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字构形中的修辞分析

2016-03-02刘文万

现代语文 2016年30期
关键词:借代构形字形

□刘文万

汉字构形中的修辞分析

□刘文万

本文从修辞学角度分析汉字构形,主要运用观察、比较和归纳等方法,审视字形从古文字到今文字的演变,探讨字形与表意的关系。从修辞角度审视汉字构形,有助于增进对汉字构形的认识,对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也有启发意义。

汉字构形学 汉字 修辞

汉字的形体与其表意有重要联系。汉字构形学是研究汉字构成原则和演变规律的学科。在汉字形体被确立为文字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后,涌现了从文化、符号、心理、修辞等多角度研究汉字构形的有益探索。本文运用观察、比较和归纳的方法,追溯字形从古文字到今文字的演变,分析汉字构形中存在的四类修辞现象。

一、均衡

均衡是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语言艺术的原则之一。汉字的形体演变,从已知最早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再到至今通用的楷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朝着简化、易写发展,这必然要求汉字字形美观整齐。楷书,又叫“正书”、规正之书,字形方方正正,线条直正舒展,上下左右构件协调。

除了笔画的均衡外,汉字内部构形也体现出均衡之美。绝大多数汉字尤其是会意字,各构形部件不是均匀分布在一个方块内,而是均衡分布。如左右结构“流、语、体”等,每个部件所占比例是不均等的,是根据笔画的多少来决定占据的空间,这就在变化中产生了一种均衡美。

(一)对比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中国人的辩证思维方法与崇尚对称的文化心理在汉语中有突出体现。出于对对称的偏爱,汉语中有大量由意义相反或相对立的词构成的成语,如“水深火热、无中生有”等。汉字构形中也存在大量意义相反或相对立的构件合成的词。数个表意对立的构件排列对比,突出一方或得出新意。

尖,上头小下头大的物品是尖利的。还有一个字是“夵”,义为“物体上大下小”。

卡,不上不下,义为“夹在中间”。

斌,孔子《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心中的君子应是“文质”兼备的,“质”即“斌”字里的“武”。君子应兼习文武。

(二)排比

排比是用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一连串词语,把相似或相关的内容表达出来的修辞手法。排比往往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可以增强语言气势和表达效果。多用于说理或抒情。

汉字构形中的“排比”是指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相同构件组合排列成新字的方式。

晶,《说文·晶部》:“晶,精光也。从三日。”段玉裁注:“凡言物之盛皆三其文。”

“叠加字”通过一些构件的重复,其词义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产生新义。

轟(轰),《说文·车部》:“轰,群车声也。”车队发出的轰隆声。

鱻 (鲜),不是“鱼很多”,而是“鱼味道鲜美”之义。

二、变化

均衡和变化是对立统一的。过分均衡,将导致单调、枯燥。如果说均衡是求同,变化是求异,那么艺术则是求同和求异的统一。变化和人类求异思维不可分离。求异思维即积极打破常规,创新表达,令人耳目一新。古人在造字时,不拘泥于惯有模式,常常在构形上求异求新。

(一)夸张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古人在造字时,通过对事物形象的夸张渲染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这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点。象形字构形中常运用夸张手法。

虫,、(甲),、(金),(小篆),《说文·虫部》:“虫,一名蝮,博三寸,首大如擘指。”段玉裁注:“虫篆象卧而曲尾形。”虫、它(甲,)都是指蛇,二者从不同角度描绘蛇,夸大了蛇吐出来的信子。

(二)省略

省略就是有意省去文中的语句或字词的辞格。为了实现语言的经济原则,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大量省略句,如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

在汉字中,古人为求字形匀称美观或书写方便,常常省去字形中的一部分,金文已有省略。例如以下甲骨文字形:

在形声字中出现了省形、省声的现象。或是形旁、声旁字形繁复不便书写,或是占面积太大显得不均衡,把形旁或声旁的一部分省去。

三、侧重

侧重就是主宾有别,重点突出,是美学的一个基本原则。说话写文章,若主次不分,面面俱到,平均用力,不是好方法。

(一)反复

反复就是同一词、句、段重复出现的辞格。反复的目的是强调语义重点,加强语气和感性,加深印象。

汉字构形反复分两种情况,一种是重复字符而不形成新义。如:

另一种是重复字符产生新义创造出新字形。如:

(二)映衬

映衬是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相似或相反的关系,以次要形象映照衬托主要形象的辞格。映衬的作用是为了突出主体事物。映衬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就是利用同主体事物相关、相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反衬就是从反面衬托,利用同主体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被烘托的事物是主体,用来作背景的事物是衬体。

在汉字构形中常见的是正衬手法的运用。有些象形字所象物体很难描绘出来,或者单独描绘可能造成与其他事物相混。因此,在造这些字时,往往把周围的环境或主体所附着的、所包含的事物一起表示出来。象形字和指事字常运用这种修辞。如:

四、联系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互相联系的。事物之间有规则的、合理的联系,彼此就能产生美感。衔接、指代等是常规的联系方式,比喻、借代、象征、双关等是超常规的联系方式。修辞学的任务就是探索有助于提高表达效果的种种偏离常规的联系。

(一)比喻

比喻就是利用心理联想,抓住和利用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另一个事物来描绘所要表现的事物。比喻的主要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人类认识事物时会用比喻的思维,抓住不同事物的相同点,化陌生为熟悉。如:

雷(靁),“田”象征车轮形,古人认为伴随闪电的震天巨响,是由天穹轰然驰过的天神战车发出的。用隆隆车轮声比喻雷声。

(二)借代

借代就是借彼代此,不用本来的事物,而用同它密切相关的事物代替。被代替的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借体”。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引人联想,产生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在汉字构形中运用借代,或是因为本体无法描述,或是没有详细描述的必要,或是为了避免重复而达到一种形象性的效果。

笔者认为汉字构形中常见的借代修辞有两类:1.特征、标志代本体;2.抽象代具体。

1.特征、标志代整体

运用特征、标志借代整体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在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中都存在这种修辞。

牛、羊是常见的家畜,如果画出牛羊的整个外形不但麻烦而且不方便书写,因此利用了牛羊头上的角的不同。

同理,造犬、豕(一种小猪)字时,犬的尾巴细长,豕腹部更圆。

甲骨文形象长发老者倚杖之形,着重描绘老者的两个特征:长发和拄杖。

“民”的字形像一种尖利的东西刺在眼睛上。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周人刺瞎左眼为奴隶标志。

“畐”也是一个意符,古代社会食物并不富余,酒是剩余食物发酵而成的,有酒就成了富裕的标志。

进献的食物中选取“羊”。

古人常用人体某个部位指代人,常见的是用一只或两只脚(止)来代指整个人。

2.抽象代具体

抽象的动作、意象、事情,固定下来成为一个符号,便可以指代具体的事物。在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中都有体现。

许慎以为手举杖,从历史发展看,手举石斧更符合实际。石斧是成年男子生产、打猎的武器,手持石斧便成了成年男子的标志。“父”是对成年男子的通称,以抽象的“手持斧”代指具体的人。

跪着的人看主人的脸色,后由抽象的“脸色”引申为“颜色”。

字形由“桑”和众口组成,古以“桑榆”喻日落,“收之桑榆”,又引申为人的末日、暮年。“桑”义为“死去的人”,众口代亲朋好友的哭喊。

墓,《说文·土部》:“墓,丘也。从土莫声。”“莫”为声符,也兼表意,“莫”是暮的本字,义为“日落”,在此表示人的末日。“土”表示用土埋葬。

(三)象征

任何一种抽象的观念、情感、看不见的事物,不直接予以指明,而透过某种社会大众所认可的意象为媒介,间接加以陈述的表达方式,以具象代抽象,就是“象征”。运用象征这种艺术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裘锡圭在《文字学概要》中说:“在文字画阶段,已经开始用抽象的图形,或者用象征等比较屈折的手法来表意了。还有一些字可以用象征等手法表示。例如古汉字用成年男子的图形表示大,因为成年人比孩子大。”

五、结语

本文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汉字构形,探讨了贯穿汉字构形“均衡、变化、侧重、联系”的四大美学原则,并结合对比、排比、夸张、省略、反复、映衬、比喻、借代、象征等修辞手法审视汉字结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存在“难认、难记、难写”三大问题。在教学时有意识地讲解汉字构件中体现的修辞,可以增进学生对汉字的认识,增加汉字课的趣味性,是指导汉字教学的有益尝试。

[1]许慎.说文解字[Z].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2]徐锴.说文解字系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裘锡圭.文字学概要(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5]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6]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7]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8]王希杰.汉语修辞学(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9]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10]王德春.修辞学词典[Z].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11]王贵元.汉字与历史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2]杨兰.汉字本体的修辞观照[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3]杨兰,陈顺芝.修辞视野下的会意字构形研究[J].汉字文化,2006,(4).

(刘文万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中心200030)

猜你喜欢

借代构形字形
初识借代手法
双星跟飞立体成像的构形保持控制
说借代
通有构形的特征多项式
借代句
甲骨文“黍”字形义考
甲骨文中的字形直立化二则
汉字构形系统的发展与六书“转注”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添一笔变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