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利策新闻奖中的深度报道研究

2016-11-02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解释性普利策消息来源

王 曦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119)

普利策新闻奖中的深度报道研究

王曦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710119)

网络等新媒体兴起的环境下,深度报道在媒介竞争中的作用日益得到凸显。本文采用数据分析和文本分析的方法,研究普利策新闻奖的深度报道在获奖面、议题内容、题材倾向、写作方面的特点,以期对普利策新闻奖的深度报道有全面认识。

普利策新闻奖;深度报道;新闻观

起源于西方新闻界的深度报道,以调查、解释和预测为主要表现形式,并由此逐步发展成调查性报道(挖掘过去)、解释性报道(剖析现在)和预测性报道(预测未来)。普利策新闻奖中的深度报道主要是调查性报道和释义性报道。本文选取2006~2015年普利策新闻奖中深度报道获奖作品的第一篇,从获奖面、议题内容、题材倾向、写作风格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探讨普利策新闻奖的风格特色,透析美国的新闻观。

一、获奖面广,分布均匀

普利策奖的深度报道刊载媒体分布相对均匀。笔者对获奖作品的刊载媒体进行了统计,普利策奖样本的刊载媒体如表1。

表1 普利策新闻奖中深度报道的刊载媒体

由表1可见,《纽约时报》为美国主流报刊的代表,是最大的赢家,在十年内分别获得6次,而其他获奖媒体分部也不是很规律,《萨拉索塔先驱报》《密尔沃基哨兵报》《伯明翰新闻》等均为一些地方报纸。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普利策奖的深度报道更注重报道的内容本身、写作技巧和社会效果,而并不特别偏爱某个媒体。

二、议题内容广泛,关注民生

对2006~2015年普利策新闻奖深度报道的议题内容进行归纳发现,2006~2015年普利策奖的十篇调查性报道,五篇涉及医疗卫生,两篇关于经济,其他三篇分别涉及文化、教育和军事等方面的丑闻。例如,2006年获奖作品披露说客阿布莫夫的丑闻,暴露国会的腐败;2007年获奖作品通过十篇系列报道揭露了美国阿拉巴马州一所高校的校长利用职务之便的贪污事件;2008年获奖作品揭露了儿童磁力棒玩具存在安全隐患并导致儿童死亡。十篇解释性报道中,三篇关注经济发展,两篇聚焦医疗卫生,另外五篇分别涉及政治、文化、灾难、环保和法律。

总体上看,无论是调查性报道还是解释性报道,医疗卫生和经济题材所占比例较大。由此可见,普利策新闻奖的深度报道侧重关注人民生活、人民利益。

三、题材倾向以负面新闻为主

负面报道是指新闻媒体发布的那些与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准则冲突、与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发展潮流相悖、损害人类利益的事实的新闻。而正面报道是指赞美和讴歌符合主流意识形态、道德和社会价值的新近发生事实。中性报道是指站在客观的立场陈述、解释事实的报道。

统计2006~2015年普利策新闻奖深度报道的报道倾向发现,十篇解释性报道五篇负面倾向,五篇为中性倾向;十篇调查性报道都表现为负面报道倾向;两种深度报道形式均没有正面报道。其中,调查性报道作品全部为负面,这也迎合了其“扒粪”、揭丑的传统,如大学校长腐败丑闻(2007)、有毒儿童玩具(2008)、国防部的舆论工具(2009)。而解释性报道更侧重将复杂而重要的问题阐述清楚,因此中性倾向占多数,如DNA时代的疾病防治(2008)、森林火灾(2009)和罕见疾病的防治(2011)。

四、写作特点

(一)标题:用词短小、具体,句式简洁

文中统计了2006~2010年,五年中普利策新闻奖的调查性报道和释义性报道,获奖作品的标题如表2所示。

表2 普利策新闻奖中深度报道的标题

用词:标题常用一些言简意赅的短小词语向读者较为准确地描绘简洁、具体、明确的画面。“Perks(特权)、Die(死亡)、Poisoned(有毒的)、Hidden(隐藏的)、Conspiracy(阴谋)”,这些词语一方面从小处切入,细致、具体地展现事件的关键之处,另一方面也容易吸引读者注意,引起阅读兴趣。

句式:标题的句式不同于中国新闻标题讲求对仗等固定的标题结构,也没有煞费苦心的精心编排,而是倡导“简单”和“求实”。例如,《Relatives given jobs,other perks》(给亲戚安排工作,给他人特别待遇),这则标题体现了“事实是什么,标题就是什么”。

(二)导语:描述性导语为主

普利策奖的深度报道作品中,绝大多数文章采用了描写性导语和延缓性导语作为开头,只有一小部分采用了要点式导语。在调查性报道的样本中,超过一半以上深度报道篇幅普遍较长,引人入胜的开头就显得十分重要。描述性导语通过呈现细腻的场景和氛围来抓住读者的眼球,因此比其他形式的导语更适合深度报道。

的报道采用了描写性或延缓性导语,少部分也采用了要点式导语;而在解释性报道的样本中,几乎所有文章都采用了描写性或延缓性导语。

(三)消息来源:具体确切

明确可信的消息来源是新闻报道“真是、客观”的体现,也可以使读者判断新闻的可靠程度,是取得受众信任的重要条件这一。统计2006~2010年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中消息来源的类别及比例分布发现,具体确切的消息来源占81.43%;含蓄不漏的消息来源占17.14%;似真非真的消息来源占1.43%。

可见,具体确切类信源是普利策奖所采用的主要信源方式,这种消息来源可以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含蓄不露的消息来源则因为透露出敏感而有趣的内容使得冗长的深度报道具有可读性,也可以对不愿透露姓名的新闻提供者进行保密。“据悉”等似真非真类消息来源模糊不清,普利策奖几乎不使用此类信源,样本中仅使用一次。

(四)写作方法:客观叙述,感性描述

西方传媒多倡导以客观叙述代替主观评论,通过具体的个案来反映较为普遍的社会问题。这一点在普利策新闻奖的评选过程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2011年,《密总之,普利策新闻奖的深度报道奉行客观主义,以负面报道为主,反映了西方新闻报道的一种理念:新闻旨在负面报道——扒粪揭丑、驱邪锄奸、监测环境、协调社会。

尔沃基哨兵报》对使用基因技术来挽救患有怪病的四岁男孩的过程进行了报道,报道中使用了文字、图表、视屏等多种呈现方式,全面、客观地阐述了男孩的状态和治疗的过程。但报道也不乏感性描述,并从感性转换到理性。2006年戴维·芬克尔有关也门的报道,感性地描述了一些人的日常生活以及生活变化,最终揭示美国政府对也门的意图。

[1] 李奇.中美报刊深度报道的比较研究——以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作品为例[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G212

A

1674-8883(2016)17-0323-01

王曦,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作者简介:刘晓晗(1993—),女,北京体育大学2014级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新闻。

猜你喜欢

解释性普利策消息来源
论行政自由裁量的“解释性控权”
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
英汉互译中的认知隐喻翻译探究
互联网+时代的新闻报道——基于百年普利策的新闻思考
非解释性宪法适用论
《齐鲁晚报》消息源浅析
记者与消息来源互动关系的理论研究综述
浅析普利策新闻思想
皇冠上的明珠:揭秘普利策分量最重的公共服务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