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社会化视角下“老漂族”的城市适应与个案工作介入

2016-03-02闪诚章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6年16期
关键词:老漂族漂族个案

闪诚章(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4)

再社会化视角下“老漂族”的城市适应与个案工作介入

闪诚章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4)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第二代农民工已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老漂族”群体是与第二代农民工的形成与发展密切相关的。他们背井离乡,帮助儿女照顾孙辈群体,在与周围邻居,家庭、同辈群体、社区相处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心情沮丧、落寞、孤独等感受。本文通过再社会化的视角深入探讨老年人在社会适应方面遇到的诸多困难。同时,采用社会工作中个案工作的方法,帮助“老漂族”群体走出困境,尽快融入城市生活,安享晚年。

“老漂族” 再社会化 城市适应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本文的”老漂族”指为照顾第三代而远离家乡,来到大城市的农民工父母。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现有流动人口2.6亿,60岁以上人口1.7亿推算,“老漂族”应不是某个城市的个案。我国流动人口众多,第二代农民工已成为流动人口的主力军,他们来到大城市后工作时间的过长导致子女无人照顾,不得不依赖年迈的父母,“老漂族”群体得以形成。此类群体在城市生活过程中面临最重要的是“再社会化”的问题。“再社会化”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这群老年人背井离乡来到大城市照顾孙辈、语言不通、人际关系复杂导致的孤独、落寞,无助常伴随左右。他们时常处于相互矛盾的境地,一方面享受着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一方面又面临着城市适应方面的困难。[1]

笔者2015年7月-8月曾对武汉市洪山区政苑小区、民大社区、万科城市花园进行实际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150份问卷,删去废卷及不合格问卷,整理后有125个“老漂族”个案以供研究,在统计学上已经属于大规模样本,因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根据问卷分析的结果,笔者认为户籍制度的存在、养老体制的缺陷、医保卫生制度的欠缺,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不同使他们在住房、养老、看病等方面存在着与城市人巨大的差异。“老漂族”群体不得不放弃在农村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寻求与大城市生活的和谐。为了帮助这些老年人尽快融入城市生活,消除陌生感、无助感及疏离感,我们从社会工作的个案工作出发,采取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帮助老年人完成再社会化的任务。[2]

二、再社会化视角下“老漂族”的城市适应

“老漂族”作为一个新兴群体,其社会适应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再社会化视角下“老漂族”的城市适应是消极的、被动的。他们抛弃原先的行为习惯、人际交往方式、价值观念而被迫接受城市新潮流的影响,这本身就是一个乡下人难以适应的艰难过程。他们接受的教育少,文化程度低,与人交往的技巧不足,语言不通更导致老年人不想甚至不愿意接受适应。可是,中国传统观念中有养儿防老,顾孙辈的传统美德。他们不是想到城市生活,而是子女工作忙碌,孙辈无人照顾,老人必定要牺牲自己为子女作贡献。问卷分析显示,“老漂族”群体在城市适应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语言不通,与周围邻居交流少

问卷调查显示,全部125位被调查者中有18位(总人数的14.4%)老年人表示面临语言方面的困难。城市人说普通话是正常的事情,但对来自农村的老人来说却难以开口。他们不得不放弃家乡的说话方式,这就导致了老年人语言方面的再社会化问题。一方面年事已高,对于接受新事物来说很困难,一方面要放弃几十年的家乡话老人也是难以割舍。语言方面,除了日常必须的交流外,老年人显得格外力不从心。

2.人际交往单一化,邻里关系落寞化

被调查者中有23位(18.4%)表示自己和周围邻居的交流少,人际交流仅限于家人。“老漂族”群体在乡下的相处方式一般都是在家族内进行,彼此热情开朗,领里关系和睦、融洽。但城市社区人际交往少,除了和子女交流外,几乎不与周围邻居来往,领里关系落寞。我们说老年人人际交往方面的再社会化是必要的,高质量的人际交流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社区归属感和幸福感。

3.文化程度低,与周围群体交流困难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大约75.4%的老漂族群体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是老漂族与周围群体交往的主要困难。文化程度代表了一个人接受教育的水平高低,老漂族群体学历低,导致最直接的问题就是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差,在其再社会化的过程中很难快速的接受城市的生活方式,导致其适应过程中出现抑郁、焦虑等症状。[3]

4.子女工作忙、关怀不够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90%以上的老人与子女交流少,极少有与子女有面对面的沟通过程。子女工作繁忙,早出晚归,很难与老人有彼此交流的空间,老人白天接送孙辈上下学,晚上则自己一个人上公园散步或是在家里看电视,子女则上网聊天完全没有顾及父母的感受,关怀更是微乎其微。老年人再社会过程中子女的关怀、家庭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三、个案工作的介入模式策略

根据笔者对三个社区“老漂族”群体的分析,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出发,结合再社会化过程中“老漂族”在城市适应上的困难及其自身的需要,认为在服务过程应该达到以下目标:(1)满足“老漂族”群体的生理需求,如衣食住行方面的困难,适当的经济补助以获得必须的物质生活资料等。(2)自身的安全感。(3)鼓励子女多与父母交流谈心,使家庭环境更融洽,提升老人的归属感。(4)工作者要有耐心,本着接纳的态度,让老人既“自尊”又“他尊”。(5)社工与社区合作,老年大学向“老漂族”群体开放,鼓励学习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提升自我效能感真正融入社区。[4]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是个案介入的基本模式之一,整合了许多相关理论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人在情境中”理论,其基本的理论包括对人的成长发展、服务对象的问题、人际沟通、人的价值等四方面的假设,具体的治疗技巧包括直接治疗和间接的治疗技巧。

1.基本假设在“老漂族”再社会化过程中的应用

(1)对人的成长发展。个案工作者在“老漂族”案主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人在情境中”的理论,要认识到他们面临的语言上交流不通、心理上的孤独落寞感、社区群体的排斥是由大的社会背景造成的。[5]

(2)服务对象的问题。“老漂族”群体主要面临生活习惯的差异、价值观念的不同等问题,个案工作者要认识到这些问题是由过去的压力(经济条件差、社会歧视现象等)、现在的压力(社区相处不和谐、亲子关系等)以及问题处理过程中的压力(与居委会工作人员、社工、家人)造成的。

(3)人际沟通。个案工作者要鼓励老人与周围群体积极沟通,改善交往方式,培养其健全的人格与自我效能感,实现自我和超我功能的发挥。[6]

(4)人的价值。个案工作者要相信每个案主都是有价值的,“老漂族”群体虽然面临着各种问题,但他们宁愿抛弃家乡的幸福生活而到城市帮助儿女照顾孙辈,体现了传统乡土人民的奉献精神,社工要无条件积极关注“老漂族”群体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其实现自我价值。

2.具体治疗技巧

(1)直接治疗技巧。个案工作者利用支持、同感、接纳等技巧,对于老年人来城后所体现出来的乡土情怀浓厚、适应性不良等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对身心受到伤害,出现焦虑、抑郁等症状的老人,必要时进行转介。有问题但不愿诉说,孤独、寡言、自卑的老人采取直接性的影响技巧,强调、提议、忠告,实现老年人利益的最大化。[7]

(2)间接治疗技巧。个案工作者对老年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社区环境进行调查,扩展服务的介入点。建立家庭氛围融洽、社区环境和谐、社会环境公正的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帮助老年人体会到环境的温暖,从而缓解再社会化过程的不适现象。

在运用以上技巧对老人进行服务的过程中,不能刻板强调社会工作技巧的使用,个案工作者适当的自我暴露,对老人表示同情也是必不可少的。

四、总结与反思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为获得可观的收入,不少农村青年及大学生选择在城市落叶生根。他们在城市娶妻生子,昂贵的教育费用使他们不得不请在农村老家的父母帮助照顾孩子,“老漂族”在此情况下得以形成。“飘”是主动的“飘”还是被动的“飘”取决于此类群体主观的看法,但面临的问题确是有目共睹。再社会化及放弃以前的价值观念、生活习惯、沟通交流方式而接受一种全新的生活模式,对于习惯传统乡土生活的老人是困难的。街坊邻里、家庭、社区、是再社会化的重要场所,也是其城市适应的主要媒介。“老漂族”普遍存在着自卑、孤独、落寞等负性情绪,导致他们再社会化过程中的适应不良问题。社会工作是一项专业的助人自助的服务工作,运用个案工作服务“老漂族”群体的过程中,可以以一种个别化的、有针对性的方式帮助老人尽快适应城市生活。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是个案介入的代表治疗方法,从个人,家庭两个角度服务于案主,以个人、家庭影响其在社区、社会的交往,改善其生活状况。[8]

综上所述,“老漂族”群体的再社会化是一个漫长而持久的过程,运用个案工作的方法可以很好的促进其城市适应,尽快融入社区,缓解心理、生理、社会等方面的适应不良现状。但我们也不得不考虑到“老漂族”群体到底愿不愿意接受社会工作者的服务、社会工作对老年人到底能做多大贡献仍是我们需要面临的问题。

[1]陈正良.同辈群体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宁波大学学报.2014

[2]刘庆.“老漂族”的城市社会适应问题研究-社会工作的介入策略.西北人口.2012

[3]刘文婧、许志星、邹泓.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人格类型的调节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

[4]沙莲香.《社会心理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6

[5]孙远阳.“老漂族”再社会化情况探究.新西部(理论版

[6]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7]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7

[8]许莉娅.《个案工作》(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

猜你喜欢

老漂族漂族个案
个案管理模式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老漂族”的类型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认知-行为”双维度框架
UNDER ONE ROOF
兜底扶贫成效探析——基于高山羌寨扶贫户的个案考察
“老漂族”我们如何安放你们的生活
“老漂族”生活适应情况调查
别样风景的多元化绽放——我国当代女性写作的个案式研究
再社会化视角下“老漂族”的城市适应与个案工作介入
“老漂族”
实践 学习 在实践——《新闻个案教程》开讲五年实录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