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民生文化及其发展

2016-03-02窦建爽

邢台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民生精神

窦建爽

(邢台学院图书馆,河北邢台 054001)

当代民生文化及其发展

窦建爽

(邢台学院图书馆,河北邢台054001)

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人民生活幸福的重要内涵,是当代民生文化建设的崇高使命。进入新世纪以来,民生文化进一步丰富着自己的内涵,呈现出人民性、均等性、尚德性、包容性、多样性特征,要求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实行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专业文化队伍和基层文化队伍“两条腿走路”,把民生文化建设推向新阶段。

民生文化;文化建设;发展路径

当代民生建设中,人们在高度关注衣食住行、教育、就业、医疗、收入分配等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的同时,越来越关注具有无形力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1]并且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都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系列论述,不仅告诉我们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全面改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和实现中国梦的基本内容,而且告诉我们必须紧跟时代发展,努力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即发展符合当代人民生活需要的民生文化,从而为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何谓民生文化

“民生”一词由来已久。《辞海》中把“民生”定义为“人民的生计”,简言之,就是人民的生活。对民生的直接理解,就是与人们生活相关的内容都属于民生范畴,既包括生存所必须的物质条件,也包括促进人自身发展的精神文化。人民生活作为一个整体,是物质与精神结合的“二元一体”,没有物质作基础其便不复存在,没有精神文化其便没有灵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早就向往人们的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世界。中华文明历来把人的精神生活纳入人生和社会理想之中。[3]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具体到公民个人,作为一个不断成长发展的综合体,不仅需要基本的物质条件生存,也需要精神文化的激励和充实,享有理想信念、道德涵养、文学创作、艺术欣赏、图书阅读、影视观看、娱乐休闲等精神文化方面的权利。精神文化生活在创造幸福生活中具有关键作用,民生文化在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中承担着特殊的使命。

(一)民生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民族历史的沉淀,是国家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也是民生幸福的重要内涵。文化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内在的精神需求,是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启迪心智的钥匙,也是愉悦身心、陶冶性情、提升思想和生成精神之源。我国现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人民在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的同时,更多转向关注科学知识、道德素质、文化消费等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民生文化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所谓民生文化,是指人民生活的文化层面,或人民的文化生活。民生文化强调从普通民众的立场和生活幸福的角度来关注文化发展。民生文化的基本内涵,就在于围绕满足民众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需求,培育喜闻乐学的先进文化,繁荣民族民间的优秀文化,活跃群众身边的“地气文化”,保障民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在愉悦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发展能力的文化发展方式。

民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发展方式,它唯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满足人民群众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需求,除此以外没有其他目的,这是其最本质的规定性。这一本质属性是与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的本质相一致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从顺应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出发,通过政府、市场、社会等多种渠道,文化与经济相结合、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着力发展基层群众触摸得到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学的经营性文化产业,人民在学习、欣赏与娱乐中提升素质、增强能力、陶冶情操,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正能量,进而推动人民创造自己幸福生活的实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民生文化的特征

民生文化的内涵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我国当代民生文化是从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中华文化中演变而来的,在其演变过程中还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影响,使现阶段的民生文化发展不仅具有中华文化的传统印记,而且带有全球文化交融的时代特点,由此形成了自己的特征。

一是本质上的人民性。人民性是民生文化特有的一种社会属性,是民生文化最本质的属性,是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根本标志。民生文化原本就是人民生活自身的产物,它源于人民生活、反映人民生活、服务于人民生活,它是由人民共同创造和共同享有,并接受人民生活的检验和人民的评判,同时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二是参与上的广泛性。参与是指人民群众的参与,参与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创作、表演、阅读、观看、聆听、鉴赏、评论等活动都是参与。对于能够真实反映自己生活本质的文化,民众自然愿意参与,也能够参与其中,不仅表现出参与的主动性和浓厚兴趣,而且善于用心用脑,这样,民生文化的“化”的功能就在其中了。

三是权益上的均等性。在民生文化中,人们有着自由平等参与文化生产与创造、展示和发挥个人才能的权利,有着公平享有文化发展成果的权利,并且在进行文化生产和创造中所形成和产生的各种内容与形式的文化成果不受损失与侵犯。在现阶段,人们享受文化发展成果的均等性主要体现在文化事业发展上,所有公民无论性别、年龄、职业、收入、地域,都应当而且可以平等地享受到公益性文化事业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

四是效益上的尚德性。文化产品具有两种属性,即教育人们、引导社会的意识形态属性和通过市场交换获取经济利益的商品属性。这两种属性生成两种效益,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民生文化不仅倡导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而且强调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以德为先,不论是公益性文化事业,还是经营性文化产业,都首先突出以文化人、道德培育的功能。

五是需求上的多样性和层次性。由于人们对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日益注重,单一的文化形式已难以满足人们追求多样化的需要。同时,社会个体在社会发展中受到主观与客观多种因素影响,对于可接受的文化也有不同层次的要求。这就要求民生文化,在着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满足民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同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满足民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六是内容上的包容性和融合性。民生文化本身,是由多民族文化在长期交流、鉴赏、学习、融合中形成的。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又借鉴和吸收着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不断充实、完善和发展自己。人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自然接触到的是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人们思想观念就是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包容中实现融合,并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七是手段上的先进性和时尚性。民生文化作为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不仅在内容上不断创新,而且必然在生产与传播手段上不断创新,始终追求其先进性和时尚性,以适应和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在信息化时代,科技的进步迅速改变着文化的生产与传播方式,并不断赋予它新的内涵、功能和形态,进而影响着人们对文化的认知观念及消费方式的转变。

二、民生文化发展之状况

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历史性进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实现大跨越,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经营性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的融合日益加深,文化消费逐年增长,中华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人民享有愈来愈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不断取得新进展,可以说是民生文化空前繁荣发展的时期。同时,民生文化发展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仍不相适应,还面临着一些不可回避的困难和问题。

(一)民生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是社会文化环境遭受“污染”。在我国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日益变革的大背景下,传统思想观念与现代思想观念相互交融、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碰撞,社会意识形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情况,社会文化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扭曲,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以权谋私,造假欺诈、损人利己现象时有发生,冲击着社会道德底线,败坏社会风气。

二是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国各地文化发展差异较大,一般来讲,城市及较发达地区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好,偏远山区和贫困乡村文化环境封闭,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供给严重不足,文化消费水平低,现行文化政策难以快速改变差距过大的现状。与此同时,城市与发达地区凭借良好文化基础优势更容易接受新观念,更加助推文化发展。这样就使得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文化发展差距会进一步拉大。

三是精神文化产品供需矛盾突出。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关注点更多转向精神文化生活。虽然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和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但供需矛盾和结构性短缺问题仍比较突出,文化产品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仍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特别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建设资金的短缺,以及能够深刻反映农民生活的精品力作的缺乏,加剧了文化服务、文化产品的供需矛盾,制约着文化消费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增长。

四是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无论与群众的文化需求增长相比,还是与文化竞争的发展趋势相比,存在着“三个明显不足”,即文化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和创新人才明显不足,懂文化懂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明显不足,农村和社区的文化人才、服务力量明显不足。同时,现有文化人才队伍的素质也亟待提升,以适应引领社会风尚、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和多元文化融合竞争的需要。

(二)民生文化存在问题的原因

民生文化发展中出现的上述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社会意识引导不力。在我国经济社会加速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各种文化的交流、碰撞和交锋更加频繁,多元文化带来多种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倘若社会缺乏有力的统一协调,会陷入文化和价值观混乱碰撞的漩涡之中,人们则难以找到可以信赖和依靠的精神家园,社会也将无法实现良性发展。

二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等因素以及客观差异,使得总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各地发展差异也比较大。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撑,当一个地区人们物质生活都难以被满足的时候,精神文化生活可以算做是“奢侈品”,甚至导致面临民间优秀传统文化逐渐消失的窘境。

三是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文化产业除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偏低以外,文化产业内部结构也不够合理。主要是文化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知名文化品牌较少,缺乏市场竞争力;文化产业技术含量偏低,与数字网络技术融合不够,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开发文化资源、改造传统文化产业的能力较弱;文化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不适应,文化企业提供的能得到民众认同的质优价廉的精品较少;民营文化企业发展不够快,“少、小、散、弱”的状况普遍存在,是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四是文化体制机制缺乏活力。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的关注及依赖度逐渐提高,维护和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意识也逐步增强,提升文化消费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市场文化产品的价值和内涵。目前我国的文化体制机制仍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化大众化的趋势,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不够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文化创新体系、文化流通体制、文化管理体制、文化生产经营机制等仍不健全,这些都制约着民生文化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当代民生文化的发展路径

路径关系全局,方向决定成败。选择什么样的文化发展方向与道路,就能培育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4]在当今经济与文化的互动中,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以下方面推进民生文化建设。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生文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建设要有魂,这个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要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研究新时期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特点,发展先进文化,创新传统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导流行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6]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层面阐明了基本价值要求,现实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为民生文化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

中华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结合中形成的当代民生文化,其实质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们在建设目标和文化内涵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文化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是民生文化的精髓、民生文化建设之魂,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才能把握好民生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才能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愿望,才能使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生文化建设,就要认清当前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大环境和社会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的大趋势,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注入到国民教育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以及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与服务之中,做到理论引领到位、凝心聚力到位、典型示范到位,使其成为人民精神生活的主旋律;就要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行之有效的渠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成为社会的高度共识和人们的实际行动,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正能量;就要坚决抵制文化创作、生产和传播中的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坚决批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坚决打击以权谋私、造假欺诈等害民行为,以减少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损人利己现象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就要大力发展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使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成为传播文明的新阵地、提供文化服务的新平台、公民精神生活的新空间,营造全体人民为幸福生活团结奋斗的精神家园。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2]。只有“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7]因此,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对传统文化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认真汲取其优秀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化人育人,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8]

(二)着力发展文化事业,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发展,只有切实了解人民最关心最紧迫最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什么,才能有效地满足其需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既有基本文化需求,又有多样化多层次文化需求。民生文化建设的重心就在于着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让人们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制度设计。要把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统筹城乡和区域文化均等化发展,加快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9]。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扩大丰富民众读书、阅报、听广播、看电视、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范围和内容。切实加大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的力度,加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乡镇(社区)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真正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实行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放在农村、放在基层,特别向老少边贫地区和西部地区倾斜,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有效缩小城乡、地区之间的文化发展差距,努力使所有公民平等地享受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三)加快文化产业升级,提升民众文化消费水平

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目的一样,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不同的是,文化事业主要是为了满足人民的基本文化需求,文化产业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就是要加快现代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提升民众的文化消费水平。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既要发展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又要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以先进技术支撑文化装备、软件、系统研制和自主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努力创新商业模式,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开发特色文化消费,发展休闲文化消费,努力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

(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创造活力

文化体制制约着民生文化的发展模式、速度和质量,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强大动力和根本途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做出全面部署,是民生文化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要把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结合起来,尊重群众的创造精神,面向群众、基层和市场要思路、要办法、要效果。在这样的前提下,深化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加快建立现代文化企业制度,培育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行机制;培育产权、版权、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以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实现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创新投融资体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国有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支持各类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文化企业做大做强。转变政府职能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进一步理顺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改善宏观调控,真正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文化产业振兴、文化市场管理等法律法规,全面实现文化发展和管理有法可依;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

(五)加强文化人才培养,保障民生文化发展

文化人才是民生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文化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围绕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造就一支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专业文化人才队伍是民生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尤其是高层次领军人物、拔尖创新人才、传媒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国际化人才是文化发展的短项,须在实践中善于发现和抓紧培育。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是文化改革发展的基础力量,针对目前小而弱的状况,加快健全机构编制、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特别要设置充足的乡镇、社区文化服务岗位,提高政治与经济待遇,提供文化专项经费,吸引大批优秀文化人才到基层长期工作。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发现和培养社会文化人才、乡土文化人才、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完善人才评价发现、培养开发、选拔任用、评定职称、申报项目、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努力形成专兼结合、乐于奉献、群众喜欢的基层文化服务队伍,变“送文化”为“种文化”,促进基层文化力量快速增长和群众性文化活动活跃开展,为民生文化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新华社.习近平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N].人民日报,2015-03-01(01).

[2]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N]. 人民日报,2014-10-16(01).

[3]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8(03).

[4]凤凰网.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finance.ifeng.com/a/20130821/10485484_0. shtml,2013-08-20.

[5]周咏南,等.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纪实[N].浙江日报,2015-05-30.

[6]人民网.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203/ c1024-26136276.html, 2014-12-03.

[7]新华网.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2/25/ c_119499523. html, 2014-02-25.

[8]人民网.习近平在山东考察[EB/OL].http://politics.people. com.cn/n/2013/1129/c1024-23689516.html,2013-11-28.

[9]新华网.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202/ c70731-26135093.html,2014-12-03.

F126

A

1672-4658(2016)01-0037-05

2015-12-0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发展研究.批准号:12BKS042;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习近平民生思想研究.批准号:HB15MK011

窦建爽(1986-),女,河北邢台人,河北大学图书馆学研究生毕业,图书馆馆员,主要从事民生问题及图书馆与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民生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