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及制度措施
2016-03-02河南林业职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姚海雷刘艳花
河南林业职业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孙 柯 姚海雷 刘艳花
青春期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及制度措施
河南林业职业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孙 柯 姚海雷 刘艳花
社会中的激烈竞争,学校太过强调升学率以及传播媒介等因素,致使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比较重视,而忽视了学生自我发展的心理因素。这些影响使得处在青春期的中职生们面临着很大的心理压力,但又无法得到有效疏导。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做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尤其要重视分析、研究学生的心理,积极引导,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这一人生的“危险期”。新时期学生要具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加强青春期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 青春期 人格 心理素质 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的情绪易波动,这个时期是人们从童年到成年的过渡阶段,且在生理和心理都会有很大变化。青少年期年龄阶段为十一二岁到十八九岁。前后两期: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为前期,也称为少年期、初中阶段;十四五岁到十八九岁为青年初期、高中或中职阶段。
一、中职生青春期的心理健康现状
学习方面:学生的学习品质方面影响他们的学习困难与否,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学生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会出现厌学情绪,经调查有21%的学生有中度或中度以上的厌学情绪。
人际交往方面:学生不良的人际关系会造成一些诸如自卑、自傲、过于内向、心胸狭窄及仇视等不好的人格特征和个性心理,有些学生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个别学生悲观时会有轻生的念头。不良人际关系对于学生来说主要有:1.师生关系问题;2.学生之间的关系问题;3.家庭中与父母的关系问题。
青春期心理问题:1.情绪方面:青春期是人由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期”,情绪不稳定,情感既丰富又脆弱,但同时可塑性又比较强;2.行为方面:世界观不成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行为,能力与强烈的自我体现意识并存;3.个性方面:主要有任性,较强的自尊心、好奇心,以自我为中心,片面地看问题,埋怨他人等;4.异性交往方面:中学阶段学会和异性交往,在交往中认识异性,是中职生青春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春期闭锁心理、情绪情感不稳定、早恋等问题很多是因为对自我认识不足、应变能力差、情绪不稳定所导致。
二、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和制度完善
具体措施有以下五点:
1.培训教师队伍并且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
2.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形成多级的管理制度。
3.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4.校园里广泛开展各种活动,加强心理疏导和宣传。
5.优化校园环境,重视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影响。
河南林业职业学院中职生占很大比例,中职生与中学生高级阶段又有相通之处。以此为例可以建立以下制度加以改善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1.总体目标。
规划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建设领导体制及工作机制,提倡创新,增强工作实效,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成体制功能齐全、队伍专业且具有成效的教育和研究中心。具体阶段目标:(1)一年时间规范机制及建立考评体系;(2)两年时间完善心健中心及规范师资队伍;(3)三年时间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精品课程结合;(4)四年时间发展高校特色,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引领作用。
2.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
通过组织管理、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普及宣传、危机干预等方面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学校层面建立心健领导小组,以学院为重点,班级为基础构建心健服务的网络平台。
(1)确立学生心理异常情况监测网络:
一级监测网络——寝室;
二级监测网络——班级;
三级监测网络——辅导员、班主任;
四级监测网络——系部学生管理负责人。
(2)实施心理异常情况报告责任制。
心理异常情况报告制实行层层负责的原则,即下级对上级负责。
一级负责人为学院主管领导。二级负责人为各年级辅导员、班主任。三级负责人为各班团支书、心理健康委员。四级负责人为宿舍长。
3.功能及规划。
(1)每个月重点关注有明显心理变化的学生;(2)每个月收集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信息,跟踪、跟进、反馈、汇总信息;(3)相关考核制度的建立;(4)心健中心日常工作情况每个月汇总、小结;(5)每个月做好毕业班中职生升学就业心理辅导工作。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应引起高度重视,它的大力开展,为素质教育开辟了更广阔的领域,使素质教育能纵深发展。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多角度全方位地应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加强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使中职生具有健康的心理以及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这样他们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
[1]李志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2]教育文摘周报.四川日报.文摘周报.编辑部.1988
[3]侯慧君.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新一代青春期教育丛书.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2.9
[4]卢家楣.青少年心理与辅导——理论和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6
[5]何先友.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2
[6]盛秋鹏.青少年心理健康.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