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语文悟性培养略论

2016-03-02苏喜庆

现代语文 2016年17期
关键词:悟性大学语文人文

◎苏喜庆

大学语文悟性培养略论

◎苏喜庆

大学语文是大多数高校开设的基础课程,但其在质量和效果方面并不理想。笔者认为应该从语文人文价值素养的角度切入,找准学科定位,才能更好实现大学语文教育的真正价值。同时,要把教育重点放在学生语文悟性上,这是打通语言文学知识的门径,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方式。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施教者要与学生实现积极的良性互动,真正将语文建构成为一门立体、综合、开放的人文学科。

大学语文教育从教育实施到学生培养,其围绕的核心在于效果,作为追求人文终极价值的大学语文因其目标的内在性、精神性而难以量化,导致了大学语文教育的丰富多彩,也从负面造成语文教育的难以把握。作为由中学到大学的人文素养接续性基础课常常遭遇课程体系的尴尬,诸如语文价值功能错位,师资队伍建设的参差不齐,学科定位的模糊含混等等,这些都导致了大学语文回归本体研究的呼声越来越高涨。

大学语文能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或者如何建构其独立性、自足性的成型设计理念,已经成为学界讨论已久的话题。伴随着学科教学发展的深入,语文教育的社会功利性逐渐淡在,以及突出强调文化传承性、优良品质的承继性、审美价值生发性的教育转向,给高校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大学语文虽然源自于中文学科,但又不同于中文学科,其语文接受对象面对的是非中文专业的大学低年级学生。大学语文的开设正是由大学生由中学应试型向大学人文素质型转型的关键阶段。大学生对于语文的传统认知在大学阶段需要进行系统化的更新,这就急需高校语文教师的及时点拨,这既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前提,也是引导语文学科向纵深发展的基础。笔者认为,大学语文更需要突出“大”的所在,即大视野、大境界、大胸怀、大气魄,这些无不是大学语文课程中透射出来的人文境界和价值旨归。尽管语文不属于专业类课程,对于将来学生的职业技能没有直接性帮助,但却可以辅助在其在未来的人生生涯中更好的适应社会,感悟人生,泄导人情,提高未来生活的幸福指数,增进人生的阅历。这些人文素养常常是作为一种潜在的文化结构渗透在语文篇章之中,在领略了古今中外的文学佳篇名作后,学生可以更好的通古今之变,更加热爱醇厚的乡土,对未来充满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多一份达观,对于个人人格修养多一重审美的观照和审视。不过这些人文价值目标的达成都离不开学生的悉心参悟。

语文知识传授与能力修养的关键在于“悟”,从“语”与“悟”字形的同源性上,我们约略可以感知到语文之“语”在于言说“吾”之感知、感受、感想,亦即语言文学就是一种发乎主体情愫的语言表达。但要真正理解其中的奥妙也就要寻根溯源持“心”达“吾”,也就是从“悟”中达到学习语言文学的真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语文悟性,就成为了教师关注的焦点。悟性的激发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脑海中形塑起生动、立体、可感的画面,并且使学生在诸如意境、情状、情节的感知中体悟到社会的哲理意义和人生况味。这个过程也就是“言-象-意”逐层递进,通达心灵的过程。教育者的语文意识引导重在于方式方法,而接受者的受教过程则重在于积极主动的参与和感悟,这往往被学界称之为语文教育中的存在论现象。如潘庆玉指出:“从交往-实践的立场把握语文教育,意味着不仅要超越主客体对立的认识论立场,而且还要超越脱离了社会实践基础而只在精神层面超越主客体对立思维方式的在场-不在场的语文教育存在论方式,把语文教育中的认识功能、诗意体验置入到人的交往实践过程中去把握。”由此可见,对于语文悟性的把握不只是强调先天基因的实践本质效应,而且也在突出对于主体能动性的激活,以及对于学生参与度的肯定。

“悟”字在《说文解字》中曰:“觉也,从心,吾声”,实际上是客观对象激发而产生的对于情状的能动性体验与理解。因此,考查悟的发生学过程,也就是由客观到主观,再到主客体交融体验的审美观形成,悟的结果是主客体情感体验的能动性价值,是人的审美本质力量的呈现。在语文之悟的效果中,不仅能因语言文学激发出大学生对于意境呈现的品评赏鉴,也能从生命存在的本质导引出对人生价值的体味和领悟,进而加深对社会规律的认知,加强生命体验的交互作用,引导学生对人生哲理操守、审美境界的提升。可见,语文之“悟”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就在于它的直达学生心灵的开放式、探究式、寓教于乐的传导机制。

语文之悟当以情感为进入的路径。赵敬立言:“大学阶段语文学习的重点应当是解决好语言情感的问题。”而语言情感的介入,需要大学生心灵的积极参与,达到对于经典篇章的情感认同、情绪体验和认识领悟,这是切近人文教育本质的必经阶段。“人文教育就是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注重知识的内化和渗透,通过挖掘其中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使学生受到文化熏陶和情感教育,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所以,无论从“悟”的源起还是悟的终极效果来看,都是达成语文教育目标的最佳方式。

不可否认,大学语文学科自身存在的矛盾性,始终是语文教育发展的困惑和难题。语文意义的丰富性,与摆脱中学语文单纯应试功利性后的教育旨归模糊性、文学本身的审美无功利性,以及参与者的主观功利性之间常常产生抵牾,乃至在大学语文施教过程中出现了标准多元、目标模糊、考核无方的窘况。而从悟性出发,进行考评不失为一剂良方,其重点在审美感知、文学创作悟性、语言表达能力上设计考核方案,可以更好地考查出学生的语文悟性。

大学生需要具有更高层次的认知结构,才能培养出接受包罗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佳作的大学语文能力。然而对于刚刚从中学语文应试思维中走出来的大学新生,在大学低年级阶段接触到《大学语文》时,往往有一种失去理性支配的茫然。如果没有一种良好的教育引导,就很容易将《大学语文》简单定义为拿学分的公共课,使其滑向工具性的尴尬境地。因此,教育工作者非常有必要在课程设计上做出理性引导,在教学环节中也要根据大学生的认知特点,适时拓展知识,培养悟性,引导学生将大学语文作为一扇通往文学天地乃至世俗社会的窗,培养出大学生学会感受语言,感悟文学的能力。

具体而言,可以从知、情、意、言、行五个角度做出规范和引导。知,即在知识层面,明确语文知识的多元性和潜在性,尤其将语文与生活、学习的内在关联性揭示出来,处处留心皆学问,以课堂知识为载体,引导学生建构起对于日常生活的审美情感。在全媒体时代,指导大学生合理利用手机、网络等平台广泛涉猎语文知识,开阔语文知识视野。情,也就是情感,情感是文学生命力的所在,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散文小说,都是情感充沛寓于其中的,需要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带领学生充分调动情感,对于人世间的生离死别、爱恨情仇做出情感上的体悟。意,是涵容默会阶段,是对知识认知和情感认同交融而形成的真知灼见和生命体验。言,既是语文知识学习的起点,也是语文素养呈现和考核的主要途径,通过课程考核方案的设计对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进行考查,也可以借助于新媒体发表平台激发学生参与网络文学创作的积极性。行,即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设立诸如写作、交际、表达和应变能力的训练目标,以及诸如人文素养、道德修养、心智素养的素质目标。以课堂学习为基点,注重课堂知识的拓展,改变知识单向度传授的传统模式,变学生被动为主动,通过诸如演讲辩论赛、课堂校园剧、户外采风等教学实践活动,增加语文知识迁移运用的契机,同时也包括运用口语表达文字书写和借助媒体发表文学作品的冲动和能力。

总之,大学语文是一门可知、可感、可亲、可敬的人文学科,其教育过程要充分掌握学生的认知结构、心智结构和知识储备,然后调动学生多元参与到语文教学和实践的过程中来。通过在各个环节对学生语文悟性的培养,打通从知识学习到审美感知的路径,实现大学语文教学的立体化、综合化,最终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人文素养,以健全的人格和乐观向上人生态度迎接未来生活、学习、工作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注释:

[1]张福贵.大学语文教育的学科定位与功能特性[J].中国大学教学,2014,(1).

[2]苏喜庆.改革创新中的大学语文[J].西北大学学报,2009,(3).

[3]潘庆玉.试论语文教育的存在论方式[J].教育研究,2008,(1).

[4]赵敬立.重建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维度[J].现代大学教育,2010,(1).

[5]孙晓梅.大学语文的人文化教学[J].赤峰学院学报,2008,(6)

(苏喜庆 河南科技学院文法学院副教授 453003)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新乡变迁与转型中的空间场域文化形态研究”(2015ZD028)阶段性成果;河南科技学院科研创新培育项目“新时期文学场域建构与文艺科层制度镜像互动关系研究”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悟性大学语文人文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悟性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人文绍兴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教学纾解对策研究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生活的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