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直隶为义和团运动主要发源地

2016-03-02东泽民

邢台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义和团威县直隶

东泽民

(邢台学院,河北邢台 054001)

直隶为义和团运动主要发源地

东泽民

(邢台学院,河北邢台054001)

在中外历史著作中,义和团运动的发源地大多被表述为山东省,这是不全面的。从义和团运动前的星火、酝酿、爆发、早期走势等史实进行考证就可得出:直隶省为义和团运动的主要发源地,具体地点为直东交界一带地区及直隶南部州县。

义和团;发源地;直东交界一带州县;直隶南部

在中外历史著作中,中外大家及专家学者大多认为义和团运动的地域起源为山东省(冠县)。

如胡绳先生认为:“在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一个称为义和团的农民革命运动象火山突然喷发一样,以山东为中心涌现了出来。”[1]陈旭麓先生认为:“义和团运动是1898年从山东兴起的”。[2]路遥及程歗二位先生认为:“义和团运动的酝酿,是从甲午战后山东曹、单一带反洋教斗争开始的。到1900年发展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反帝斗争。”[3]廖一中先生等人认为:“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首先起于山东”。[4]戴玄之先生也讲:“我认为拳变时期的义和团,是由光绪十三年(1887)山东冠县梨园屯教案演变而来。”[5]周锡瑞先生认为“山东——义和团的故乡”[6]并把它作为章节的标题。唐德刚先生认为:“义和团之乱,应该是从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阴历十月)所发生的‘曹州教案’开始的。”[7]佐藤公彦先生认为:可以把“‘大刀会’和‘义和拳’视为义和团的起源”[8]而“对长期流行于清代山东的‘义和拳’这一具有宗教色彩的武术”[8]进行考察尤为重要。

综合上述中外大家及专家学者的观点,义和团运动的发源地均被表述为山东省,这是不全面的。史实证明,义和团运动在直隶是自行发展、自成体系,并非自山东传入或受山东影响而兴起的。从时间上考证义和团运动的发源地首先应是直隶东南部与山东的飞地交界的插花地一带,具体州县应是威县、曲周、南宫等地。

其中作为义和团运动主要起源地的直隶威县沙柳寨村,地理位置十分特殊。此地位于直东交界的六县结合部,包括山东临清、邱县、冠县及直隶威县、曲周、南宫等县。直东交界的这些村镇,犬牙交错,互相穿插。这种特殊的行政区划现象“前后达五百年之久。”[9]最突出的是山东冠县十八村,实际上由二十四村构成,它孤悬在直隶地面成为山东插入直隶境内的一块“飞地”。其中包括梨园屯、蒋家庄、干集(中兴集)、小里固、葛家寨、小葛寨、陈家庄、王世公、小王曲、西小庄、祝家屯、梁庄、常庄、鸭窝、孟官庄等村。它距冠县县城一百四十里,因距统治中心较远,十八村统治鞭长莫及,管理相对宽松,成为“隐然独立一小邑”。[10]而威县沙柳寨又插入冠县十八村,夹在插花缝隙之中。威县成为义和团运动发源地与这一带特殊的地理位置而形成的民间秘密结社有关。“在历史上,以威县为中心的河北南部州县是反清秘密结社最活跃的地区,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在反清复明号召下形成了‘秘密杂教,畿南为盛的情形’。”[11]这些繁多的秘密结社在洋教势力重压下从反清到拒洋,成为义和团运动的组织基础之一。

义和团运动在直隶威县首先兴起是因为梨园屯教案。梨园屯是山东冠县十八村之一,今天属河北省威县管辖。当时沙柳寨和梨园屯虽分属直东两省,但两村相距仅四公里。梨园屯民教之间的庙堂之争旷日持久,因为有地方精英如河北文生朱生堂、十八村梁庄绅耆潘光美等从中调和,一直未激成事变。后来地方官府在洋教和上司的双重压力下,承认拆庙建堂合法;地方精英调解失灵,并受到官府责罚。民众决定武力抗争,阎书勤等十八魁成为抗教主力。赵三多为阎书勤等人武力护庙义举所动,并应他们所邀,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三、四月间率沙柳寨一带的义和拳众声援十八魁,到梨园屯亮拳比武,恐吓天主教民,阻止教民建教堂。教民“遂以梅花队阻止、谋叛为词,向冠县投递信函。”[12]这是赵三多率梅花拳参加十八魁反教会斗争的开始。1897年春天,赵三多又在梨园屯召集大会,号召各路拳民前来亮拳比武。各路拳民共有三千多人,“短衣带刀,堵塞街巷”。[13]此后,他们“经常趁商贾墟市之场,约期聚会,比较拳勇。”[13]光绪二十三年三月二十六日(1897年4月27日),民教冲突升温,洋教势力借地方官府之手开始缉拿拳民。受十八魁之邀,赵三多麾下的“义和拳民两千余人,执持刀械攻打梨园屯教堂,杀死教民二名,并拆毁教堂。”[14]这次参与攻打教堂的义和拳民基本队伍“皆直隶威县、曲周之人居多。”[15]当然,也有十八魁参与其中。

光绪二十四年即1898年9月15日,东抚张汝梅发给直督裕禄的电报称:直东交界一带有“拳民聚众,忽聚忽散”,希望两省能“并力弹压”。[16]9月20日,大名道万培因也发电报给直隶总督裕禄,称山东冠县、临清和直隶的威县、曲周等地“拳民随处皆有”,而且“裹胁日众”。相互“勾结蔓延,滋扰教堂”。[16]光绪二十四年九月,清兵与沙柳寨村民发生冲突,赵三多并未出头。而激进的义和拳众却在义愤时很难保持冷静,赵三多受到拳民的不解和挟裹,不得不参与其中。冠县蒋家庄首义应该是清兵到沙柳寨摭拿村民牛肉和梨园屯教案共同促成的。梨园屯教案民气压抑太久,清兵又到沙柳寨抢夺百姓牛肉。二者最终导致冠威拳民聚集,情绪变得难以控制。赵三多、姚文起、阎书勤等人于1898年10月在冠县蒋家庄树起“助清灭洋”大旗,揭开义和团运动大幕。此时,直隶广平府总铎赵席珍(伊索勒)神父正在赵家庄主持教务,对义和拳起事做了详细记录:“1898年10月25日,星期二,上午十点钟,有人将义和拳敌对派暴动的消息告诉了我。这些暴动者的标志是头裹手巾,脚穿长靴,武器是快枪和长矛,他们的旗帜是镶有黑边的黄幡,上面写着‘顺清灭洋’的字样。到处招兵买马,操练武艺。他们同官史妥协,只进攻基督徒。”[17]《威县志》也证载“二十四年秋,沙柳寨义和拳民赵三多,率拳民扰乱城东一带村庄。先是冠县梨园屯村义和拳民与天主教民因庙地起争端,激成事变。”[17]对赵三多起义的原因和时间作了准确的记载。这也使直东插花地一带成为义和团的发源地之一。

赵三多介入梨园屯教案,除了激于义愤、侠肝义胆外,还与永年县梅花拳师姚文起密切相关。且有一种说法“赵三多的梅花拳是由广平府永年县传来”。[19]如此,姚赵关系更非同一般。

姚文起为直隶永年县人,具有中原老百姓素有的正统意识,反清复明的潜流时刻在他们心中涌动。在人祸、天灾并行情况下,姚文起沦为流民,对黑暗现实更加不满。韩二瞎子、朱九斌、刘化龙成功“宣传”他入伙,姚文起再把韩、朱、刘等人介绍给赵三多,这其中姚文起的桥梁作用至关重要。

韩二瞎子是一游方道士,姓名籍贯不详,“穿一破道袍,有数百补丁,春夏秋冬不换,长在永年、曲周、威县、肥乡、邯郸各地游历,与人治病甚有效验。治病时茶水不扰,治好病亦不取分文。自己以化缘为生,拿着一个化缘簿,叫人随心上布施。几时修庙再上捐,当时不要钱。到光绪二十二年在永年县城东北四十里下堡店修了一座大庙,俱是群众上的布施。后来又来了两个人,一个叫朱九斌,自称朱明之后,一个叫刘化龙,自称是刘伯温之后,住在庙里。宣传‘灭满兴汉’,‘反清复明’,传习梅花拳。永年临近各县,玩梅花拳者最多,都是永年县梅花拳的徒弟。但是许多梅花拳不受宣传,只有留善固村姚文起接受。”[20]韩、朱、刘等人把永年县下堡店作为活动基地,姚文起在直东交界一带以烧窑为生,在回乡的过程中结识了有相同思想的韩、朱、刘等人,很快与他们打得火热。此后,姚把他们介绍给赵三多。此后“朱、刘二人时常来赵家”[21]。姚、韩、朱、刘与赵经常在义和拳议事厅秘密接触,以武会友,交流思想,共商抗教大事。今天在沙柳寨村仍存有义和拳议事厅——这里原是赵氏家族的一处宅院,位于两条胡同的中间,前通大街,后通村后的义和拳演武场。这是赵三多早期斗争的重要佐证,也说明直隶义和团运动早期组织、酝酿是在直隶永年县、威县进行的。

综合分析梨园屯民教冲突史实可以看出:“促使赵三多下决心介入玉皇庙事件是一位知名度较低的广平拳手姚洛奇——他在梅花拳谱里比赵长一辈,当时流落在沙柳寨烧窑。赵、姚结合表明当时的梅拳手在阶层结构上的分类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大体而言,他们中有一部分是依附于土地的农民和富户,另一部分是失去了土地的流浪人。后一类人游动在梅花拳流行的区域打工和教拳,拳规和‘行话’使他们得到前一类拳手的周济。他们的辈分和技艺还可能对当地拳师的行止发生影响。”[22]姚文起影响了赵三多等人,赵三多又影响了直东交界一带及直隶南部的义和团运动。这也使直隶南部的永年县成为义和团运动发源地之一。

直隶大名府也是义和团运动发源地之一。范文澜先生也认为:义和团运动在“直隶东南部以大名府为中心,与山东同时高涨”。[23]因为“该地区与山东、河南接壤,距省城保定较远,鞭长莫及,一向是秘密社会较活跃之区。”[24]在该地区大刀会杀害了两个传教的神父,“一八九七年十一月一日,亨利(Henle)和莱茵士(Nirs)两神父遇害之事:‘亨来两神父遇害之疑云,近渐消散,兹已发现凶手为大刀会之会员。’”[25]在义和团运动中,最早的一张揭帖于1898年4月27日(阴历三月初七)在直隶大名府贴出。声言“各省爱国志士,睹西人无法无天之行为,已决于四月十五日集合,屠戮西人,禁毁其居。其不与我同心一致者,男盗女娼。阅此告示,而不传播者,亦如之,完了。”[12]大名府同时也是大刀会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这也吸引附近山东省大刀会的积极参与。“1899年8月14日,山东大刀会首领刘赞虞也来到大名境内从事反教活动。他与开州的李家妮联合起来攻打了石墓头、赵庄、独木寺、曲六店及东明刘成村等地教堂,声势颇大。”[24]这些大刀会成员“初来百余,二五日间竟招集五百余”。[16]此外“在大名的其他各州县都有大刀会的活动,如濮州、清丰、长垣等地”。[24]这些州县建国后因行政区划原因,今天均属河南省管辖。

直隶南部的冀州南境、河间府也是义和团运动发源地之一。这与这一带民风民俗有关“河北南部州县也是梅花拳、红拳和义和拳等民间武术普遍流行的地区,自古就有习拳练武的社会风气。因此诸如少林会、大刀会、武虎会、长枪会等名目繁多的武术团体到处皆是,不胜枚举。”[11]这些民间武术团体最终汇集在“助清灭洋”的抗教大旗下。

受赵三多首义影响,“该州的枣强、南宫等地皆有反洋教活动,其中王庆一是该州著名的首领。1898年冬季,打起了‘扶清灭洋’的旗号。河间府属吴桥1899年春出现了义和团公开活动。在南部形成了以景州为中心,范围涉及吴桥、东光、宁津、阜城、故城等地,并迅速蔓延到河间中部的献县一带。”[24]1898年11月,赵三多在冠县、威县一带与清军交战失利后“劝散拳民,自己带部分骨干沿运河北上,传播火种”[26]北上后,“赵三多在枣强、沧州、武邑、晋州、正定一带设场传拳,聚集拳众力量,以图再起。”[26]光绪二十五年四月初八,赵三多在正定大佛寺秘密召集各路义和拳首领开会,打出“神助义和拳”名号,并广泛散发“义和团,神助拳”揭帖。这可以从寺内宣统元年立石的《意定和尚功德碑》及曾经参加义和团的郭栋臣所著《补充义和团之资料》等史料得到印证。随着义和团神秘性的增加,其与会道门有了某些相通之处,这也有可能使义和拳和静海、青县、东光、南皮各县的铁布衫、黄门、白门等联合起来,壮大了义和拳队伍。赵三多于光绪二十六年四月在枣强卷子镇发动第二次起义,再次把矛头对准洋教。直东义和团运动高涨。直隶不仅是义和团运动的“老巢”,除威县赵三多外,1899年直隶其他地区义和团不断越境参与山东义和团运动。时人柴萼记载“直隶的古城、清河、威县、曲周等处之匪渐渐南下,流入东昌之冠县,自冠县及于东昌各属,再由东昌、曹州、济宁、兖州、沂州,济南等处潜滋暗长,至己亥夏秋间,其势大炽,然仍出没于黄河以西,而以直隶为老巢。”[27]说明“匪”的活动从直隶流向山东,直隶仍是老巢。

结合直东插花地、大名府、直隶中南部等地义和团活动情况可以看出,直东交界一带地区两省反教组织越境共同抗教活动十分普遍。因此,可以说“‘义和团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看成是义和拳运动的延续与发展。’从义和拳(团)运动发展角度考察,山东朱红灯和冀中王庆一的义和拳明显受到赵三多义和拳的影响。”[28]朱红灯及山东的义和团运动高涨,又回流影响直隶的义和团运动。影响较大的有:1899年12月直隶景州义和拳起义;1899年12月的直隶献县义和拳两次攻打东大过教堂等。

以上史实也印证“直隶义和团早期斗争阶段活动的主要地区在直隶南部、东南部与山东毗连的州县。”[29]而且“直隶东南部义和拳斗争的总规模不亚于山东。直隶、山东两省的义和拳在初期基本上并行发展的。”[30]从一定意义上说“大祸之发,乃在直隶”[27]不是夸大、污蔑,而是比较符合史实的。

综观直隶义和团运动前的星火、酝酿、兴起和运动初期的走向等史实可以印证“义和拳运动乃发生于直东交界地区。”[31]而且“义和拳初起之时,是在山东与直隶两地同时开始的,而以两省边境州县为活动的中心。”[32]因此,直隶省是义和团运动的主要发源地。直隶义和团地域起源主要是直隶南部及“直隶、山东交界各州县。”[5]

[1]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577.

[2]陈旭麓.中国近代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239.

[3]路遥,程歗.义和团运动史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1988.2.

[4]廖一中,等.义和团运动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57.

[5]戴玄之.义和团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11.

[6]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1.

[7]唐德刚.晚清七十年[M].长沙:岳麓书社,1999.354.

[8]佐藤公彦.义和团的起源及其运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4,日文版序8.

[9]威县地名志编委会.威县地名志[M].内部发行7-8.

[10]侯光陆.冠县志[M].卷一.民国二十三年版.

[11]公孙訇.义和团运动在河北[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46,47.

[12]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一册)[Z].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0. 279,302.

[13]中国史学会济南分会.山东近代史资料选集[Z].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101.

[14]总署收法国公使吕班照会.义和团档案史料[Z].北京:中华书局,1959. 91.

[15]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山东义和团案卷上[Z].济南:齐鲁书社,1980. 138.

[16]林学瑊编.直东剿匪电存,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二辑)[Z].北京:中华书局1964.29,30,41.

[17]路遥.义和拳运动起源探索[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212.

[18]尚希宾.重修威县志[M].兵事志.卷二十.民国十七年版八.

[19]路遥,程歗.义和团运动史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1988. 379.

[20]程歗.从“六大冤”、“十八魁”到“义和拳”——对一段口述史料的解释[J].文史知识2009,(9):32.

[21]路遥.山东大学义和团调查资料汇编[Z].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110.

[22]郭栋臣.义和团之缘起[A].河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河北文史集萃(社会卷)[C].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6.

[23]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M].延安:新华书店,1941.428.

[24]黎仁凯.直隶义和团运动与社会心态[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132,133, 133-134,137-141.

[25]吴宣易.庚子义和团运动始末[M].南京:正中书局,民国三十六年.七.

[26]路遥.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Z].济南:齐鲁书社,1980. 335,330.

[27]中国新史学研究会.义和团1 [Z]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1951.304, 304.

[28]黄成俊. 义和团首领赵三多研究[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

[29]苏位智,刘天路. 义和团研究一百年[C].济南:齐鲁书社,2000.112.

[30]林华国.历史的真相[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51.

[31]路遥.义和团运动起源探索[Z].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5.

[3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等.筹笔偶存[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19.

K29

A

1672-4658(2016)01-0021-04

2015-12-07

东泽民(1963-),男,河北隆尧人,毕业于河北师大历史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义和团运动史研究.

猜你喜欢

义和团威县直隶
威县饼卷肉
清代直隶铸钱史
李光地治理直隶水患始末
浅论义和团运动的性质
从《历史三调》谈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三种历史研究法
廊坊义和团运动历史探究
直隶、山东交界地带的八卦教研究
浅谈河北威县新农村建设示范
谢苍天
清代直隶旗地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