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能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

2016-03-02杨婷婷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能量案例思政

杨婷婷

(新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正能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

杨婷婷

(新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830017)

“正能量”一词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社交词语甚至是高等教育课堂教学语言中一个热门的词汇,那么在思政课程话语体系中,什么是正能量?什么能代表正能量?如何发挥正能量在思政课程中的作用?文章正是基于此进行了教学研究的思考。

正能量;教学研究;价值内涵

“正能量”一词在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等主办的“汉语盘点2013”活动中当选为2013年度国内字词,但是作为一个独立的词语,“正能量”一词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社交词语甚至是教育语言中一个热门的词汇;2014年9月10 日教师节,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师范大学的讲话中就曾经提到:“好老师应该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让一代又一代年轻人都成为实现我们民族梦想的正能量。”

那么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语言中,什么是正能量?什么能代表正能量?如何发挥正能量在思政课程中的作用?本文正是基于此进行的教学研究和思考。

一、“正能量”概念的由来及其内涵的界定

1.“正能量”概念的提出。“正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出自英国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者——保罗·狄拉克(Paul Adrien Maurice Dirac)的代表作《量子力学原理》,它原本指代的是伴随着与一个变量有关的、自由度的负能量,总是被伴随着另一个纵向自由度的正能量所补偿,所以负能量在实际上从不表现出来。

比较公认的是“正能量”一词从学术语言流行于通俗语言和大众语言的人是被冠誉为“英国大众传播心理学第一教授”头衔、“心理学家中的怪才”的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Richard Wiseman),在其专著《正能量》(2012年8月,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中,理查德·怀斯曼教授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通过激发内在潜能,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理氏认为通过一系列行为模式的训练,可以影响人的信念、情绪、意志力,从而提升我们内在的信任、豁达、愉悦、进取等正能量;规避焦虑、猜疑、沮丧、消沉等负能量。显然,在理查德·怀斯曼教授看来,正能量表示人正面情绪的集合,它可以使人拥有一个积极心态;负能量表示人负面情绪的集合,代表一种消极心态。正能量与负能量是相对而言的,面对生活的压力与历练,若正能量战胜了负能量即会促进人的进步,激发人性的优点使之为善;若负能量战胜了正能量即会阻碍人的进步,激发人性的缺点使之为恶。由于理氏在流行心理学方面的影响力,“正能量”一词也随之走红起来,变成不同领域、不同学科话语体系中一个颇有影响力的词汇。

2.高校思政理论课程教学中“正能量”的价值指向。通过上述对“正能量”一词的考察,再结合我国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程的功能和特征来看,在思政教育的综合体系中,“正能量”应当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这种动力或者情绪是通过教师在教学中单独或者综合运用教学语言、情绪的表达与传递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力,并且这种影响力显然是正面的、积极的,因此教学活动中,任何案例以及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充满希望的素材或者教学方式都可以贴上“正能量”教学的标签。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4年的教师节,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就曾表达了教师历史责任和使命中“正能量”的重要性,而在2015年2月10日,《中国教育报》这样写道:“大学教师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渊博的知识和昂扬进取的精神,在课堂上传播正能量,才会受到学生敬重,才能感染和教育学生。”由此可见,传播“正能量”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和使命,也会在我国高校思政课堂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当代大学生“负能量”产生的来源及分析

就当前来说,大学生总体的思想、精神状态总体是积极向上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负能量”的表现和表达依然存在,而且从这些表达中可以明显的解读出目前很多不正确的价值观、怀疑情绪,如对国家的前途缺乏自信和信任、反智主义等“负能量”;解决思想上的问题和包袱是思政课程功能中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之一,因此要想在思政课上更好的发挥“正能量”的作用,我们必须了解当前导致大学生产生这些负能量的根源是什么?这样才能在思政课上做到实事求是,有的放矢。

1.社会负面信息的无导向性传播。近年来,随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媒体发布的信息中包含了“负能量”的信息数量巨大,特别是官员阶层的贪污腐败、渎职,富人阶层、明星阶层的超高收入,以及一波又一波的官员、富人和明星阶层的移民潮,某些社会不公的案例,道德水平与社会现实的尖锐矛盾如“彭宇案”,“小悦悦事件”等,一些漠视新闻伦理和社会责任的媒体仅仅只是为了博取眼球,就编纂和传播一些标题耸人耳目、骇人听闻的新闻不断的出现在我们的社会信息系统,对于一些缺乏辨识能力、理性和社会经验不足的学生来讲,很容易受之影响,并且将其作为真相加以二次、三次、数次传播,这种过程非常容易导致社会舆论的混乱和消极情绪的集中爆发。

2.国内外敌对势力别有用心制造混乱。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关于“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的声音就不绝于耳。首先从“中国威胁论”来说,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扰是主要的来源,排除不了解中国国情和实际情况的媒体以及中外客观存在的文化差异之外,一些媒体沦为外国某些政治势力的发声筒,特意、故意大量报道一些不实的、篡改的、错误的新闻,这些新闻一方面描黑、贬低了中国在外国民众和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另一方面通过信息高速网络直接影响到了中国的媒体和受众,其中不乏高校学生。其次“中国崩溃论”具体表现为两个亚形态,一个是外国媒体以先进者的姿态高高在上的无端指责,他们指责的内容向上覆盖了中国政府的各项政策、方针乃至执政党、社会制度本体,下至普通中国民众的生活、文化,如“中国式XX”。另一个亚形态是外国势力在中国培育的干扰势力,他们或以人生导师的姿态娓娓而谈,或以网络名人以及水军的姿态咄咄逼人,但是仔细分析这些人的言论,不难发现在他们的表述中中国处处“不如”外国,而他们舆论的导向往往将这些不如之处的原因归结于中国的政府、执政党或者是社会制度的问题,要改变这些不如意的“错误”,只有推翻政府、执政党或者是社会制度。这种表述充满了强烈的暗示和明确的引导,又往往挟裹着民族主义的态度和爱国主义的情感,不明就里的大学生会轻易地相信他们打造的空中阁楼,进而产生对自己国家种种不满的负面情绪,一门心思地把国外当成了天堂净土,导致青年一代对国家、社会制度、道路和理论的质疑、反对甚至颠覆。

3.网络环境中非理性的文化助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设备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当代大学生获得信息、表达意见等活动的渠道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人——电脑/手机——互联网——人群”这样双向互动的模式表现的;由于互联网的监管、治理,现代化多元性,流行文化跨国等众多原因,中国互联网的理性、通俗、恰当表达的思维模式及整体环境还没有普遍形成,这与政府的监管、社会大环境以及网民的素质和文化涵养等因素是分不开的;因而每当一些重大问题、热点问题的相关信息出现在互联网之后,很多来自普通网友的评论充满了非理性、暴力、粗俗、恶俗的要素。究其原因,一方面“山寨文化”“反智主义”“杀马特”等思潮是造就这些网络评论的推动力和文化根源,另一方面也凸显了中国互联网监管和网络文化高速发展中管理、监管模式的软肋。

高校大学生在此舆情中,很难做到与这类现象彻底绝缘,如果在其思维模式中将这些现象当作“正常的”情况,那么思政课中相关理论的诠释、知识的传达就很难和学生建立一种彼此信任的、“尊其师,奉其道”的联系,在此情况下,学生对教学的内容乃至教师本人都可能充满了深深的质疑,那又如何发挥“正能量”的积极作用呢?

三、思政理论课程中“正能量”如何运用的教学研究

我国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着培育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和人生价值的作用,虽然这并不是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中的唯一路径,但不可否认的是,思想政治公共课程确实是大学校园中一个思想交锋、明确是非、树立导向的主阵地、主渠道,而且没有一门课程能够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样,在这些方面对大学生起到如此重要的影响,正因为此,如何在思政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发挥和运用好“正能量”的同时激发起广大大学生的“正能量”是每位思政理论课教师都不可忽视的问题。

1.谁来讲——教师“正能量”的根源和补充。

俗语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得有一桶水”,这虽然是从知识储备的角度出发,对教师提出的职业要求;但是从传递“正能量”来看,教师应首先具备“正能量”,这是教师在课堂上激发学生产生“正能量”的源泉,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求广大思政理论课教师正本清源,立场坚定,态度明确,另一方面也对教师的情绪掌控和素质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思政理论课教师,应不断加强理论的学习,同时注意对自己的修养进行不断的提升,实现“善其身,济学生”。

2.讲什么——“正能量”的激发。(1)中国梦的好故事。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为例, 自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国梦”以来,“中国梦”成为了一个热议的话题,更是《概论》课程中一个重要的、核心的内容,“中国梦”这一概念,更需要当代大学生的理解和认同;而这些理解、认同乃至奋斗都取决于广大大学生是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道路、理论,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对未来中国的发展充满乐观和信任;无论是自信、信任还是乐观,都离不开“正能量”情绪、情感的影响,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选择案例,特别是能够凸显这类正能量的社会事例,相得益彰的激发学生的信任,促进学生产生自觉和自信,从而达到对理论和制度的理解和支持。

(2)正面案例和反面案例的交替使用。一般认为,正面案例往往带给聆听者的是积极的影响,思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并不只是简简单单地讲述,还需要通过教学实践产生对学生的引导;因此,教学的内容是一个部分,教师的情感导向、情绪表达则是另一个重要的部分,因为成熟的情感导向和情绪表达会对学生自身情绪、情感产生的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重要的并不是教学内容中教师选择的是正面案例还是反面案例,而是任课教师在备课环节时有没有对案例的情感导向做出预先的规划和判断,如果教师在授课中预先已经对案例进行合理的设计和论证,同时在授课中对学生心理情绪层面的效果进行实时的监测,及时调整,那么充满正能量的引导往往会带来1+1大于2的效果,甚至可以由负面案例激发正面效果。

另外,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自身从负面案例和负面情绪中催生正能量的能力和技巧,例如在《概论》课程中“党的建设”部分内容,不能回避的问题是腐败和反腐的社会现实,特别是十八大之后,反腐力度前所未有,很多“大老虎”纷纷落马,如果教师不能有效正确引导,不能催生正能量,大学生很容易会理解为这是执政党的清廉出了严重问题,继而对执政党失去信心;相反,教师完全可以从执政党自我批评和自我完善的角度来说明上述内容,从党自身的建设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来看,腐败是一个世界性问题,绝不是中国特色;反腐也不是腐朽的证明,恰恰是割股疗伤的表现。这样丝丝入扣的论述,学生是能够体会并且接受教师在负面案例中表达的正面能量,再遇到相似问题和矛盾时能够明确大是大非,从而起到思政教育入耳入心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语言是人类表达、交流的工具,而在教育体系中,讲课最直接的工具就是语言。应该来说,语言表达中词汇的选择、句子的逻辑、语气、语调等等都是直接影响沟通双方的理解和接受的重要因素。思政课程的理论性较强,特别是《概论》课程,例如从逻辑结构上来说,《概论》课程大致分成两个理论架构,第一个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第二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授课的重点之一就在于让学生理解并且接纳、认同课本的理论,进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道路、理论产生自觉、自信,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国家的发展和建设中来。这就要求课程的语言必须具备理论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但是针对当前90后乃至00后的大学生来说,生活化、网络化、潮流化的语言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学习、交往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在其沟通模式中,如果老师依然使用课本语句或者与之相似的教学语言授课,效果可想而知。但是如果在授课的过程中,老师能够转变语言模式,使用一些让大学生感到熟悉、亲切的词汇、句子授课,更有利于和大学生的沟通,同时将生活化的语言中一些富有正能量的词汇多多运用,再能够和一些发人深思的案例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情绪渲染和感化,引发学生的共鸣。

虽然思政理论课程的目的是塑造人、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但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 “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思政理论课程从本质上来说也不能脱离教育的人文关怀,即对人文精神的关照和培育,这一点具体说来,是在教学实践层面上体现为对人的尊重、理解和关爱,最后把人作为理论与实践的主体,从而促进人主动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正能量”作为充满了积极、健康、奋进、希望等情感表现的词汇,它的出现恰好为思政教育的人文关怀提供了一种表达的渠道,而且能够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多元文化价值的背景下,给学生以奋发向上的动力,体现教师的历史责任,因此,在思政理论课程体系中学会思考、运用“正能量”的相关概念、素材和方法,这是每一个思政教师在教学实践和教学准备中都不应该忽略的问题。

[1]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 贾高建.马克思主义与人文关怀[J].理论前沿,2000,(4).

[3] 王建,周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2).

Using the Positive Energy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YANG Ting-ting
(Marxism College,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17)

“Positive energy” has become a popular word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even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language. What is the positive energy? What could represent positive energy? How to use the positive energy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ose topics were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positive energy; teaching research; value and connotation

G641

A

1009-9545(2016)03-0097-04

2016-08-10

新疆师范大学教学改革项目(SDJGY2013-01);新疆师范大学教学改革项目(SDJG2015-01)

杨婷婷(1982-),女,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能量案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能量之源
思政课“需求侧”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诗无邪传递正能量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