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下未成年人负面偏好影响及对策研究

2016-03-02王燕荣钟绪君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负面新闻负面信息

王燕荣 钟绪君

(广西师范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新媒体下未成年人负面偏好影响及对策研究

王燕荣 钟绪君

(广西师范学院,广西 南宁530001)

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已经渗入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作为一个易受影响的群体,未成年人的成长成才受到社会的密切关注。本文从新媒体的特征出发,分析未成年人负面偏好的影响,并从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四个方面,就其受到的影响试图提出可供实施的建议和对策。

新媒体;未成年人;负面偏好;媒介素养

所谓新媒体,是指区别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形态层出不穷,日新月异,如电子邮箱、虚拟社区、网络游戏、维客、播客、搜索引擎、手机电视、网络电视、门户网站、网络杂志等,都属于这一传媒形态。新媒体也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其要以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为渠道,以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为终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向用户提供娱乐服务和信息的媒体形态和传播形态。

从网上订票到出门约车,从网上购物到外卖订餐,从“秀才”不出门,手机上网便知天下事到随时随地分享生活状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日益渗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影响具有空前的广泛性。从以上的逻辑出发,本文结合新媒体的特征,探究这一时代背景下未成年人负面偏好的影响,并就其影响试图提出可以用于实施的对策与建议。

一、负面偏好解读

提到负面偏好,大家就会理解为是对“负面新闻”的喜好。其实不然。因为“负面新闻”概念表意本身就缺乏明晰性和准确性。[1]这一概念表意很容易给人造成误解,它将报道的性质、报道的效果与报道题材的性质画上了等号,显然是不恰当的。不仅如此,这种误解还有可能成为新闻媒体监督的阻力。

“负面新闻”和负面新闻信息、批评性报道、产生负面影响的报道、负面题材报道等概念之间有显著差异。新闻传播学界、业界和政界应该谨慎地使用“负面新闻”这一概念,其中一些重要组成部分的意义,可以用“负面题材报道”来替代。[1]

负面新闻信息指的是发生的事实具有消极性和负面性。它会破坏人们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不利于人类的自由发展,会让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动荡之中,如腐败、环境污染、自然灾害、事故等。这些新闻信息对社会的稳定构成威胁,阻碍社会进步,其具有巨大的负面影响。所以,我们必须以正确的、积极的态度面对它。

批评性报道是对现实生活中不好的或不良的现象、问题和矛盾的新闻报道。它强调对社会进行积极的和建设性的批评。报道的目的和作用是促进工作良性进展,正确指导思想和舆论,剥离丑恶,促进正义,消除消极因素,动员和促进积极因素等。

产生负面影响的报道是指对新闻关联者或对社会造成负面效果的报道。它可能是由于报道者采访不深入,核查不严格,思想方法片面。有些作者凭空添加办法,“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有些作者采取“减”法,在一个完整的事件中抽取部分事实,给读者造成假象,作者通过巧妙的“取”“舍”,使坏事变成大受表扬的“好事”,歪曲了事物的本来面貌。毫无疑问,产生负面影响的报道本身跟新闻题材的正负面没有多大的关系。

负面题材报道是指其虽有具有新闻价值,但其对人类社会生活具有消极的或不好的影响,并被采访调查、加工、报道的新闻报道。也就是说,负面题材报道包含了犯罪、性、丑闻、事故以及自然灾害等一类事件。根据上述定义,负面题材报道有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或将有一个消极的或负面的事实;二是事实已成为新闻报道的内容组成部分;三是题材已成为新闻报道。虽然负面题材报道确实包含了不好的、消极的内容,可是只要通过实事求是的处理,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消极的或不好的题材仍然可以产生一个良好的、积极的社会效果。

本文将要探讨的是未成年人负面偏好的内容,其包括负面新闻信息、批评性报道、产生负面影响的报道和负面题材报道。

二、新媒体下未成年人负面偏好的影响

2016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其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10亿,仍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4.7%,10~19岁群体占比为20.1%。与2015年底相比,10岁以下儿童群体占比有所增长,并且互联网继续向这一年龄群体渗透。[2]

我国把未满18周岁的公民称为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在心智上与心理上正处于不断塑造、发展和完善的时期,其很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

第一,传播主体人人化、传播途径多元化既培养了未成年人的新观念,又固化了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

不像传统媒体时代,是以传者为中心。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既是受者也是传者,人人都有麦克风。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未成年人可以自主地发表对事件的看法、态度和意见,并且还可以跟帖、转发、分享其他人的意见,会激发其关心社会时事的热情,培养了青少年平等、民主等观念,促进青少年平权意识的形成。[3]前不久,作为少先队界的代表,13岁的柳博列席深圳“两会”,参政议政,一时引起热议。

新媒体时代,随着各种电子设备的普及化,未成年人接触网络的门槛越来越低。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未成年人就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加之现在各种手机运用软件层出不穷,其可以搜寻到任何自己想要的信息。长此以往,也会助长未成年人以自我为中心,以为自己是独特的和不可战胜的,以致做出一些轻率的行为,乃至犯罪。2015年8月,扬州高邮女孩遭人殴打的视频在网上疯传。在这段长约1分47秒的视频中,1个穿粉色衣服的女孩先后被另外2个女孩扇了13次嘴巴,并被狠狠踹了8次,而在此过程中,粉色衣服女孩并未还手。更让人气愤的是,除了这3个女孩外,事发现场包括拍摄者在内至少还有3个男孩,而在事发过程中,这3个男孩非但没有制止,还不断嬉笑,其中1个男孩甚至还主动跳入视频画面中,用手指比划出V字,笑问是否将其拍下。[4]近几年,中学生殴打同学的事件屡屡发生,在殴打过程中,辱骂扒衣,旁边观看的同学一边欢笑鼓舞,一边录制视频,再上传到微信、微博上,对被打者进行二次伤害,令人震撼不已。

第二,传播信息海量化、传播内容碎片化既满足了未成年人的知识需求,又影响了其知识体系建构。

受物理性质的限制,传统媒体承载的信息量极其有限。例如,报纸的版面是有限的,新闻信息量不多;广播节目的播出是不可逆的,听众还不能重复收听;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是基本固定的。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其所承载的信息量是呈爆炸式增长,现在的时代是只要我们轻轻动动手指,成千上万的信息就可以呈现在我们的面前。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类型层出不穷,发展势头犹如下山的猛虎,威势惊人。新媒体海量的信息满足了未成年人求知的欲望,激励其不断向未知世界探索,可以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有利于改善未成年人的素质教育,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然而,新媒体的开放性、即时性和共享性让未成年人所获信息海量化的同时,其传播的信息也呈现庞杂化、碎片化的状态。在“碎片化时代”,一些信息要么要件残缺、隐瞒事实,要么偷梁换柱、移花接木,没有完整地系统地把信息陈述说明事情的本义,只是支离破碎地选用信息或者把没有关联的信息拼凑在一起。碎片化阅读一方增加了未成年人的阅读时间,一方面又使未成年人浅尝辄止,只停留在信息的表面,没有全面理解和深度思考,这对未成年人建构知识体系是不利的。

第三,传播方式互动性、传播表达自我化既促进未成年人社会化,又影响其身心健康。

互动性是新媒体的一个显著特征。互动的实质在于,无论是自我互动还是社会互动,都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往返活动,都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沟通。由于各种科技社会的普及,未成年人很容易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其他人进行讨论,表现自己的个性,表达情感的发泄和控诉,有利于促进其社会化。

但是,由于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性,未成年人过度沉迷于新媒体虚拟社交,会导致其与社会脱节,容易造成其空虚、孤独的心理影响,不利于其身体健康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有数据统计,在上网青少年中,62.9%的青少年出现了个性化情绪,20%的青少年有情绪低落和孤独感,12%的青少年与家人、朋友疏远,5.1%的青少年身体健康状况下降;青少年“网恋”现象也比较严重,一名18岁的高中女生,在2个月里,竟悄悄约见了5个“网上情人”。[5]

三、正确引导未成年人负面偏好的对策与建议

纵然新媒体给未成年人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但新媒体本身没有错,错在其存在不正确使用的现象。我们不能全部否定新媒体给人类带来的积极作用。在鼓励大家使用新媒体的同时,我们要减少新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正确引导未成年人使用新媒体。未成年人的成长成才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因此,本文从这四个方面出发,就其扮演的不同角色提出正确引导未成年人正确接触新媒体的建议和对策。

(一)家庭的应对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及其环境的好坏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媒体时代,许多家长具备了一些媒介素质,但去引导未成年人接触新媒体还不够。作为家长,要身体力行,熟悉各种新媒体,帮助孩子去除网络中的不良信息;除此之外,家长要限制孩子使用手机、ipad等新媒体的时间,叮嘱孩子不要随便在网上泄露个人信息,防止孩子登录黄色网站,对负面信息进行正确的评论.再者,家长要多带孩子参加社交活动,让孩子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多给予关心和安慰,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心理。

(二)学校的职责

学校是育人的专门机构,在帮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学校要全面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培养一批具有新媒体素养的教育者队伍,为提高未成年人媒介素养打造一批引导者;然后,学校要开设关于媒介素养和心理教育的课程,加强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信息辨别能力;最后,学校还应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多与学生的家长交流互动,促使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择友观和良好的人格。

(三)社会的责任

培养未成年人的媒介素养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信息环境。有些网站服务机构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传播大量的淫秽、凶杀、暴力等新闻内容,以致未成年人轻易地就可以浏览到这些信息。因此,作为信息的传播者,要自觉进行自律,提高个人道德修养,传播健康的新闻信息。一些网吧等上网服务场所,要杜绝未成年人进入上网,形成健康规范的新媒体运用社区和社会伦理。

(四)国家的职责

做好保护未成年人健康上网的顶层设计是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家要加强互联网络管理、信息管理和新媒体运用的立法,为形成一个健康的新媒体信息环境提供法律保障;加强对互联网络信息服务者的监管,整顿不健康的网络服务机构和场所,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为培养未成年人媒介素养提供制度保障,促进未成年人身心的健康发展。

[1] 丁柏铨,陈相雨.“负面新闻”及相关概念辨析[J].南宁社会科学,2010(1):130-136.

[2] 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s://www.cnnic.cn/gywm/xwzx/rdxw/2016/201608/ t20160803_54389.htm,2016-08-03.

[3] 杨雄.网络对我国青年的影响评价[J].青年研究,2000(04):7-14.

[4] http://news.sina.com.cn/o/2015-08-16/doc-ifxfxrai1654607. shtml[DB/OL].新浪门户网站(新浪新闻中心),2015-08-16.

[5] 掌握网上育人的主动权[N].中国青年报,2001-02-10.

G206

A

1674-8883(2016)17-0017-02

本论文为2015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新媒体新闻受众负面偏好及其影响研究(YCSW2015194)”的阶段性成果

王燕荣,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研究生。钟绪君,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研究生。

猜你喜欢

负面新闻负面信息
负面新闻对债券利差的影响
互联网负面新闻偏好对患方信任的影响——基于网络新闻大数据与CSS2013的实证研究
建议在直销业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负面清单之后的电改
远离负面情绪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
订阅信息
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积极作用分析
展会信息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