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普微视频传播现状分析

2016-03-02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科普动画内容

余 舟

(上海交通大学 媒体与设计学院,上海 200240)

科普微视频传播现状分析

余舟

(上海交通大学 媒体与设计学院,上海200240)

随着众多自媒体的参与、政府方面的支持和平台建设,国内科普视频内容总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本文通过分析科普类微视频在互联网中的发展、传播与互动的情况及其主要的叙事特征,来了解科普视频传播的现状,发现其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案。

科普;微视频;叙事特征

一、问题和相关背景

一直以来,科学传播在普及科学知识、传递科技发展讯息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而互联网也早已成为了信息传播和知识扩散的主要渠道,在快速颠覆传统的科技传播方式的同时,也深刻变革着现代科技传播的机制,对现代科技传播提出了新的命题和挑战。

近年来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下,在网络中涌现出一个又一个网络自媒体和视频制作团队,通过制作一些短小有趣的科普微视频,以其新颖独特的内容、短而精的形式、趣味化呈现和及时快捷的传播特点,不仅在网络中形成了一定的影响,而且对我国的网络科学传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分析科普微视频在网络中的分布、传播与互动的情况及其主要的叙事特征,来了解科普视频传播的现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具体的方法是在国内最主要的4个视频平台——优酷视频、土豆网、腾讯视频、爱奇艺,以“科普”“科学”为关键词,按照视频热度排序,根据是否符合健康医疗、食品安全、航空航天、信息科技、前沿技术、环境气候、能源利用和应急避险等方面“科学知识普及”概念,选出了20条微视频作为分析样本。通过选取这些在网络中曾经或现在比较受关注的科普视频,从叙事者、叙事结构、叙事审美等多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二、科普微视频的概念和特点

科普微视频概述:微视频一般是指播放时长介于30秒~20分钟的视频,其中以3~10分钟的视频为主,内容广泛,表现形态多样,适合于所有终端,尤其是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媒体终端浏览和展示。[1]

科普微视频以“微”见长,其主要特点在于:

第一,话题切入点小而具体。一个简短的科普微视频往往只为针对这一个特定的话题来提供碎片化的科学知识。因此,科普微视频尤为注重对于话题的选择。这些话题可以紧跟时事热点,如在前两年,雾霾问题成为社会焦点、人们迫切需要了解雾霾的相关知识的时候,飞碟说制作了《一分钟教你了解雾霾》,便一举获得了上百万的点击量。而不少科普短片强调的是话题本身的趣味性,如《小龙虾到底能不能吃?》《5个现实中的僵尸病毒》,所谈到的话题天马行空,各具特色,在网络中同样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第二,在内容和形式上注重寓教于乐。纵观众多科普微视频,其大多通过幽默风趣的话语、丰富多变的视觉呈现形式,成功地吸引了受众从头看到尾,在休闲娱乐的过程中获取有趣的知识。例如,不少科普微视频借助动画技术,将一些繁杂的知识点通过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大大增强了其娱乐性和可看度。通过视听语言的编排,让受众产生良好的视听体验,进而在精神上产生愉悦感和认同感,一部简单的科普微视频也能达到良好的科普效果。

第三,视频短小,便于网络传播。在如今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化媒体传播的一大特点便是内容碎片化,科普微视频正是迎合这一趋势,其时长多在5分钟以内。短小的微视频能够使网络用户在短时间内把握视频内容的精髓,更高效地获取知识。

三、科普微视频传播概况

纵观一些影响力较高的视频网站,科技频道早已被各类有关消费电子产品的视频所占领。对于真正的科学传播而言,有关这类产品的视频理应只是社会科学传播的一部分,并非是其全部,久而久之就会影响社会对于科学和科技的认知。

近年来,在自媒体快速崛起的潮流下,也涌现出了一些致力于制作科普视频的团体,诸如果壳团队、飞碟说、明白学堂等,出品了上百部科普视频、覆盖从少儿科普宣传到时事科普的方方面面,在向公众传递科普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的影响力。

值得注意的是,由中国科协所打造的“科普中国”在近两年也开始致力于科普信息化建设,通过建设科普信息传播平台,并制作相当数量的科普文字和视频内容,在网络中进行传播,为公众提供更为权威、准确的科普信息。这体现出政府对科普传播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对国内的科普内容建设和科普事业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

同时,在网络上广泛流传的科普视频内容之中,有不少是由网络用户所翻译转载的国外的科普微视频。在网络上比较知名的柚子木字幕组,翻译了众多国外视频网站Youtube的优质视频内容,如今其在腾讯视频上的播放量接近8亿。

总体而言,随着众多自媒体的参与、政府方面的支持和平台建设,国内的科普视频内容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依然存在着科普视频的制作团队少,视频内容欠缺、传播渠道分散、影响力较低的问题。

四、科普微视频的叙事特征分析

叙事学是关于叙述的科学,它主要探讨叙述文本内在构成机制,以及各部分相互关系与内在联系,从而寻求叙事文本区别于其他作品的独特规律。叙事学者米克·巴尔认为,叙事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理解方式,是由文化决定的一种认知、态度反映和接受的模式。

视频内容与文学相比,包含着更加多元化的叙事元素,不仅包括文字(字幕),还具有画面和声音(人声、音乐和背景)等,叙事方式与文学的线性叙事相比更为复杂。如果再具体探讨到科普微视频的话,不难看出,尽管这些视频篇幅短小,但是一样有着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叙事元素。

(一)叙事视角的平民化

叙事视角的平民化、去权威化,是科普微视频的一大特征。在以往的科普活动中,往往通过节目主持引导、专家讲解的方式来进行科普传播,而在科普微视频中,几乎都是以旁白的方式来推动科普知识的叙述。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旁白的主持人也许会出现,也许根本不会出现在镜头中,与传统电视节目中的主持或专家身份完全不同。没有精英叙事、权威叙事、专家叙事,而是以一种普通公众的视角来介绍科普知识,这体现了科普微视频与传统的科普方式相比在叙事主体上的转变。

(二)叙事主题的生活化

选题内容的生活化也是如今科普微视频的一大特点。在传统的科普活动中以政府或传播者为中心,由官方主导科普的内容和形式,而对受众的主动性和实际需求缺乏了解等情况。在本次研究笔者所选取的20个科普微视频的样本中,有不少视频的主体均以人们日常生活的疑问发起,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例如,在这20个科普微视频的样本中,有9部作品是关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和性健康的知识介绍,如由原创视频自媒体“别来无恙”制作的《那些坑人的健康捷径》在短短的3分钟内阐述了目前微信中流传的一些“养生方法”的错误,并简单介绍了正确的生活方式,简单易懂。而明白学堂的《明白了妈》则是详细地讲解了孕妇在怀孕期间的饮食健康,解答了孕妇们在怀孕时应当如何适量饮食的问题,切实地回答了孕妇群体的疑问。

(三)叙事风格的娱乐化

在叙事语言上,如今的科普微视频也与传统的科普视频有着相当大的不同。例如,在叙事的话语中,传统的科普视频短片由于较多是政府或是传统电视媒体的团队制作,因而语言风格比较正统。然而在互联网时代,网民表意的随意性,以及求新求异的心理,促成了网络视频语言个性化的风格。

在画面的表达上,故事的场景随着动画技术的发展以及受到扁平化设计理念的影响,现在的微视频趋向于运用扁平式的动画风格来进行表达。二维动画的自由发挥空间大,不受真实空间的限制,进而能起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在本次研究的样本中,经过统计,有8条短片正是通过二维动画的方式来进行画面上的表达,包括《明白了妈》《别来无恙》等节目,以及由北京环境保护宣传中心所制作的《P在囧途》,都是运用这种简单却表达能力强的视频技术。而其他没有使用二维动画技术的科普微视频,有部分则是使用了手绘的方式,如《冷知识》和ASAPSCIENCE的作品,其性质与二维动画别无二致。

除此之外,微视频网络化的叙事风格决定了其趋于符号的影像化表达。在科普微视频中常常通过一些图形、声音以及文字等在现实社会中的表意观照,从而达到精妙的表意。最典型的莫过于对于性话题的表达,一部名为《科普动画之啪啪啪的那些事儿》,运用了各种巧妙的物体来作为借喻,在动画中更加形象生动地表达“性爱”这个比较晦涩的话题。

在动画的细节上,不少科普微视频中常常夹带一些时下流行的符号、广告、热门用语、音乐、公众事件的戏谑,或者是对以往的经典电影片段进行重新组合、剪辑,来丰富视频的娱乐元素,显示一种符合网民口味的亲和力,使人们在愉快地观看视频时认同剧情、认可科普内容,从而达到科学知识认知普及的预期效果。

五、科普微视频的发展对策建议

针对科普微视频的特点、传播现状和叙事特征,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重视受众需求,也要强化多样性

网络时代的传播理念早已充分证明了,科学传播的过程不再只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传播,而更体现出了在传者与受者之间趋向于平等地位的对话交流。公众不再只是被动的知识获取者,而是能够通过 自己的表达和反馈来发出自己的声音,甚至可以亲手自制内容来进行科学传播。

因此,在新时代的科普中,也必须要紧跟新媒体发展的趋势以及时代导向,应当继续强调以公众为中心,强调以公众的科学技术需求为导向,更有针对性地将公众所想要了解的科学知识、想要熟悉或掌握的科学技术手段,通过人们所喜爱的方式,及时提供给公众。避免落入同质化,在科普领域求新求异,在广阔的科学界中选择其他有趣的视角,给公众提供各方面的科普知识,是科学传播者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二)从信源上强化与科学权威机构、专家的合作

与科学家和科学机构的合作,其中一大目的便是对于信息的过滤。在网络中,各种假科学、“伪科学”的蔓延影响了人们的认知,已成为科技传播领域的公害,媒体有义务联合科学研究人员一同对这些虚假信息进行过滤。

在2015年3月,果壳网进行的一次科学人的调查引起了不少人的思考。调查显示,害怕媒体报道夸大其词或者断章取义、科研圈在传播渠道上缺失,以及在科研考核时,科普工作不会算在考核工作中,这些情况影响着科研工作者的科普动力。[2]

因此,要加强与科学家们的合作,首要就是通过制度的改革,来鼓励科学家们在科普事业和科普微视频的制作的参与度。其次,科普媒体需要与科学家们进行积极的沟通,结合具体的话题、新的科学成果等,及时向专家咨询。

(三)结合新兴科技,使科普视频形式更为多样化

近年来,以VR虚拟现实技术、AR增强现实技术为代表的新兴影像技术发展迅速,不仅推动着各类交互工具的发展,也为视频内容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VR技术对于科普视频的意义尤为重大。在以往的科普活动或是科普视频中,不少科学技术一般会通过三维模型辅助讲解,以实现更为直观的认知。而如今在VR技术发展下,结合新技术,则能为这些知识的普及提供更加多元化、更为深入、更有趣味的介绍方式。例如,天文星系、气候甚至对人体生理等方面的内容,相对于平白的视频介绍,借助VR技术建构一个三维虚拟场景,让受众融入这一个科普场景中,从而能够使科普知识更有交互性、更有趣味。

(四)重视线上线下结合

科普微视频在内容上倾向于娱乐化的表现,难以顾及科学知识的深度。碎片化的阅读和知识获取是移动互联网生活的一大特征,然而对于科普来说也是一大问题,任何的学习都需要系统化的知识建构以及切实的深度体验而更为深刻,在这一点上,线下的诸多场馆能弥补这一缺陷。通过线上线下科普进行优势互补,实现线下活动与线上传播的有机结合。

[1] 戴景丽.微视频的内容定位与盈利模式[D].上海师范大学,2013.

[2] 【信息图示】果壳网科学人调查:是什么阻碍了中国科学家传播科学?[EB/OL].果壳科技评论,http://www.guokr. com/article/440081/,2015-03-24.

[3] 中国科普市场现状及网民科普使用行为研究报告[EB/ 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www.cnic.cn/xw/kydt/ 201109/t20110923_3353260.html,2011-09-23.

[4] 刘亚丽,许尧,高艳辉.网络时代,科普能力建设需要七大转变[EB/OL] .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 kjrb/html/2013-03/24/content_195946.htm? div=-1,2013-03-24.

G206

A

1674-8883(2016)17-0043-02

余舟,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新闻与传播学专业硕士。

猜你喜欢

科普动画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科普达人养成记
我的动画梦
动画批评融入动画教育的思考
科普漫画
主要内容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