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科价值 发展学生能力
——以《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学为例
2016-03-02殷春霞
◎殷春霞
立足学科价值 发展学生能力
——以《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学为例
◎殷春霞
所谓价值,即用途或积极作用。价值,让学科的存在拥有了智性的意义,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价值,各学科相得益彰。每一门学科在“为学生形成和实现自己的意愿,提供不同学科所独具的路径和独特视角、发现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特有的运算符号和逻辑工具”(叶澜)上都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语文学科的价值,也是由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决定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出自《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这决定了语文学科价值的双重性。语文学科的内容广博而精深,因此它的价值丰富而深厚,犹如一片汪洋,但让泳技未达佳境的师生在这样的天地练习游泳,必有溺水的危险。于是,《新标准》为语文学科价值的实现提供了抓手。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部分,不同的课程内容体现了不同的语文学科价值。课文又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不同的文体,不同的文体也体现了不同的语文学科价值。即使是同一文体,不同的篇章有其各自与众不同的特点,价值亦不相同。发现每一篇作品的独特学科价值,才能教出作品的“语文味”,才能具有独特的“语文性”,才能体现“语文”的价值。
文本的学科价值是丰富而多样的,从语文学科来看,对文本价值的发现,需要立足于本学科特点,以专题教学目标为基准,从学生实际出发。《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出自《现代散文选读》,是选修课程,属于第一专题:活生生的“这一个”。选修课程对散文教学的要求之一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现代散文选读》第一专题有三点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能深切感受到人性的美和人情的美,能真切理解一个人的前途、命运是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2.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掌握抓住生活片段、选择典型细节、善用对比衬托来刻画人物的方法;3.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初步掌握欲扬先抑、详略有致等结构文章的方法。
从这些角度观照,《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为教者提供了哪些教学的价值呢?对于一篇写人散文的阅读教学,它的价值首先表现为提升学生的理解力。学生对散文的理解力,包括对思路的把握,对要点的概括,对形象的理解,对情感的体验,对手法的认知等。《我的一位国文老师》第一段是全文的总纲,“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文章前半部分写“给我的印象”,后半部分写“使我受益”,抓住第一段也就理解了全文的思路。徐先生给我印象最深的特征是什么?给了我哪些方面的益处?这些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初读文本,对徐先生的印象是怎样的?品读全文后,对徐先生的印象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涉及对形象的理解。为最后一段“怅惘敬慕”两词写旁批,这涉及对作者情感的体验,从而涵养性情,提升人格。这篇散文之所以能呈现活生生的独特的徐先生形象,与作者使用的手法不无关系。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特征、人物个性化语言、典型生活片段来表现人物,整体构思上先抑后扬,让学生了解这些手法,以此促进写作能力的提升。
这篇散文的价值也表现为提升学生的欣赏力,学生对写人散文的欣赏力,表现为对描写细节的咀嚼品味,对人物形象的深度解读,对艺术手法的揣摩赏析。对细节的咀嚼品味,如第二段的特征刻画:夜叉的模样、吸溜鼻涕的样子、走路的姿态、狞笑的凶相,无不个性鲜明、与众不同。第四段的个性语言:“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好像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第九段徐先生读书的细节:“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对人物形象的深度解读,可引导学生思考,徐先生为何会表现得这么“凶”?通过对第三段“正当防卫”的理解,体会徐先生的“凶”是一份责任,是一种抗议。还可引导学生思考,文章后半部分写出了徐先生怎样的形象,从而更全面深刻地解读人物。对艺术手法的揣摩赏析,可引导学生体会抓住人物特征、人物个性化语言、典型生活片段来表现人物的妙处,以及欲扬先抑对塑造活生生的“这一个”形象的作用。
这篇散文的价值还表现为可以提升学生的评价力。学生对文本的评价,可以是对一个问题的质疑,可以是对文本的多角度解读,也可以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探究。文本在这些方面提供了许多教学点,比如,梁实秋写徐先生吸溜鼻涕的细节包含着怎样的感情,这一细节让人觉得一个大学教授如此邋遢,成何体统?字里行间有没有梁实秋作为学生的厌恶之感?从而让学生理解,真实的形象并非都“高大上”,作者用这种戏谑的语言体现的正是对徐先生的无限感念之情。再比如对徐先生改作文的方式,学生有没有不同看法,对徐先生教“我”许多作文的技巧,学生联系自身写作实际,必定会有许多相似或不同的想法,对徐先生骂人的话“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如何评价?
从散文阅读的角度发现文本的学科价值,让学生通过学习一篇文章从而了解一类文章的学法,同时能清楚地知道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独特价值,不可以点盖面,忽视文本的典型性。学科价值发现的意义,在于指导课堂教学。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只有关注学生的发展,发展学生的学力,才能最大化地体现学科价值。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教育界对“学力”的研究逐渐重视起来,这体现了教学理念的转变。《现代汉语词典》对“学力”的解释是:在学问上达到的程度。于是一开始有人把“学力”定位为知识、理解层面。随着教育研究的深入,教育界对“学力”的理解也逐渐有了新的看法。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Peter F. Drucker)说,现代社会需要的学力培养不在于“习得内容”而在于“习得能力”。此言有点绝对,却能引人反思,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力不仅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包括参与课堂的热情、独自研习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等方面。
发展学生的“学力”,需要教师做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根据学科价值制定适合的教学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智慧地展开课堂教学。在执教《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时,教者从以下方面组织课堂教学,发展学生学力。
1.以激发兴趣唤醒学生的隐性学力
日本武藏中学校长梶取弘昌认为,学力培养的层次,分为地下2层和地上3层。其中,地下1层指的是学习的意愿和热情,这是学生的隐性学力。当学习的热情被点燃,学生参与课堂的主观能动性被激发,当这种隐性学力被唤醒,就为更高层次学力的发展铺就了基石。课堂导入时,教者设置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参与:请从你的现任老师当中任选一位,用一句话描述,让大家都能猜到他是谁。用这样的问题,引起学生对过往生活的回忆,从而引发群体的共鸣,引导学生关注表现人物“特征”的技巧,直接指向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品评赏析,掌握作家表现形象的独特技巧。学生的隐性学力被导入的问题激发,必将发酵、壮大!
2.用自主研习培养学生的独学能力
《新课标》“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地学习是合作、探究的前提,离开自主学习的过程,合作探究只能成为课堂表面的热闹,所以《新课标》指出,“学习需要独立”。当然,自主研习并不代表随意地、放野马式地学习,而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秩序地学习。教学前的“预习活动”便是学生独学的过程。通过不同标记的圈画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通过练写旁批提升鉴赏能力,通过思考题锻炼思维能力。这样的自主学习就为课堂上的交流打好了坚实的基础,让学生有感而发,真诚交流。教学最后一个环节的写作提升,也是让学习回归自主。《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所属的专题是“活生生的‘这一个’”,这篇散文通过抓住人物特征、摹写传神细节、选取典型片段,以及构思上的欲扬先抑写出了徐先生独特而有魅力的个性形象。作家的写作技巧给学生的写作带来了启迪,但技巧只有通过自主实践才能掌握,所以要以自主研习将所学方法运用于实际,达成技巧的个体内化。
3.以组织活动助推学生的合作能力
学会与人合作,既是新世纪对青年发展提出的要求,也是《新课标》对中学生提出的要求。《新课标》指出,“学习需要独立,也需要合作”,“学习正确自如地表达,敞开自己的心扉,同时也学习倾听他人的意见,吸纳他人的意见,深入到别人的内心世界,在追求共同目标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协作和分享,学会宽容和沟通。”合作能力应是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能力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需要教者有序、高效地组织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点醒他人,也提升自己。
课堂上,教者安排的活动一是小组讨论第二段预先设定的旁批,呈现的旁批有点评到位的,也有理解错误的。学生小组交流点评,提升对旁批的认识,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然后总结写作旁批的要求。接着安排的活动二是让学生修改旁批,并交流补充,在交流中,教师的引领、学生间的互助碰撞,让学生对人物的形象特点和作家的艺术技巧有了更深层次的把握。最后一个活动是对末段体现作家感情的词语“怅惘敬慕”进行现场写旁批并作交流,从而体验、内化作家美好的情感。把握学科特点,才能发现学科价值;立足学科价值,才能教出学科特色;发展学生学力,才能体现学科价值,这正是语文教学的智性回归。立足语文学科的价值,发现学生学力的生长点,合理而智性地展开教学,语文学科的光芒才会越来越闪耀!
(殷春霞 江苏省如皋市第一中学 226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