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仪式观传播视角解读天猫“双十一”购物狂欢节
2016-03-02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王 桔 童 威(湖北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从仪式观传播视角解读天猫“双十一”购物狂欢节
王 桔 童 威
(湖北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摘 要:2015年11月11日,天猫迎来了第7个“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在人们对这种节日型促销已经“审美疲劳”的时候,阿里机智地提出了“全球化”战略,致力打造天猫“双十一”全球狂欢节,通过电视直播晚会形式,打造出浓厚的仪式感,并以当天912亿元的成交额创造了历史新高。当前,网购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商制造了各类购物节,移动支付平台的线下普及正一步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作为最具影响力的购物网站,天猫的行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值得研究。本文将从传播的仪式观入手,分析2015天猫“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仪式塑造新现象,以及这一现象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仪式观传播;仪式营销;“双十一”
童威,男,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4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指导老师:胡远珍,教授,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
在开篇前,笔者想分享一组数据。透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6此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们先来看一看中国网购的现状(数据更新至2015年6月):
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了3.74亿,较2014年底新增1249万人,半年度增长幅度为3.5%;我国手机用户网络购物规模增长迅速,达到2.70亿,半年度增长幅度为14.5%,手机用户购物市场规模增速是总体网络购物市场的4.1倍,手机网络购物使用率也由42.4%增加至45.6%。[1]
近年来,社会政策、经济以及技术环境的变化对网络购物市场的影响愈发明显。一方面,“互联网+”政策的出台促进了电商平台的快速发展,传统行业进一步升级转型;另一方面,我国消费环境状态平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提升,为电商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随着经济的外驱内化,网购消费成为社会经济增长的一大支柱,加之网络环境的改善,网购用户的消费体验逐步提高。而且互联网技术下的移动支付极大地改变着用户的消费习惯,智能手机及移动应用将逐步取代传统钱包。
正如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在2015天猫“双十一”购物狂欢节晚会中演讲时谈到的:“未来5~15年,是一个了不起的、经济发展的好时代。因为中国经济从投资、出口走向真正的消费,从‘双十一’就可以看得出。‘双十一’只是为中国经济强大内需掀开了很小的一角。我们是用了互联网、电子商务的手段,打开或激发了中国的部分内需。”[2]
一、传播的仪式观
分析天猫“双十一”购物狂欢节打造的仪式塑造,不得不提一个概念,即詹姆斯·凯瑞的“传播的仪式观”。詹姆斯·凯瑞在杂志《传播》1975年第2期上发表的《传播的文化研究取向》一文中,首次使用了“传播的仪式观”,以区别传统传播学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的“传播的传递观”。传递观指的是信息的传授、发送、传送或发信息给他人,指的是信息在空间传递和发布从而达到对距离和人的控制的过程。而仪式观中的传播则与分享、参与、联合、团体及共同信仰这类词有关,体现的是共性、共享、共有与沟通,是信息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凯瑞将传播的仪式观定义为“以团体或共同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它并非指讯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传播的起源及最高境界,并不是指智力信息的传递,而是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3]
凯瑞认为,祭祀、节日等拥有共同信仰的活动都属于仪式,而天猫“双十一”很好地诠释了仪式观的5类要素:隐喻、角色、内涵、传播成功的标准及功能。隐喻维度上,天猫将“11月11日”从原先承载的日期信息中释放出来,重新赋予“购物狂欢节”的节日定义;角色维度上,所有参与狂欢节仪式的消费者或电商都是平等的;内涵维度上,仪式中所使用的道具如红包、会员等,都是能够生产和再生产的商品;传播成功与否的标准维度上,消费者能在这场仪式中分享经验,共享“购物狂欢”信仰,这是一种成功的体验;功能维度上,参与者则跨越时间维度,在天猫平台这一空间场域中展开商品买卖,成功打造出了仪式感的营销。
那么,天猫“双十一”的仪式营销到底具体是如何塑造的呢?
二、2015天猫“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仪式塑造
(一)“双十一”节日定义及“购物狂欢”信仰建立
从凯瑞仪式观的“隐喻”维度着手分析,天猫将“双十一”从原先承载日期的信息中释放出来,重新赋予其“购物狂欢节”的节日定义。2009年之前,11月11日还是人们调侃的“光棍节”,经过7年的发展,“光棍节”的称呼逐渐淡去,被以淘宝为首的电商营造成一个一年一度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从“光棍节”诞生起,围绕“光棍节”的活动众多,形式多样,但是只有淘宝将11月11日打造成了一个影响力巨大的全国性活动,将一个在小众群体内流行的节日变成了一场大众消费盛宴。
随着这场大众消费盛宴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所涉及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场仪式中分享经验,共享“购物狂欢”这一信仰。而这一信仰的产生离不开消费者身上所体现的时代特征。“光棍节”诞生于年轻群体中,与年轻群体有着天然的联系。年轻群体同时也是网购消费的主力军。
随着社会发展,传统节日无论是从文化内涵还是外在形式上,都已不能适应当下年轻群体的生存方式与情感诉求,许多年轻人对传统节日非常淡漠。“光棍节”之所以被创造并快速为广大年轻群体接受,正是因为它映照出年轻群体在城市生活中的孤独样态。他们通过“光棍节”来实现对这一群体身份的认同,并通过这种认同感来克服他们的孤独感。这些“光棍们”的文化偏好和兴趣爱好释放出巨大的市场需求,他们有消费能力,消费自主,崇尚消费。消费可以转移情感缺失的痛苦、挫伤、寂寞,而购物和打折优惠能让“光棍们”享受到快乐。商家营造的购物狂欢节成为年轻群体释放生存压力,宣泄情感的阀门,而这种狂欢、放纵的节日,就像是巴赫金所描述的“狂欢广场式生活节”,引导年轻群体形成“购物狂欢”的信仰。[4]
(二)天猫晚会:仪式塑造
在“双十一”的前一周,天猫除了通过视频广告、手机客户端广告、微博、户外广告等以往常用的手段预热活动,为仪式的启动造势外,还重金打造了一场众星群集的购物晚会,将仪式氛围推向高潮。
2015年9月,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启动2015年“双十一”网络狂欢节。同过去6年相区别的是,此次“双十一”将在活动前夜举办一场新型晚会,晚会由冯小刚担任导演,并通过湖南卫视向全球直播。这场晚会在2015年11月10日晚上8点开播,时长4小时,像春节联欢晚会一样持续到零点。“双十一”晚会的结束正是网络购物狂欢节的开场。
2015年11月10日20时30分,“天猫2015‘双十一’狂欢夜”晚会在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举行。该晚会将综艺内容、移动购物融为一体,使消费者能够从电视、手机、网络等多方平台参加本次活动,实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机整合。无论是节目中场休息时插播的洗脑歌曲《五折之歌》,还是美剧《纸牌屋》主人公弗莱西斯的扮演者凯文·史派西这个“美国总统”的贺电,以及最后电影《007》的主演詹姆斯·邦德和马云的现身,都在社交网络引发了热门讨论,将观众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双十一”上。这次购物晚会大有超越春晚的架势,观众一边看晚会,一边在微博、微信上发图吐槽,一边抢购天猫推出的打折商品,构成强大的“网台互动”。从角色维度上看,在这场仪式中,大家共同参与,共同体验,共同建立仪式。
由第三方收视率监测公司酷云公布的数据显示,“天猫2015‘双十一’狂欢夜”收视率为28.3866%,居当天全国同时段节目的榜首。且晚会播出期间,天猫客户端新用户注册数更是平时的20倍以上。天猫晚会借助湖南卫视的强势媒体平台,将自己的影响力从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四五线城市甚至是更大范围的地区扩散。晚会的成功举办让“双十一”不再只是停留在网络上的事件,而是进入人们的现实生活。通过晚会,全家人能够坐在电视机前观看、购物、互动,使消费者对“双十一”的印象和感受更加立体化和丰满。
从凯瑞的仪式观功能维度分析,参与者跨越时间维度,共聚于天猫这一场域中举行商品买卖的仪式。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里有不同的体验方式,体验的内容也各有不同。在11月11日这个淘宝经营的消费节日里,消费者共同体聚集在一起,通过消费这一方式参加仪式,完成了集中释放物质需求和情感需求的共时性体验。共时性是仪式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也是仪式保持神圣和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共时意味着集体的参与,也代表着经验的分享。正是由于11月11日的共时体验,这些消费体才得以在不同的现实空间里被维系在一起。消费者在这里参加仪式,在虚拟网络中体验狂欢。在大众传媒时代,依托于网络的天猫成为节日仪式的举行场所,而晚会的举办则强化了这场仪式的庄重性,凸显了仪式场景,提高了仪式的传播效果。[5]
三、仪式消费带来的启示
(一)仪式消费成为社会黏合剂和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在购物狂欢节这场仪式中,消费者既是参与者也是生产者,他们除了能够享受到高品质的物质体验外,还逐渐诱导生产者按照自己新的需求,开发出能够展现自身价值、获得成就感的产品。不同于普通消费,仪式通过其盛装以侍的态度,使消费者切实产生幸福感和成就感,成为社会的黏合剂和人际关系的润滑剂。现代社会是一个异质性很强的社会,价值观迥异的人们要在同一个社会中和谐共处,如何维系一种“共同”感,也许我们可以向天猫学习。
(二)仪式消费促进电商平台可持续健康发展
正如笔者在开篇中所提到的,网购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经济的外驱内化,成为社会经济增长的一大支柱。因此,电商平台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变得十分重要。从淘宝网第一次发起“双十一”购物狂欢节至今,越来越多的电商加入网络节日营销的队伍中。梳理电商这几年的网络节日营销策略,发现其从单纯的价格厮杀转向节日氛围的营造,再向精细化发展转变,发展至今,向节日仪式的方向转变。从电商的这些营销方式和特征变化可以看出,电商已经不满足于消费者仅将网购视作一种购物方式,而是倾向通过文化内涵的附加及分享,把节日网购转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符合网购人群的节日文化。电商的节日营销传播活动正朝着一种节日仪式的方向转变,这是一种更为健康的发展方式,相较于注重传统的以消费为单一内涵的消费方式,仪式消费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四、结语
笔者在梳理有关仪式观传播和仪式消费的相关文献中发现,学术界对将消费活动打造成仪式这一做法褒贬不一,这也说明了这一做法的两面性。我们不仅需要学习这一做法好的一面,同时还要看到,目前的网络购物节还停留在打着节日的名号,营造购物的氛围,用暂时的虚幻与狂热,吸引人们共同完成每年一天的消费节日的阶段。在这场仪式中,文化价值被淹没在眼花缭乱的消费符号中。此外,我们还需清醒地认识到在购物狂欢节这场仪式中,人们的共同信仰是“购物狂欢”这一短暂的、危险的信仰。
丹尼尔·贝尔指出:“现代主义的真正问题是信仰问题,用不时兴的语言来说,它就是一种精神危机,因为这种新生的意识本身充满了空幻,而旧的信仰又不复存在了,如此局势将我们带回到虚无。由于既无过去又无将来,我们正面临着一片空白。”[6]在消费社会中,迷失在物欲汪洋中的消费者难以找到精神的彼岸,而仪式则是连接过去和现实的桥梁,对民众的精神信仰和价值取向起着极为重要的引导作用。这也表明,仪式的滥用会带来极大的危害,提示我们在消费仪式中,要将精神文化融入其中,打造真正有价值的消费仪式。
参考文献:
[1] 第36此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 CNNIC . 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7/P02015072 3549500667087.pdf . 2015-7-29.
[2] 未来5个月有困难 但未来5年将是了不起的好时代[DB/OL].搜狐新闻.http://mt.sohu.com/20151111/n426104681.shtml . 2015-11-11.
[3] 樊水科.从“传播的仪式观”到“仪式传播”:詹姆斯·凯瑞如何被误读[J].国际新闻界,2011(11):32-33.
[4] 张杰,张清俐.改造节日应注重文化诉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11-14(A02).
[5] 陈力丹.传播是信息的传递,还是一种仪式?——关于传播“传递观”与“仪式观”的讨论[J].国际新闻界,2008(8):44-49.
[6] 蒋建国.仪式消费及其时代意涵[J].天津社会科学,2012 (4):97-100.
作者简介:王桔,女,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5级新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3-00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