,高校学生工作者还应引导贫困生对逆境中遇到的难题进行正确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合理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深入分析问题,梳理困难和问题的成因,理清是外部原因抑或内部原因,还是内外因共同所致。另一方面,鼓励学生采取积极行动解决难题。通过以积极的归因方式分析困难和问题的主观和客观原因后,引导学生采取积极的行动解决逆境中的难题,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三)增强自我效能感和自信

自我效能感和自信是对自我能力和价值的一种肯定。高校学生工作者可采取增强贫困生自我效能感和自信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是鼓励贫困生进行成功体验。可选取学习和生活中难度较低的活动让学生进行体验,并鼓励贫困生做自己感兴趣或擅长的事情。贫困生在实践中获得成功体验后,学生工作者应对贫困生取得的成绩给予积极的评价,帮助贫困生增强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二是引导贫困生学会心理暗示。心理暗示可以帮助贫困生得到正面的心理强化,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困境,从而提升自我效能感和自信。

(四)提高负性情绪调控能力

托斯曼 (K.T.Strongman)曾经指出情绪在变态行为或精神障碍中起着核心的作用。[10]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认识到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助于贫困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的要求,负性情绪往往会给贫困生带来消极的心理体验,不利于身心健康。因此,高校工作者首先应调整贫困生的认知结构,让他们认识到贫穷不是自身的弱点,要正确认识自身的优点,并正确对待与其他同学在经济等方面的差距。其次,帮助贫困生疏导负性情绪。学生工作者应向贫困生传授多种情绪宣泄的方法途径,帮助其及时疏导负性情绪,合理调整心理状态。再次,引导贫困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引导贫困生有意识地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会在逆境中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参考文献:

[1]我国首次调查特困生大学学费相当农民35年收入[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5 -08/10/content_3334403.htm.2005-08-10.

[2]中国贫困生调查报告显示8成家庭付不起子女学费[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6 -07/12/content_4819851.htm.2006-7-12.

[3]S.J.Wolin,S.Wolin.The Resilient Self[M].New York:Villard Books,1993:32.

[4]Saleebey.A.s.Resilience and develpment:Contributions from the study of children who overcome adversity[J].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1990(11):171-192.

[5]朱森楠.青少年复原力的概念: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121-122.

[6]全国13所高等院校编.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88-89.

[7]Metalsky,G.I.,Abramson L.Y.Attributional Stayles:Toward a Framework for Conceptualization and assement.In P.C.Kendall& S.D.Hollon(Eds),assessment strategies for cognitives behavioral intervention[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1:13-58.

[8][美]阿尔伯特·班杜拉.自我效能感:控制的实施[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0.

[9]张卫东,刁静.正、负情绪的跨文化心理测量:PANAS维度结构检验[J].心理科学,2004,27(1):77-79.

[10]李志,陶宇平.大学生心理及其调适[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8:43.

(责任编辑:向欣)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6)04-0042-04

[收稿日期]2015-09-09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课题 (2014ZK013)。

[作者简介]张璐璐 (1990-),女,广东梅州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青少年教育。郑泽萍(1990-),女,广东汕头人,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The research of Poor Students'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 and University on the Perspective of Resilience Theories

ZHANG Lulu,ZHENG Zeping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000,China)

Abstract:Resilience is ability to cope with adversity,overcome difficulties and against pressure,which plays a positive role to the mental health of poor universities students.At present,some poor universities students who bear great economic pressure are lack of correct self-cognition,stable emotion and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life.so that student work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Resilience is a good way to do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Key words:resilience;poor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mental health education

猜你喜欢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举措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理论与实践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后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现状及完善对策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
新媒体视角下的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