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湖北麦冬产业发展问题的思考

2016-03-02何家涛赵劲松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麦冬湖北生产

何家涛,赵劲松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0)

一、湖北麦冬产业现状

湖北麦冬(Liriope spicata(Thunb.)Loru.var.prolifera Y.T.Ma)为《中国药典》[1-2]收载中药山麦冬的原植物,是湖北的道地药材,主要分布于汉江流域的襄城、襄州、谷城、宜城、老河口等,已成为当前麦冬商品药材的主流品种。其皂甙含量相当于川、杭麦冬,多糖、氨基酸含量高于川、杭麦冬,并具有独特的微量元素成分。[3-8]在食药品开发中相对于川、杭麦冬具有更高价值。2008年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批准对“襄麦冬”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一)种植历史悠久

湖北麦冬具有悠久的种植与药用历史。魏晋《名医别录》谓“秦名羊韭,齐名爱韭,楚名马韭,越名羊蓍。……生幽谷及堤坂肥土石间久废处”。推知,当时陕西、湖北、浙江、江苏等地产麦冬。宋代《图经本草》和《重修政和经史政类备用本草》麦门冬项下收载了“随州麦门冬”和“睦州麦门冬”并附有植物图。据图考证,其中的“随州麦门冬”花葶直立,花柄向上,露出叶丛外,其形态与现今药用的湖北麦冬基本一致,“随州麦门冬”即今湖北麦冬。

麦冬古时多取野生,后则以栽培为主,栽培已有上千年历史。明代以来,我国麦冬药材多以人工栽培提供。《本草纲目》对麦冬的栽培方法、田间管理、采取时节及土壤要求等内容,均进行了详细描述。《本草纲目》载:“古人惟用野生者,后世所用多是种莳而成,其法四月初采根,于黑壤肥沙地载之。”湖北襄阳一带自古就广植湖北麦冬,其为湖北省著名鄂产道地药材。

(二)产业地位领先

一是湖北麦冬生产规模大。湖北麦冬种植面积常年在3 300公顷左右,年产量占全国年总产量的50%以上,产值达10亿元,生产规模占全国半壁江山。二是湖北麦冬种植技术领先。自20世纪90年代始,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对湖北麦冬种植技术开展了大量深入的研究,集成了湖北麦冬规范化种植标准操作规程,在生产上广泛应用,目前国内领先。

(三)产品市场反应好,市场需求量大

湖北麦冬品质优,市场需求量大。湖北麦冬干燥块根具“白、干、净、匀、大”的特点,其产品等级明显优于其他麦冬,市场竞争力强,尤其在饮片产业市场需求量大。

湖北麦冬产品入药广。江西汇仁集团、武汉健民集团、湖北隆中药业集团等药企研发生产的龙牡壮骨冲剂、麦味地黄丸、咽喉片、秋梨润肺膏、川贝雪梨膏、川贝雪梨胶囊、生脉饮、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降糖灵片等近百种常用中成药制品均以麦冬为重要原料,产品营销形势好。

二、湖北麦冬产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规模化、规范化生产程度低,不符合现代产业发展的要求

湖北麦冬自引种驯化以来,生产上长期以种植户为单元,存在栽培管理粗放、机械化程度低、标准化种植规程不系统等问题。现有种植模式已不适应国家对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的要求。

(二)农家品种种性退化,没建立种质复壮与良种的繁育体系

湖北麦冬为襄阳特有的道地药材,具有开花但不结实的特性,生产中长期采用无性繁殖的方式繁育,在长达50余年的栽培过程中,种性退化、品种混杂、抗逆性减弱等问题逐渐显现。但目前在品种复壮、良种繁育体系建立等方面工作开展少。

(三)机械化程度低

湖北麦冬采用分株育苗、深翻地收获、传统土炕操作烘干等,劳动用工量大,生产中机械使用率低,限制了其规模化生产。

(四)产品产地初加工与贮藏不规范

传统土炕烘干法不符合绿色药材生产要求,新型烘干设备使用不普及。产地尚未建设大型冷藏库,麦冬产品贮藏不规范。

(五)科技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一是规范化种植标准操作规程不系统,对湖北麦冬产品采收、加工与储藏、无害化生产等问题缺乏系统性研究,编制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尚缺少部分理论和实践依据。二是湖北麦冬衍生品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食药品的开发与生产,限制了产业规模。

(六)科技推广体系尚待完善

科技推广管理部门对科技推广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专门技术推广机构与队伍,推广经费落实不到位,导致科技在产业中贡献率低。

(七)产品初加工、深加工技术水平低,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没能有效延伸

湖北麦冬在生产与产品加工上政府、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与生产基地没能形成合力。政府部门缺乏产业规划指导,研究机构、行业企业参与度不够,产品精深加工研发滞后,专业合作社在湖北麦冬产前、产中与产后服务力度不够,缺乏集生产、研发、推广为一体的平台。

(八)入药地位动摇,威胁产业可持续发展

湖北麦冬中药材名称山麦冬,其块根与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L.f.)ker-Gawl]块根有相似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具养阴生津、润肺清心、除烦安燥等功能。传统中医临床配方常用中药名称为麦冬,随着中药现代化推进,中药生产标准和规范的完善,湖北麦冬入药地位动摇,威胁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推动湖北麦冬产业规模化、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一)强化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基础

1.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按湖北麦冬规模化、标准化发展需要,推进种植区域农田改造、水利设施建设和农村路网建设。

2.构建湖北麦冬技术协同创新平台: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依托,联合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健民集团、湖北隆中药业集团等共建湖北麦冬协同创新中心,搭建开放式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推广平台与人才培养基地。开展湖北麦冬产业发展亟需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攻关,加强湖北麦冬衍生品开发,重点开发麦冬类功能保健品、功能饮品、药膳等,拉长其产业链。

(二)强化科技创新,推进增产、提质、增效

1.绿色规范化、标准化栽培:实施湖北麦冬标准化工程,进一步健全湖北麦冬种苗、栽培、收获、储藏、加工等标准体系研制,重点开展种植技术操作规范和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推广与应用,加强湖北麦冬种植管理,使麦冬产品达到“真实、优质、稳定、可控”的目标。

2.种质复壮与创新:采用系统选育,杂交选育,物理、化学诱变与生物技术等方法对湖北麦冬进行品种复壮、种质改良与创新。利用离体培养技术建立湖北麦冬优良品种高效再生体系,进行工厂化育苗,建成湖北麦冬种苗繁育基地。

3.生产机械化:加大麦冬现代化生产机械研发,重点研制栽植、收获、烘干等农用机械,解决麦冬栽植、生产管理、采收与初加工过程中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的问题。

(三)创新科技推广体系

1.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组建湖北麦冬产业专门的技术推广队伍,保障经费投入。实施“高校+企业+基地”、“高校+合作社+基地”的农业技术研发推广模式,加快有关麦冬科技成果转化速度。

2.健全农民科技培训体系:依托社区教育学院等组织开展中医药文化、中医药养生新理念教育,依托培训机构、职业教育学院等开展新技术、新工艺培训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四)加大协同创新力度,突破湖北麦冬产业发展瓶颈

1.正本清源,从根本上确立湖北麦冬的药用地位:依托国内知名中医药专家开展湖北麦冬传承研究,生产、药用实践调查、挖掘整理,研究评价及推广应用,正本清源,从根本上确立湖北麦冬的入药地位,力争在修订《中国药典》中发挥积极作用。

2.加速推进湖北麦冬进入国家药食同源产品目录的进程:依托国内知名中医药专家开展对湖北麦冬药理、药用与食用价值的研究评价,加速推进湖北麦冬进入国家药新食品原料目录的进程,扩大湖北麦冬产品社会需求量,解决产业发展根本瓶颈问题。

3.加速推进湖北麦冬精深加工领域技术攻关:依托国内知名高校、院所专家,开展协同创新,加速推进湖北麦冬精深加工领域技术攻关。在充分发掘传统中医药产品价值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功能保健品、功能饮用品等新产品,拓展湖北麦冬产业链,培植产业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2010:25,144.

[2]陈心启,马元俊.百合科药用新植物[J].武汉植物学研究,1985(1):25-27.

[3]袁春丽,余伯阳.麦冬有效成分药理活性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13(21):2496-2501.

[4]王小华,陈家春.湖北麦冬多糖含量测定[J].湖北中医药杂志,2005(3):50-51.

[5]石磊,杨红兵.不同产地麦冬微量分析比较[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4(4):216-217.

[6]吴弢,余伯阳.HPLC-ELSD法测定湖北麦冬中主要皂苷的含量[J].中草药,2000(3):175-177

[7]吴美枢,柏官发,姚家国,等.湖北麦冬与杭、川麦冬的生药学比较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0(1):31-31.

[8]田宏,王蕾.湖北麦冬的生药鉴别[J].时珍国药研究,1997(5):525-526.

猜你喜欢

麦冬湖北生产
The rise of China-Chic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驰援湖北
湖北武汉卷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沙参麦冬汤缓解老慢支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UPLC-MS/MS法检测妇康宁片中掺加的山麦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