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月令”变成农谚和诗歌
——《葡萄月令》“一文两变”教学案例

2016-03-02吴长青

学语文 2016年3期
关键词:月令农谚农事

□吴长青



当“月令”变成农谚和诗歌
——《葡萄月令》“一文两变”教学案例

□吴长青

[教学设想]

《葡萄月令》是汪曾祺先生的长篇散文,其内容鲜活接地气,形式别致,语言优美。怎样在抓住本文特色的同时,又围绕单元教学重点“散文的疏密”,实现长文短教呢?我设计了“一文两变”的教学方案,把梳理文意、品味语言和文本改写巧妙结合,简化了教学头绪,突出了教学重点,扩大了课堂容量,创造性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勾画关键词,变为谚语版《月令》

师:月令,是记述每年夏历十二个月的时令及其相关事物。由此可以看出《葡萄月令》写的是有关葡萄的农事,请大家通读全文,从每个部分即每个月中勾画出有关葡萄农事的关键词。

1.勾画葡萄农事关键词

生:一月:无农事,从“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可以看出;二月:“葡萄出窖”“挖开”“拉出来”;三月:“上菜”“备料”“施肥”;四月:“浇水”;五月:“浇水,喷药,打梢,掐须”,主要是“打梢”和“掐须”;六月:“浇水,喷药,打条,掐须”;七月:“浇一次水”“追一次肥”;八月:“下葡萄”“装上车”;九月:“喷液”;十月:无事;十一月:“下架”;十二月:“入窖”。

师:把这十二个月连起来看,文章围绕葡萄一共写了出窖、上架、浇水、喷药、打梢、掐须、打条、追肥、结果、下架、入窖。在这十二月令里,文章重点写了哪几个月份?为什么重点写着几个月呢?

生:三、四、五、八这四个月。这是葡萄生长过程中最有情味的内容,是整个葡萄园生命涌动的时刻,是充满活力、蓬勃生长的季节,也是最能让人为所见到的自然生命而感动的时刻。

(设计说明:这是对文意的整体梳理。通过勾画关键词语,抓住每月葡萄农事,快速理清每个部分内容,了解葡萄的生长过程,掌握了葡萄的种植、栽培知识;理清文章的思路;同时感知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艺术特色。这是把文章变换为农谚版的 《葡萄月令》的基础,一笔两用,一举两得。)

2.编撰农谚版《葡萄月令》

师:说到农事啊,必须要给大家说说农谚了,它是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农事经验。它言简意赅,多是口语,通俗易懂,大是短句或韵语。如:“枣芽发,种棉花”“立冬种豌豆,一斗还一斗”等。大家能不能根据葡萄的每月农事,根据勾画出来的关键词,编一个农谚版的《葡萄月令》啊?

生:一月葡萄睡大觉,二月葡萄要出窖。三月上架和施肥,四月葡萄浇足水。五月打梢和掐须,六月葡萄形成粒。七月膨大要追肥,八月着色果实熟。九月果园静悄悄,十月葡萄无人管。十一月葡萄要下架,十二月葡萄入窖来。

生:一月睡窖里,二月挖开来。三月上架忙,备料上大粪。四月喝足水,抽条长叶子。五月要漫灌,喷液叶变蓝,抽条要打梢,卷须给掐掉。六月见成效,长粒再喷液。七月里疯长,追肥要跟上。八月颜色艳,成熟忙收获。九月再喷液,十月不用管。十一月拆架,十二月装窖。

(设计说明:这是文本的第一次变换,根据月令的独特形式,要求把文章内容压缩成农谚版的《葡萄月令》,既是对文本内容的浓缩,又能将“月令”形式与农谚结合。引进新内容非常自然,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3.区分“疏”“密”,比较异同

师:不错!一个是七言,一个是五言,如果能注意到押韵就更好了。现在我们把大家改写的农谚版的《葡萄月令》跟汪曾祺先生散文版的《葡萄月令》比较一下,看看有何异同。

生:都是以月份的顺序行文,都介绍了有关葡萄的农事。口诀版的只是介绍相关农事,散文版更多描绘葡萄的生长状态和情态。

师:是的。读口诀版的可以对种葡萄之事一目了然,而读散文版的则可领悟汪曾祺对生活的热爱,他把葡萄当做一种灵性的生命来描绘,让人仿佛触摸到葡萄灵动的生命。

生:散文版不仅写了劳动者农事的劳作,还写了葡萄每个月生长的状况,还按照月份逐月地写到天气,这大概是“月令”特殊体裁决定的吧?

师:对呀!汪曾祺先生特别喜欢《礼记》里的“月令”,觉得在这种特别时空框架里,特别能反映中国人在大自然里生命的过程和角色,写作本文,特地采用了这种别致的形式。但本文的内容,远远超出了农谚中的知识,作家更多的是在写人的劳动,人对葡萄的感情,也抒发了作者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由此可见,散文要繁简结合,疏密有致。那些描绘葡萄生命状态让人玩味十足的文字,那些闲淡中的滋味,闲适中的意味,就是散文的“疏”中之“密”,“简”中之“繁”。

(设计说明:文本变换不是目的,变换之后的比较才是重点。《葡萄月令》本身疏淡有致,这里巧妙结合两种版本,让学生形象感知了散文的“疏”中之“密”,“简”中之“繁”。)

二、勾画描写句,组合诗歌版《月令》

师:有人这样赞叹《葡萄月令》:“将葡萄这颗小小生命一月一月写来,竟然写出了一个生命的宁馨儿!”诚哉斯言!现在让我们把欣赏的目光投向作家那些对葡萄根、藤、蔓须、叶、果实在不同时节的状态的描写文字,从每部分勾画出对葡萄描写最为精彩的句子,并选出两处进行赏析。

1.勾画并欣赏描写葡萄的精彩句

生:我说说一、二、四、五部分吧。第一部分精彩描写句:“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这里的“睡”字显可爱情态,“白雪”的背景,静谧,沉静。第二部分精彩描写句 “黑色的土地里,长出了茵陈蒿。碧绿。”其中“黑色”与“碧绿”,多么鲜明的色彩搭配啊!第四部分精彩描写句:“它就从根直吸到梢,简直是小孩嘬奶似的拼命往上嘬。”“小孩嘬奶”,亏作者能够想到!极富形象感。第五部分:“葡萄抽条,丝毫不知节制,它简直是瞎长!”“葡萄的卷须有一点淡淡的甜味。”“丝毫不知节制”“瞎长”,用责怪的语气,形象描绘出葡萄条肆意疯长的生命状态。

生:我说说六、九、十一、十二部分吧。第六部分:“葡萄粒长了一点了,一颗一颗,像绿玻璃料做的纽子。硬的。”这里“纽子”的比喻,“一点”“一颗一颗”的数量表述,“硬的”独立成句,表达都很别致,表现了葡萄粒的质感。第九部分:“九月的果园像一个生过孩子的少妇,宁静、幸福,而慵懒。”“生过孩子的少妇”,用来表述刚刚被下了果子的果园,多么机智的比喻!第十一部分:“葡萄又成了一个秃子。”“秃子”比喻葡萄下架剪条后只剩下老条的状态,形象生动。第十二部分:“葡萄窖,一个一个长方形的土墩墩。”完全是平实的语言,亲切随意。

生:我说说三、七、八、十部分吧。第三部分:“葡萄藤舒舒展展,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呆着。”这里“舒舒展展”“凉凉快快”两个叠词修饰动词“呆”,可见葡萄生命状态之自由畅快。第七部分:“葡萄 ‘膨大’了。”这样的语言干净利索,表述自然,如话家常。第八部分:“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这里“饱满”形容外在状态,“磁棒”形容内在结实,“挺括”形容整体情态。第十部部分:“葡萄,你愿意怎么长,就怎么长着吧。”作者用对话的亲切口气,写出了对葡萄的自由放任。

(设计说明:散文鉴赏应抓住其语言品读,来细细体会作者的情感。这里不是笼统的赏析,而是抓住了描写句,引导学生把鉴赏的目光投向作者对葡萄所作的看似平常实则富有诗意的描写。在语言品味中充分感受作者的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的人生境界。另外,这是下面第二次文本变换的基础,下面的诗歌改写都是以这些描写句中的形象为意象。)

2.组合现代诗歌版的《葡萄月令》

师:这里,我把大家找出的每个部分的精彩描写句独立出来,分行排列在一起,真是神奇啊!这就是一首优美的诗歌啊!请看——

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黑色的土地里,长出了茵陈蒿。碧绿。/葡萄藤舒舒展展,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呆着。/它就从根直吸到梢,简直是小孩嘬奶似的拼命往上嘬。/葡萄抽条,丝毫不知节制,它简直是瞎长!/葡萄的卷须有一点淡淡的甜味。/葡萄粒长了一点了,一颗一颗,像绿玻璃料做的纽子。硬的。/葡萄“膨大”了。/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九月的果园像一个生过孩子的少妇,宁静、幸福,而慵懒。/葡萄,你愿意怎么长,就怎么长着吧。/葡萄又成了一个秃子。/葡萄窖,一个一个长方形的土墩墩。

当然,这还是粗线条的,请大家将每段中精彩描写句加以增删,巧妙组合成一首现代诗歌版的《葡萄月令》。

生:

葡萄月令

朱海明

一个一个长方形的墩墩/葡萄的小窝啊/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

雪化了,土地是黑的/黑色的土地里/长出了碧绿的茵陈蒿

葡萄怕上架/藤子舒舒展展/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呆着

口中渴了/从根直吸到梢/简直是小孩嘬奶似

看啦!/抽条了/成粒了/长成玻璃料的纽子了

再长,他就膨大了/饱满的,让果园/都成为一个生过孩子的少妇

果园高兴了/于是啊/葡萄,你/自由了

长着长着,竟成了秃子/伤心着/又回到了窝中,睡着了

师:基本上用文中原句,用简短的句式和明快的节奏,一气而下,巧妙组合一曲葡萄一年十二月生命的咏叹调。

生:

葡萄月令

许鹤林

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窖了/白雪的窖里静静的/黑色的土地里长出了茵陈蒿/碧绿的茵陈蒿,嫩嫩的/葡萄藤舒舒展展/投下斑驳的影子,凉凉快快的

水来了!它从根直吸到梢/像小孩嘬奶,毫不节制/渐渐的,葡萄的卷须酝酿出淡淡的甜味/一颗一颗,又装成了玻璃料做的纽子/缓缓地,缓缓地膨大

看,那璀璨琳琅的/不是一串又一串晶莹的玉吗/宁静、幸福、慵懒的少妇/自由、悠然地生活

下架了,葡萄又成了一个秃子/于是他害羞了/躲进了一个个长方形的土墩墩/等来年春风起/再次相逢流年里

师:基本上用摘出来的精彩描写句,突出葡萄在不同生长阶段的不同情态,节奏舒缓。

生:

葡萄月令

张海民

黑土地中藏着一个沉睡的精灵/大地怜惜她/给她盖上白色的绒被/有一天,她醒了/伸出了碧绿的茵陈蒿/在春风中摇摆,她爬上了架子/她舒适悠闲地呆着/渴了,就去嘬取大地母亲的奶水/倦了,就伸个懒腰,抽出卷须/点缀着些许甜味

很快,她长大了/结出了绿玻璃纽扣似的果子/似翡翠,似玛瑙/似晶莹剔透的露珠//懂事了,她知道自己的宿命/为了在岁月上留下/最后一点痕迹/她努力地生长着/结出了紫水晶黑宝石似的果实

下果了,她变得宁静而慵懒/好似刚生过孩子的少妇/带着一点任性/随意长着,长着/却成了秃子/而最终仍归于自然/重新回到大地的怀抱/在凛冽的寒风中/又成为沉睡的精灵

师:以摘录出来的精彩描写句中的葡萄为主要意象,葡萄作为一个“精灵”,从睡到醒,从上架到吸水,从结籽到成熟,复又归于空荡沉睡,其生命的状态与痕迹得到了诗意的展示。

生:

葡萄月令

朱雨欣

在白雪窖中甜甜地做梦/在黑土地上长出茵陈蒿/在葡萄藤上舒展凉快/在根梢之间拼命嘬奶/于是它有了淡淡的甜味/长出了一颗颗玻璃纽子/它慢慢变成了胖娃子/再后来,晶莹剔透,璀璨琳琅

于是被人下果,扫荡一空/果园一瞬间变成了/一个生过孩子的少妇/宁静、幸福、慵懒/它自由了/爱怎么长就怎么长/可是下架过后/它竟然变成了秃子/只是在那葡萄窖里/它的孩子/在暖暖中/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师:将摘录出来的精彩描写句,用整齐句式组合,主要用“在……在……在……在……于是……再后来……可是……只是……”,浓缩了描写句中精华,重新创造出新的意境,节奏明快,诗意浓郁。

(设计说明:这是文本的第二次变换。寻找到精彩的葡萄描写句,已经捕捉到最微妙最关键的那几笔神韵,可以用很少的笔划很简洁的线条,进行素描。在这基础上组合意象,不仅降低了难度,而且让学生感受到汪曾祺散文语言艺术中不知不觉洋溢出来的诗意,在别开生面的改写中体验散文艺术的神奇,充分感知散文语言与诗歌语言的相通之处。)

3.区分“诗”“文”,比较异同

师:现在让我们来把大家创作的诗歌跟汪曾祺先生的《葡萄月令》比较一下,看有何异同。

生:都以葡萄的鲜活生命状态为着力点,都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都表达了对葡萄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生:诗歌语言凝练,呈跳跃性进展,撷取的是最为精彩最富有代表性的镜头;散文则对每月葡萄农事娓娓而谈,呈现出来的更多的场景。

师:是的。如果说诗歌侧重于“点”的话,那么散文则侧重于“面”。诗歌有点像五线谱了,点或线状的跳跃节奏,寥寥几行里竭力寻求着想像的突破;是为了在简练文字背后,能拓展出更无限的思想、更丰沛的情感。而散文则如同一部完整的电影,使用大量的对白和语言文字来铺展情节内容,是为了围绕主题,叙述出内里的核心思想。

(设计说明:文本变换后,设计出比较诗歌版《葡萄月令》与散文版的异同,在比较中更加深入地理解汪曾祺《葡萄月令》有趣优美的风格,同时领略了诗歌与散文在内容和形式的醒目的区别。)

[教学反思]

这个“一文两变”的教学设计,特点有以下几点:

一是从文本的个性出发。《葡萄月令》的教学内容,取决于其独特的个性。其个性在于汪曾祺突破了一般的“起承转合”的结构,巧妙运用了月令这种富有特殊内涵的文体。看似像记流水账,看似以时间为序,实则形成了一个回环往复的结构。无论是改为农谚,还是组合成诗歌,都还是“月令”形式,都以时间为顺序,也具有“苦心经营的随便”的结构技巧。从作者的创作源头出发,尊重作品个性,在文本变换中体验语言的魅力。

二是形式别致,为学生所喜闻乐见。长期以来,语文课堂上的活动,只是限于常规的读写。诗歌写作能不能进入课堂?直到现在还有争论。但日常生活中,学生对诗歌的喜爱是发自内心的。他们的诗歌创作经常是处于自发自为状态。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巧妙结合课本内容,设计出诗歌写作的教学活动,就一定能在兴味盎然中激发他们诗歌创作激情。从此节课学生的诗歌作品看,蕴藏在中学生中的诗歌创作力是惊人的。

三是富有创意,体现了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看过诸多名师的《葡萄月令》教学实录,巧妙各有不同。相同之处则是讲究巧妙的切入,力争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最优化。这个“一文两变”的教学设计,在“两变”之前,还有“两勾”,即“勾画关键词”和“勾画描写句”,其实是把多个教学流程按照教学目的聚合在一起。第一次文本变换,是将梳理文意和压缩文本巧妙结合;第二次文本变换,则将品味语言和运用语言巧妙结合。这样的“一文两变”设计,收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责编潘务正]

作者单位:(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枞阳中学)

猜你喜欢

月令农谚农事
农事 处暑
农事 大寒
农事 惊蛰
蝗虫农谚试析
月令体农书中兽医知识书写特点探析
月令禁忌视域下战国秦汉时期的政治运行机理管窥
徽宗朝丰亨豫大的政治理想与月令的文体新变
清宫月令承应戏改编略论
秋日,跑在农谚里的父亲
农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