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任务”激发课堂活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2016-03-02孙瑞英山西省长治市沁县中学
孙瑞英(山西省长治市沁县中学)
用“任务”激发课堂活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孙瑞英
(山西省长治市沁县中学)
摘要: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摆在突出的位置,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计一些难度适宜的任务,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去解决在完成任务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信息素养;任务驱动;自主合作探究
信息技术课教师一般都会被一个问题困扰着:虽然每个学生都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但让他们感兴趣的更多的只是游戏、网络,而对于教学目标中的知识技能,他们似乎提不起兴趣。若在教学中采用“演示教学法”,学生跟着教师一步一步操作,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似乎可以完成,但学生只会跟着老师照猫画虎,不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若是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个任务,而任务中有老师未讲授的知识,学生也不会主动去探究解决问题,有的玩起了游戏,有的练打字,有的干别的。我想如果这样下去,开设的信息技术课就不可能达到它最初的目的——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也不会有进步。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摆在突出的位置,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因此,如何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我们在新课改中应该积极探索的课题。
所以,我尝试在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一些难度适宜的任务,让学生自主合作去完成。如: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提出一些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完成一个作品,让学生自主探究去解决在完成任务中遇到的问题。在他们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给予提示,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发展能力,使学生能顺利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下面就我在讲《Excel中的公式与函数》这节课时设计的任务,来谈一谈制作设计任务时,不可或缺的几个步骤。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需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相关联、和他们经验相整合的情境。如果设计的“任务”没有实际意义,只是为了追求形式,那样就失去了“任务驱动”的意义。
在讲本节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捐款的学习任务。我是这样进行情境导入的: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当有灾难发生时,全国人民都纷纷向灾区人民伸出了援助之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下面这个工作表记录了高一年级各班为灾区捐款的情况。这节课大家来帮助老师统计一下捐款情况。随后给出本节课应完成的三个具体任务:
1.计算各班捐款金额。
2.计算全年级捐款总额。
3.统计各班捐款人数。
利用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来进行“任务”驱动,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让学生了解本节课要学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也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所以在情境导入本节课任务后,在屏幕上显示出本节课要学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保证教学效果。
本节课基本知识:
1.EXCEL中数学运算符。
2.函数参数类型:①数值常量(如:89.5)
②单元格引用(用单元格名称来代替单元格中的数)
③单元格区域引用(如B3:D6表示左上角单元格为B3,右下角单元格为D6的连续区域内的所有数)。
本节课基本技能:
1.公式的使用方法。
2.函数的使用方法:①连续区域的计算②不连续区域的计算。
三、完成任务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的主体是教师,教学时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这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而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教师只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面对学生提出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鼓励学生找出问题的所在,独立解决问题,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对有共性的问题要进行点拔。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让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了然于心。
在本节课中,教师只简单讲授公式与函数的使用方法,而针对具体运算过程中涉及求和函数及计数函数的使用,由学生自学完成。尤其是前面计算出每个班级的捐款金额(也就是参数是连续区域)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完成对不连续区域的计算。
下面我再谈一谈信息技术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需要注意的几个原则:
1.层次性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又要考虑知识的特点和难易程度,这符合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原则。一般可按基本任务和探索任务两种要求来设计:最基本的任务要求十分明确,它包含了要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掌握了任务中所包含的新知识、新技能。这个基本任务一般是任务中较简易的,大家容易掌握和完成的,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完成。探索任务是为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有发挥空间的任务。
比如:《photoshop文字工具》这节课中,让学生设计一个商铺的招牌,要求有背景图片、有文字、有文字效果(这是本节课的基本要求),其内容和版面完全由学生自由发挥。在保证学生完成基本学习任务后,还要给学生充足的发展空间,要加强两个方面的操作:一个是技术方面,考查学生对PS的运用程度;另一个方面是艺术方面,发挥想象,做出色彩搭配合理、有创意的图片。
2.依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能力
科学处理“双基”目标与能力目标的关系。信息技术学科需要在关注“双基”目标的基础上,向能力目标倾斜。在完成任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同时,培养能力、领会思想方法重在“渗透”和“潜移默化”,不应该把方法当作知识向学生灌输。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完成的“任务”,要注重讲清思路,理清来龙去脉,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让学生掌握了基本方法后,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尽可能多地产生学习迁移。
在《制作电子贺卡》这节课上,教师没有限定贺卡的形式和内容,仅仅提供完成任务所需的素材,这就为学生发挥想象力和自由创作留下了充分的余地。从学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没有雷同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不但掌握了教师要求掌握的内容和方法,而且在很多操作细节上还能举一反三、灵活变化、自由发挥,真正实现教师“授人以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的教学目标。
总之,带着“任务”去学习,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充满民主、充满个性,为每一位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孙朝辉.任务驱动教学应把握好的几个环节[J].现代信息技术,2007.
[2]李建民.分析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2(24).
·编辑武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