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英汉习语互译的创新手段

2016-03-02□李

现代语文 2016年33期
关键词:习语谚语译者

□李 华

论英汉习语互译的创新手段

□李 华

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和语言符号是文化的载体,由于文化的渗透力极强,文化因素渗透于语言的各个层面。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其本质是一种替代作用,其目的是使两个不同国家或民族相互沟通。翻译效果取决于译者对原作本身的理解和传达,也取决于译者对原作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因素及其意蕴的理解和表达。译者要认识到“异化”和“归化”作为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只是取向不同,这两种翻译策略并无矛盾。尽管中西文化大相径庭,但是气候、生活对文化的影响却是大同小异,因此人们对文化的感知、感觉大致是相同的。在翻译过程中,这种文化共通感对于理解不同文化所蕴含的意义非常必要。

异化 归化 习语翻译 共通感

一、引言

习语是劳动人民集体创造、广为流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它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语言文化精华之所在。如习语中的谚语就生动地反映出大量民俗的内容,属于深层文化,其中涉及语言文化以及百科知识。翻译是一种复杂的语际活动,也可以称之为一种替代活动,但翻译远比单纯的语言转换要复杂,其中涉及跨文化交际、跨文化合作、文化交融。从世界范围内习语中的谚语翻译来看,“归化”的翻译策略具有历史性。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为了译介异国文化的方便,“归化”翻译策略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近年来,随着越来越频繁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倡以“异化”为主导性翻译策略,喜欢异国情调、喜欢原汁原味,这样的读者也随之增加。“异化”翻译策略在人类思维、情感、理解互通的基础之上,能够减少文化交流障碍,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二、从英汉习语异同比较进行翻译

虽然英语和汉语风格迥异、表达习惯有别,但是语言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不同文化的语言在内容上、句法上存在某些相通之处。蔡丽萍认为,在一些具体方面,譬如谚语,甚至存在一些必然的“偶然性”[1]。下面从影响习语发展的因素角度,将习语特别是英语谚语与相似汉语谚语作比较。在文化共通感角度下,不同国度的人们可以将异国意象与本国意象相对应,进而做到对他国文化有更深的理解。

首先,从自然环境对语言的影响来看,英国地处大西洋大不列颠岛屿,有众多海峡环绕,海岸线曲折。英国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西风和海洋的影响,全年气候温和湿润,适合植物生长。英国虽然气候温和,但天气多变。一日之内,时晴时雨。受气候和地理环境影响,工业革命时期,英国航海运输业高度发达,使得许多习语特别是谚语,与海洋、气候息息相关。

(1)miss the boat 错失机会

When the ship comes. 好运来临。

all at sea 不知所措

中国地域辽阔,大部分地区位于亚热带及温带,古代传统小农经营、自给自足的农业生活使中华民族养成一种务实求真、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因此在广阔的地理环境和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的影响之下,中国文化具有连续性与保守性的特点。

(2)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As you seed,as you sow.

兴风作浪,制造纠纷。 make waves.

多此一举。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

从例(1)、(2)可以看出,英语和汉语中的习语特别是谚语大多是受到气候、动植物的影响,由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群体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而来,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存在互相照应的情况。宋京生认为,虽然汉、英两种文化存在很大差异,但是两个民族在对世界的认知上是相似的,由此,产生了从形式到内容都很相似的谚语。[2]

其次,从文学经典作品对谚语的影响来看,英国文学中,莎士比亚和《圣经》对英国文化的影响意义深远。莎士比亚在文学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他也是出众的语言大师,对英语词汇、习语中的谚语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巨大,后人从其作品中获得灵感,经过口头相传,发展为今天定型了的表达形式,其中不少是脍炙人口的警句。

(3)Brevity is the soul of wit.

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哈姆雷特》)

The course of true love never did run smooth.

好事多磨。(《仲夏夜之梦》)

A rose by a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sweet.

玫瑰无论取何名,它的味道依旧香。(《罗密欧与朱丽叶》)

在西方社会,《圣经》的影响早已超出宗教范畴,其教义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影响力遍及哲学、政治、经济、制度、伦理、法律、文学、艺术乃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相关谚语出自两种不同文化,受不同环境影响,但是这些习惯表达能够超越限制,达到完全对应[3]。例如《圣经》对谚语的影响:

(4)Spare the rod and spoil the child.

孩子不打不成器。(《旧约全书》)

The leopard cannot change his spots.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旧约全书》)

As you sow, so shall you reap.

自食其果。(《新约全书》)

对比中国文化中来自古代经典巨著中的习语,《文心雕龙·书记篇》记载了几条,据说是“上古之世”流传下来的。其中有一条是“惟忧用志”,意思是困难和挫折可以使人发愤。这可能是我国文字记录下来的最早的习语之一。中国习语起源于几千年前,是古代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而来,它往往通过一种现象,表明一个生活的道理,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除三国以外,中国的很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在谚语中得到了反映,如“韩信点兵,多多益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习语中的谚语有的可以考察出处,能说出作者是谁,这部分谚语来自历史名人的诗词、文章、警句。人们常用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来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来自魏征与唐太宗的对话。

(5)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诗经》)

The kites fly in the air,and the fish jump in the river.

鱼龙混杂。(《红楼梦》)

A crowd of us here we’re a mixed lot.

人穷志短。(《初刻拍案惊奇》)

Poor men have no souls.

英汉两种文化都借鉴了其他国家的文化精华,都在自己国家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或多或少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英语谚语借用了大量外来文化中脍炙人口的表达,得以丰富本国文化。这些谚语能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以及一个国家的主流意识,很多英语习语中的谚语都带有“个人主义”“变化主义”“拜金主义”色彩。如:

(6)Self comes first. 自我第一。

Hard words break no bones. 难听的话不会伤筋动骨。

No money,no honey. 没有金钱,就没有甜蜜。

透过比较,不难发现,尽管中西方文化大相径庭,但是影响文化形成、发展的因素却是大同小异的。翻译好比同等替代,可以作为一门科学来进行研究[4]。就像不同国度的人们看到一朵红红的玫瑰之时,脑海之中都会浮现出热情、浪漫之情,在习语文化发展过程中,诸如天气、季节、地理、名著等因素的影响也是大致相同的,所以在翻译不同语言文化时,可以充分利用人们的感知、感觉,做出“归化”或者“异化”的选择。习语中的谚语通常表达真理、智慧,用一种有韵律的方式阐述一般真理,例如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名言:“Early to bed,early to rise,and make you wealthy,healthy and wise.”这和中国文化中的“早睡早起身体好”寓意类似。

三、从共通感视角进行习语翻译

习语是语言精华之所在,具有简洁明了、寓意丰富、脍炙人口等特点。每一种语言都有大量习语,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创造出琅琅上口、生动活泼的语言。尽管不同文化之间存在许多差异,但是由于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诸如天气、季节、地理环境、人文历史、颜色、动植物等,大致相同,所以人们对于习语文化的感受是相通的。译者要考虑源语言与目的语的文化背景差异,读者所处的认知环境,以帮助读者了解习语的含义、形象、以及语法结构为己任。[5]在共通感角度下,译者要熟悉本国文化以及目的语文化,在具体条件下,选择恰当的翻译手段,利用人类所固有的共通感优势,来传播本国文化,借鉴他国文化。译者可采取的翻译手段有音译、归化、异化、转译、套译、加注等,在共通感的基础之上,帮助人们理解习语知识,拓展视域。

(一)关于颜色的习语翻译

有关白色的习语在英语中既有褒义,也有贬义。白色代表纯净、朴素、完美、无辜,除此之外,白色还可以表示种族、血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白色的习语通常带有不吉祥的寓意,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频繁的对外交流活动,“白色”在中国文化中也逐渐引申出“纯洁”义等。

day with a white stone 快乐的一天

treat somebody white 诚实对待他人

a white elephant 华而不实的东西

在汉语中,有关白色的习语常常表示视觉相关的东西,表示悲伤之事,但白色习语在汉语中既有消极意义的一面,也有积极意义的一面。如用“白发”代表老年人。例如:

白发红颜 The old man married a young lady.

白丁 illiterate person

白璧无瑕 flawless and moral integrity

白马王子 prince charming

红白喜事 Weddings and funerals or happy event.

奈达认为,事实上,人们对于文化的相似感受比想象的要多得多,习语在汉英两种文化中存在某种对应,有时还存在着能够找到对等词或者完全对应的情况。此外,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运用“归化”“异化”的翻译策略会创造出一些符合时代潮流的新词,比如:“白色农业”(white agriculture),“白皮书”(a white paper),“经济竞争”(white war),“大降价”(white sale),“不眠之夜”(a white night),“浪费”(buy a white horse)等。

1.2.2 盆栽试验 采用盆栽法[16]在小花盆(9 cm×9 cm×9 cm)中装入适量的培养土(种植土 ∶蛭石体积比=1 ∶1),定量播入15~20粒/盆发芽一致的稗(刺苋)种子,播种深度为2 cm以下,室温下培养,待叶子长至2~3叶期,用乙醇将地桃花提取物稀释成10、5、1 mg/mL,用 5 mL 小喷瓶进行苗后茎叶喷雾处理,喷液量为 3 mL,以乙醇为溶剂对照,清水为空白对照,每个处理重复3次。将处理后的盆栽放回原处进行培养,7d后称量单株植物的鲜质量,记录数据并按如下公式计算鲜质量抑制率。

(二)关于动物的习语翻译

“狗”在英国文化中,是忠实、温顺的代表,它是人类忠诚的伙伴,人们能在英语表达中见到牛肉、羊肉、猪肉,但是不会见到与狗肉相关的词汇。在汉语中,“狗”的古代书写符号是“犬”,在中国人的思维中,很难相信狗在西方文化中享有如此高的地位。张新红认为,译者有义务和责任增添或删除相关背景知识,来帮助不同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消化异国文化,习语翻译更是如此[6]。例如:

I have got two dogs and two daughters. 我有两只狗和两个女儿。

Every dog has his day. 人人都有得意时。

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 好人有好报。

在中国习语中,“狗”常常带有贬义色彩,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带有正面色彩。比如“走狗”“狗奴才”“狗皇帝”“狗仗人势”等都是带有消极意义的习语。而“好狗护三村,好汉护四邻”“狗不嫌家贫”“狗有情猫无义”则是习语中明显带有褒义色彩的谚语。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往来的频繁,许多年轻人开始将狗当作家庭的一员,由此发展出了宠物医院、宠物医生等之前闻所未闻的部门与职业。人们也开始接受类似“a lucky dog”这样的说法,用来夸赞某人碰上好运。

四、结语

文化好比一棵大树,语言是其枝桠,而习语是树叶。作为译者,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要深入了解中西文化,将两种文化融会贯通。要在正确理解源语言的基础之上,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使不同国度的人能够欣赏另一种语言背后所隐含的意义。

(本文为南通航院教育教学课题高职航运方向英语专业应用型翻译教学模式研究[HYJY/2014B14];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思维和文化共同感与意象研究[15YBA401]。)

[1]蔡丽萍.从英汉谚语的比较看中英文化差异[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3):40.

[2]宋京生.汉、英动物谚语比较[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61.

[3]胡巧玲.汉英谚语的对比分析及其翻译策略[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3,(10):152.

[4]李延林,屠国元.汉英民族话语交际中的文化问题[J].铁道师院学报,1998,(6).

[5]曹曦颖.从关联翻译的角度看英汉谚语的翻译[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95.

[6]张新红,何自然.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现代外语,2001,(3):286-293.

(李华 江苏南通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226000)

猜你喜欢

习语谚语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说说谚语
谚语趣画(一)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
习语自有WAR
习语自有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