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活动
2016-03-02涂正华河南省淅川县九重镇中心学校
涂正华(河南省淅川县九重镇中心学校)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活动
涂正华
(河南省淅川县九重镇中心学校)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渠道。因此,课改的核心是提高课堂教育质量,理应从以下几个环节抓起。
一、教学目的明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严格按照这一教学目标实施教学。只有教师备好课,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并及时做好课后反思,才能更好地达到这一目标。
二、授课内容正确
这里包括所授知识内容的准确性以及教师语言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每一节课,既要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但又不能照本宣科;既要保证落实“双基”、重难点突出,又要把握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所以,备好课并不等于能够讲好课,这就关系到在授课中对教材掌握的熟练程度和艺术技巧的运用,因此,要教好学生,教师首先就要自身功夫硬。这就要求教师要多方参考资料,多角度看待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精准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要立足于课文的整体,要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将问题设在重点、难点上。
1.所提问题要有阶梯性
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能一开始就深奥难懂,而要循序渐进,做到既重点突出又形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教学阶梯,这样更加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思维规律。
2.所提问题要准确、实在、有针对性
比如,学了《少年闰土》一课,让学生总结闰土特点,问:这篇课文写出了闰土什么特点?问题空泛,没有针对性,学生不知从何说起。如果提出这样一些问题:这篇课文里写了闰土的几件事?这些事都反映了闰土的什么特点?学生就会先思考每件事反映的特点,然后把每件事反映的特点综合在一起,就是这篇课文所反映的特点。
3.提问要有启发性、含金量
提出的问题应该有探究的价值,有发散思维的作用。这样的问题才是好问题。学生可以就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一系列同样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一夜的工作》一课有这样一句:“好像并没有因为今晚多了一个人而增加分量。”这句话的意思学生不易理解。我问:“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花生米增加了还是没有增加?”这一问恰似油锅里撒了一把盐,顿时炸开了。有的说增加了,有的说没有增加,双方唇枪舌剑,各持己见。我顺势诱导,终于使学生弄明白:这句话表面看好像是说没有增加,实际是说增加了但增加的很少。
四、教学方法得当
小学阶段正是夯实语文积累大厦的关键时期,根基是否牢固,扎实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作文水平的高低。在这一阶段,我们应该在让学生积累语言基本技能的同时,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方法得当是教好一节课的关键,也是教改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研究教法当然重要,但最终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和会学。重要的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同时,教师要做到分层教学,不能对所有学生的教学要求都千篇一律,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要布置较为有发散性的作业,让其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探究学习更为高深的知识,而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则要注重其基础知识的学习,要将夯实基础,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作为对这部分学生的教学重点。
五、激发学生的情趣
过去有一种误解,认为小学生自控力比较差,所以教师必须严加管理,时刻监督才能让学生有一个好的成绩。殊不知,这样只会让学生心生厌恶,更何谈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教师应该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做好引导者,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学习,变苦学为乐学,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义的含义。
六、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实践操作。设计课堂练习要根据大纲、教材及学生的接受能力,要有针对性、梯度性,克服单一性,难度要适度、分量要适当,使学生练一题、议一组、会一串。精心设计既富于启发性又具有趣味性、多样化的练习。比如,计算、选择、改错、填空、连线、编题等,这样设计的练习既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又能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熟练掌握,使知识为方法垫底、为能力铺路。
七、注重课后小结
回顾总结一节课的得与失,这对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艺术、巩固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因此,有责任心的教师课一授完,及时总结:教学目的是否达到;重点是否突出;关键性的点拨是否恰到好处等。这样不但使自己对教学理解得更透彻,对学生的实际有更深的了解,也为下一节的成功授课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工作精益求精,才能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扬长避短。所以,提倡经常写课后随笔、记录成功和不足,是积累教学经验、提高自我的好办法。
张春艳.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探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
·编辑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