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大数据在广播新闻中的应用

2016-03-02孙茂强江苏省广电总台广播传媒中心江苏南京210008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新闻稿广播大数据

孙茂强(江苏省广电总台 广播传媒中心,江苏 南京 210008)



浅谈大数据在广播新闻中的应用

孙茂强
(江苏省广电总台 广播传媒中心,江苏 南京 210008)

摘 要: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数据包围的时代。生活中,各种数据会无时无刻地钻入你的脑海,如水电气表的度数、电话号码、公交线路、彩票等。而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的不断出现,社会对数据的利用将会更广泛、更深入。对大数据的研发、解读逐渐成为一项大产业。广播新闻具有碎片化的特点,学会写广播数据新闻稿,合理地使用专业数据,是广播记者的一项基本工作。本文试对大数据在广播新闻稿中的应用略作分析。

关键词:大数据;广播;新闻稿

一、数据是新闻稿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对于新闻稿件而言,超过九成的稿子中都会有数据的出现。如写电梯救援花了多少分钟,写价格变化,写地铁人流量,写医院挂号费……在一些反映政府部门工作的稿件中,更是大量引用多组数据说明。可以说,数据已经成为新闻稿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因为当今社会,碎片化资讯吸收方式比起大篇幅、深度报道的传播方式更能让受众接受。数据本身就具有碎片化的特性,而广播新闻也具有碎片化的特点,在上班途中、休息时间,伴随着收听的特性,方便了受众随时收听、参与。比起报刊、电视,广播节目让人感到亲切、接近和真实的魅力就在于声音。但是声音转瞬即逝,听众往往容易记住事情,但是不容易记住数据。如何把数据处理好是一门学问。当今社会对于大数据库的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对于广播记者而言,大数据的写作更是一座必须要占领的阵地。

二、广播新闻中的数据短板

可以说,对数据的使用,是广播新闻的短板。传统意义上,对纸质媒体而言,数据的使用,尤其是对大数据的研发、解读,那种优势是天生的。一组数据,看不懂,没关系,多翻看几遍就是了,仔细琢磨其中所蕴藏的奥秘、规律。反复看几遍,就能了解掌握。而纸媒也是不惜花费大版面,详细列表,仔细解读,力图将自身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其次是电视媒体。与纸媒相比,电视媒体对于大数据尽管也存在先天的劣势,但是它可以通过画面来弥补。如统计部门每月发布的CPI指数,现在已成为社会的聚焦点之一,而北方一些城市发布的沙尘暴指数更是热点之一。尽管电视不能拿出像纸媒那样的大版面进行详细解读,但是它用鲜艳的画面来弥补,让受众在看数据的同时,思维不知不觉地转到了相关的画面中。如谈到CPI数据,就会配上菜场中青菜、大白菜、猪肉的画面;谈到财政收入数据,就会出现银行、金币的画面。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看图说话”方式,受众通常也能接受。新媒体的出现,对大数据的使用,整合了纸媒和电视媒体的特点,兼具纸媒的解读功能与电视的画面(更多的是3D动面)说明,优势最明显。

而广播新闻对于数据的传播存在天生的“短板”。有人测试过,一篇新闻稿件,纸媒、电视媒体中,即使出现10个数据,受众也不会觉得累。但是在广播新闻中,如果出现了四组数据,那么听众就会出现轻微的听觉疲劳。的确,广播中数据的声音如蜻蜓点水、稍纵即逝,不可复制、不可反复阅读、不可回看,先天的“短板”非常明显。所以,与其他媒体相比,对于大数据的传播,广播的优势是最弱的。

三、如何写好数据新闻广播稿

不过,优势弱,不代表没办法。当今社会,大数据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对大数据的研发已经发展为一个产业。社会对此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例如,有时一些消费者会反映说,“自己的收入又被增长、被提高了”,其中透露的信息表明,大数据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的关注。作为媒体的广播,不可被自己的“短板”所束缚,应在各媒体越来越激烈的“数据争夺战”中,抢先发声。笔者以为,写好数据新闻广播稿,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熟悉常用数据专用名词

数据是枯燥的,也是严肃的,有时一个小数点的错误,一个解读的偏差,都会产生剧烈的负面效果。作为广播记者,一定要熟悉一些常用的数据专用名词。如同比是指跟去年同期相比,环比是指跟上月相比,CPI、PPI、GDP、房地产指数、收入中位数、涨跌幅度又是怎么回事,等等。掌握了这些,才不至于在面对统计局发布的新闻通稿中的大量数据时无所适从。

(二)仔细的、多角度的分析数据

熟悉了数据名词,就可以进行数据分析了。这项工作是最能考验记者的基本功的(这其实跟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也有关系),也是记者写稿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同样的一组数据,每个人的分析能力不一样,就会得到不一样的标题、版面;每个人分析角度的不同,又会导致数据稿件数量的多寡;而每个人对数据分析的层次不同,又会导致稿件质量上的差别。

(三)多用对比

数据离开对比,就失去了意义。例如,在江苏省统计局发布的新闻通稿中,有这样一组数据,“经国家统计局核定,2015年,江苏实现生产总值7011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5%。”媒体如何解读?如果你知道了,“2014年我们的基数很大,就是65088亿元,在这样的高基数的基础上,增长了8.5%。增长额大概是5000多亿元,相当于江苏1995年的经济总量。”如果你知道了“2015年,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对江苏的影响,要远大于其他省份。因为该省的外向型经济占比比较高,江苏是在外需不振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增长速度。”有了这些对比,你自然就会明白,取得这样的增速确实来之不易啊!这就是典型的数据对比分析。不过,从实践来看,对于广播新闻,稿件中最好不要超过4组对比数据,否则“听觉上会打架”,即后面收听到的数据会不断地掩盖前面听到的数据,从而削弱了数据对比的威力。

(四)多用比喻

当今社会,碎片化资讯吸收方式比起大篇幅、深度报道的传播方式更能让受众接受。而广播新闻具有碎片化的特点。在上下班途中、早中晚间,打开广播随性收听。面对这种无意识的收听,数字新闻如何才能给人留下印象?有个窍门,就是用比喻。例如,说到农民增收,通常都是说增长了百分之几。但这样的数据很模糊,没有温度。转化成广播语言,不如说成是“算下来,村里每户农民家里又能多添置了几袋大米、多少袋复合肥”形象。再比如,政府规划部门表示,今年主城区将再添多少万米的绿地。那么转化成广播语言,

不如说成是“今年我们的身边又将增添多少个篮球场大小的绿色”,这样的比喻更具有画面感,使人一听了然。

大数据时代,如何从海量的数据中挖掘价值是项难题。由于数字鸿沟、信息孤岛、数据重复报送等问题,地方政府反而感叹有价值的信息数据太少,患上了“数据饥渴综合征”。笔者以为,人本身就是最大的数据来源,政府在抢占大数据管理制高点上,多以民生需求为切入点。而百姓反映的数据往往个人化、碎片化,也不容易找到重要信息点。但是,如果了解了大数据,用好了大数据,过去一些看似“无用”、“垃圾”的数据都可以成为有价资源。而这正是广播记者的努力方向。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3-0255-01

猜你喜欢

新闻稿广播大数据
如何写好社会新闻稿初探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论交警广播直播室的构建
电视新闻稿写作方法及写作技巧要素分析
爸爸也爱听广播
不要滥用“据了解”
毛泽东笔扫千军的新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