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新闻从业者的成名景象变迁探究

2016-03-02翟明杰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7期

翟明杰

(云南大学 新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中国新闻从业者的成名景象变迁探究

翟明杰

(云南大学 新闻学院,云南 昆明650500)

中国新闻业产生至今,历经种种波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触角伸向不同的场域,肩负着不同的历史使命,从而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成名途径和景象。文章谨将中国新闻业划分为早期新闻事业、宣传体制下的新闻业和市场体制下的新闻业,并追溯这三个并非彼此截然分开的时期的新闻从业者的成名途径和景象,展现其在不同时期之异同,以期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探寻我国新闻从业者成名景象之历史嬗变轨迹。

新闻从业者;成名景象;历史嬗变

所谓的“成名”,并非要探讨“什么是名记者”或“如何成为名记者”,而是新闻从业者怎样以及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实现、建构和表达自己的专业名望,怎样定位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和作用,以及公众对新闻从业者的期待和认可。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新闻从业者通过他们独特的话语实践,构建了不同的成名景象。

一、中国早期新闻事业从业者的成名景象——主持公理、指斥时弊

这个时期的报人正处于政治变革如戊戌维新、辛亥革命等时代动荡的潮头,因而怀有“主持公理、指斥时弊”的远大抱负与志向。

(一)王韬与《循环日报》

作为我国新闻史上近代报刊思想奠基人的王韬,同时也是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其开启了我国报刊史上文人论政的先河。1874年,王韬在香港集资创办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传播资产阶级政治改良思想、以政论为灵魂的《循环日报》。该报从创办起便由王韬任主笔,秉持“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的宗旨,呼吁国人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以抵御外敌、振兴中华。在此办报宗旨的指引下,王韬纵论当下的重大时事政治,横议动乱时期的治国方略,鼓吹并提倡变法维新,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梁启超与《时务报》等维新派报刊

1.《时务报》。该报创刊号刊载梁启超著名的创刊词《论报馆有益于国事》,较为系统地论述了报刊的功能,认为报刊有益于治理国家事务。他在戊戌时期的重要文章《变法通议》在该报上连载。梁启超以其新颖的言论在该报上日夜不停息地为变法维新呐喊,撰写痛陈爱国救亡、呼吁变法维新的政论,激起了爱国知识分子和部分开明官僚的强烈反响。其他维新人士也云集响应纷纷撰稿,竭力揭露民族危机的日益深重,并在对顽固守旧势力进行无情抨击的同时倡言变法维新。

2.《新民丛报》。梁启超在该报创刊号上发表《本报告白》宣言,提出了三条办报宗旨,即“要想革新中国,就要先革新人民,中国现在之所以不发达,是因为人们缺乏爱国的品德,没有足够的觉悟,所以本报针对这个对症下药……以教育为主……逐渐引导中国进步……”该报以生动的语言和犀利的文笔对变法维新进行极力的宣扬,极力倡导民族主义,并对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屈辱卖国和腐败无能进行猛烈抨击,受到了许多进步人士的拥护与欢迎。

(三)黄远生与“远生通讯”

民初三大名记者之一的黄远生,撰写过大量揭露军阀政府黑暗统治的通讯,很受读者欢迎。

1.“远生通讯”。黄远生总能抓住各阶层读者的心,他的通讯及时而深入地报道了当时民众关注的事关重大的问题,并对官僚的丑恶进行了辛辣的嘲笑和讽刺,对当时黑暗的政局进行了忠实而客观的记录和揭露性的报道,并将真相告白于天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文化活动。黄远生还是一位新文化先驱者。辛亥革命前后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前最黑暗的时刻,19世纪末活跃在时代潮头的维新派知识分子作为思想先驱,此时他们的目光几乎都转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变为文化保守主义者;“五四”一代还未找到中国文化觉醒的突破口,大都处于迷茫、困惑、探索或沉寂之中,新文化运动的庞大阵势也尚未形成。此时的中国,落后的事物即将逝去但还未开始,新生事物即将产生但还未到来。黄远生在这样的历史转折性的关键时刻,喊出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的先声,“今日无论何等方面,自以改革为第一要义”,他首此倡导的文艺启蒙运动具有现代意义。他在《忏悔录》中说道,要改革国家,就必须先改造社会,而要想改造社会,就必须先“改造个人”。

(四)邵飘萍与“铁肩辣手”

邵飘萍从事新闻工作15年,在每个岗位上都成就突出。他的“铁肩辣手”更是成为许多新闻从业者的座右铭和信奉的信条。

1.《汉民日报》。1912年邵飘萍刚到《汉民日报》不久,便开始大力宣传孙中山的主张,同时对贪官污吏的丑恶行为和非法勾当进行无情的揭露,还对封建军阀残暴的政治统治进行猛烈的抨击,因此与杭州的权贵结下了深仇大恨。权贵们为了扼杀舆论,多次企图加害邵飘萍,但他却以“报馆可封,记者之笔不可封也。主笔可杀,舆论之力不可杀”的大无畏精神,依然仗义执言,并写下了“呜呼!内务部。呜呼!内腐部!”以及大量揭露、抨击贪官污吏和封建军阀的新闻和评论。

2.《申报》驻北京特派记者。在报馆被封流亡日本后,在日益高涨的反抗袁世凯的局势下,邵飘萍1915年返回上海,同时担任《申报》等三家报纸的主编。当时许多新闻记者因黄远生遭到暗杀而不敢谈论时政,然而邵飘萍却锋芒不减,他用“阿平”这个带着怒气质问的词作笔名,不露痕迹地讥讽和揭露袁世凯的罪行。邵飘萍被聘为《申报》驻京特派记者后所写的报道也大多数都是对北洋政府的丑恶勾当与黑暗统治的揭发和披露。

3.《京报》。邵飘萍发现当时北京的报纸几乎都被各种政治团体操纵和控制,没有政治背景的很少。这些被操控的报纸常常是以自己所在党派私人利益和拿到政府与党派的津贴为向背,他们捕风捉影,不尊重事实。这些现象让邵飘萍决定出资自己办报纸。因为他深刻地感受到,要有自己独立的报纸,不依附于任何党派与势力集团,不仅要能独立地报道新闻、传播事实,为人民的利益而发出自己的声音,更要把各种事实的真相告诉民众。

邵飘萍编辑室正面墙上的“铁肩辣手”是他在1918年10月5日《京报》创刊时特意写的,想借此以自勉和激励同事。这不仅是他的办报宗旨,同时也是他胸怀真理、不畏强暴的高尚品格的生动反映。《京报》因邵飘萍于1919年发动和宣传五四运动而被查封,邵飘萍也因此而再次流亡日本。然而时隔一年后他返回北京继续出版《京报》,仍不遗余力地揭露丧权辱国的北洋政府和贪横残暴的大小官员。

这一时期的报人通过报刊宣传新文化、新思想,以期以此来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无论是著名的报人还是报刊,他们最重要的社会影响和贡献都主要在于争取媒体在舆论上的监督权、自由参与议论政治以及揭露和抨击各种腐败与弊端,同时进行思想启蒙,传播新文化和新思想。可见,早期以报刊为思想启蒙阵地的文人及报人,都普遍体现出“忧国忧民”“人文”“博爱”等特征。

二、宣传体制下新闻从业者的成名景象——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早期“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在宣传体制下,成为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成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以邓拓为代表的一批“著名新闻工作者”正是在这样的体制中被培养和成长起来的。

(一)邓拓与《人 民日报》及其新闻思想

1.主持《人民日报》工作。新中国成立之际,邓拓在主持《人民日报》工作期间撰写了《在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伟大斗争中,发动群众的关键何在?》等许多篇重要的社论,不仅及时地评论了发生于国内外的大众高度关注的重大新闻事件,而且还准确地阐述和表明了党和政府的根本立场,且有力地解释和宣传了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当时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推动我国的社会改革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新闻思想。邓拓认为,我们不能依靠浮光掠影和道听途说,而要亲自动手,老老实实地去收集资料,发掘问题;只有深入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去,进行系统而深刻的调查和研究,才能做好新闻工作。邓拓始终秉持理论联系实践、密切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和理念,形成了他独特的新闻思想:深入实际生活,深入人民群众,坚持真 理,对 党负责,对人民负责。

(二)穆青 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及其新闻思想

1.《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篇通讯使焦裕禄成为全国人民熟悉的名字,“焦裕禄精神”成为鼓励一代又一代人的宝贵精神财富。通过这篇通讯,焦裕禄的光辉形象影响了几代人的精神世界,历久弥新、生生不息。他求真务实和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始终为群众利益无私奉献,与人民群众心连心;他把人民的利益始终放在自己心上且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这些也正是该通讯所弘扬和歌颂的。

2.新闻思想。穆青新闻思想的精髓是“勿忘人民”。他在《穆青散文选》后记中提到,要成为一名称职的好记者,目光和笔触时刻都不能离开生活,特别是战斗在第一线的人们。穆青曾经说过,我们要熟悉我们的历史,了解人民的需求,以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并熟知我们的民情和国情,懂得并自觉同民众建立水乳交融的思想感情,懂得基层社会及其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有成就的、称职的、受人民群众欢迎的好记者。穆青认为,民众的生产实践和活动是我们记者新闻报道的最佳来源和赖以成长的沃土,所以我们要把民众当做我们新闻报道的主题和主体。“我们做新闻工作的要有蜘蛛结网、春蚕吐丝的精神,要呕心沥血地为人民吐丝、吐好丝。”要为人民办实事。

这个时期的新闻从业者将早期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转换为“党的宣传工作者”,忠诚地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即使是处在转型过程中以革新和建设为重点的时期,他们也依然在这样的框架下审视和定位自己的角色,践行自己心目中的“著名新闻工作者”的职责。

三、市场体制下新闻从业者的成名景象——转型与诱惑并存,在夹缝中求生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各种新事物、新观念汹涌而入。面对这种新形势,是坚守故地,还是跳出城墙看看外面的新世界进行新的尝试,是摆在许多媒体人面前的难题。因此在这个时期,媒体人经历着“转变与诱惑并存,在夹缝中求生”的困境。

(一)改革开放初期:通过自己的专业实践阐述党的政策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光明日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范敬宜的“莫把开头当过头”;《人民日报》的综合报道“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报道邓小平南巡的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等等。这些事例不仅突出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启蒙使命和宣传效果的高度结合,还凸显了中国新闻从业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前途、命运和未来的深切关注,同时也反映了他们通过自己的专业实践阐述和宣传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这一取向。

(二)改革开放中期: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实践

一批新闻专业学生在80年代初中期进入大学校门,他们通过自己独特的话语表达和对社会革新的实践,建构着成名。他们是第一批也是最直接受到西方新闻职业理念影响的人。

时间作为当时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总制片人,他认为自己是“最早受到国际传媒影响的老师培育的学生”。甚至有一些新闻实践活动被业界视为最接近西方专业主义理念,也都深受西方影响。例如,开播前的上海电视台《新闻观察》,其制片人和栏目主要编导也大量研究了国外的特别是《60分钟》等同类节目,发现西方的新闻理念中许多规律性的东西对中国媒体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这些都可视作中国新闻从业者对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实践。

(三)改革开放深入期:业内跳槽、转行或创业

随着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入,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及客观性法则等也随着媒介环境的逐步开放而以新的力量进入中国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视野。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行业内显现出更多不同的成名机会;而行业外则有更多的商海诱惑,尤其当在业内已有一定名气后跳槽商海,则可期望名利双收。

1.业内跳槽。这一时期新闻从业者对自己职业期待的变化更多体现在业内跳槽,而由于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出现,由纸媒跳到网媒更是不可胜数。有着各种各样的媒体从业经历的人在网易、腾讯等门户随处可见。

《钱江晚报》的潘越飞,因在虎嗅网先后发了两篇个人随笔性质的文章而声名大噪,被搜狐看中挖去任IT频道主编。夏骏被同行业的人看做是“最具有使命感”的电视编导,他为下海出任民营的北京银汉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于2000年不再担任央视《新闻调查》的制片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将自己称作是“早起赶路的人”。从他说的话中可以解读出他强烈期待市场经济给人们带来更广阔的媒体发展空间的可能性。担任央视主持人时的陈鲁豫看似顺风顺水,但却在1996年离开了央视。何炅离开央视后加盟湖南卫视,发展得大红大紫。

2.转行。近年,资深媒体人离开就职多年的媒体的事屡见不鲜。“收入”是媒体人离开媒体最直接的动因。郎朗以报道国美事件而著名,他离开21世纪经济报道时在一条长微博中提到,媒体行业以前的工资还算让人满意,但现在物价上涨了工资却不涨,媒体人早已不属于中等收入群3.创业。媒体人创业近年来尤其值得关注。互联网的兴起和快速发展带动了创业的兴起。以前想要自己开公司,不仅缺乏资金,更缺乏政策和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尤其是国家领导人在多种场合下多次提倡和鼓励产业“互联网+”,更是掀起了创业潮。媒体人很容易萌生自己也创业致富的念头,尤其是财经类媒体人,因为他们经常接触一些创业致富的故事,因而成为媒体人创业的主体。

体。不高且不稳定的收入,为新闻而每天东奔西跑,上刀山下火海,身心俱疲;工作时间相当不固定,导致生活作息不规律,由此引起各种身心健康问题;为赶任务而顾不上正常吃饭或者可能加班到凌晨甚至通宵达旦都是家常便饭,等等,都是媒体人跳出这个行业转投他行主要而直接的原因。

刘韧是前Donews制作人,他在媒体采访中提到,当年还是平起平坐甚至有互相提携的小佬们混成大佬成为互联网新媒体人新贵时,他还依然只是个网站主编,于是他作出了自己创业的决定,而今他已经成为一个早期投资基金的创始合伙人。

四、结语

在中国新闻业发展的历程中,从最初文人办报“忧国忧民”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到随之被收编入党和国家的宣传体制,及后来改革开放西方的新闻专业理念的冲击和商海的诱惑,构成了中国新闻从业者不同的成名途径和景象。与之相应地,不同时期的新闻从业者的价值观和对自我的定位及其专业实践有很大的不同,从早期的主持公理、指斥时弊,到后来在宣传体制下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再到近年来频繁出现的跳槽、转行、创业等,尽管这些多元与多变贯穿着整个中国新闻事业史的时间轴,然而这些“名记者”和“名报人”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得到了认可。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通过每个人各不相同的话语实践构建着独具特色的成名景象与途径。

[1] 陆晔,潘忠党.成名的想象——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J].台湾:新闻学研究,2002(4):17-59.

[2] 董涛.“中国第 一报人”王韬的思想历程——以王韬各时期作品为例进行分析[J].青年记者,2012(17):75-76.

[3] 郑菡.梁启超的办报思想[J].新闻爱好者,1992(12):17-18.

[4] 张洁.新闻职业化的萌芽——重读黄远生的新闻实践与新闻思想[J].新闻大学,2006(3):28-33+116.

[5] 徐伟.民国初年知名记者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1.

[6] 李琛.论民初名记者群与中国新闻事业的现代性[J].中国报业,2012(24):112-113.

[7] 黄艳林.论邓拓办报的群众观点[J] .党史文苑,2007(02):21-22+25.

[8] 宣奉华.论穆青的新闻理论观点[J].新闻与写作,1998(02):9-12.

[9] 付松聚.穆青“勿忘人民”新闻思想对当代的启示[J].青年记者,2012(09):42-43.

指导老师:孙信茹

G214

A

1674-8883(2016)17-0050-02

翟明杰(1987—),男,广西桂林人,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