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逻辑下的媒体发展进路
2016-03-02程廷静
程廷静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移动互联逻辑下的媒体发展进路
程廷静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摘 要:技术的革新推动信息传播需求的转变,基于手机的移动互联平台媒体成了用户集聚的主要场所,用户的信息消费需求更加个性化。媒体的生存发展必须具备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的逻辑不能用传统的有限思维寻找答案,必须由互联网本身的丰富性和可能性回答互联网的无限性。
关键词:平台;用户;媒体发展;互联网思维
1 基于移动终端的媒体发展现状
随着智能终端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用户逐渐从PC转向了移动端的手机,APP作为独立的应用程序使浏览器不再是用户唯一的网络入口选择。用户利用手机的移动性和便携性,通过安装个性化的APP可直接连入互联网进入信息服务通道,随时随地传播信息。
借助移动终端来获取发布信息已成为移动互联时代用户的新习惯,这一习惯催生了传统互联网媒体对于转型移动互联媒体的追逐。原本基于网页端的用户入口之战延伸至移动客户端,争夺与用户息息相关的移动互联网入口,成了网络巨头、各家公司运筹帷幄和竞争博弈的最终目的。
目前,按其主要业务可将移动终端应用程序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提供内容为主,包括类型化内容终端,如专门提供视频内容的(优酷、爱奇艺、搜狐)、专门提供新闻(澎湃、今日头条),以及综合性内容平台,如新浪、搜狐和腾讯;另一类是功能性服务产品,如搜索(百度)、社交(微信、微博、QQ)、游戏应用等。这些应用简化了获取信息的路径,强化了专业化服务,以开放的方式促进了 “长尾”需求的满足,满足了用户个性化的需求,同时也塑造了新的用户行为和习惯。1
2 移动互联网的信息消费逻辑
网络经济时代,用户思维被称为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即要“以用户为中心”去考虑问题。不同于受众的类型化概括,用户是可以细分至个人的、区分度极大的个体,不只是理解用户,而是要让其参与其中,汇集用户的智慧。
在用户中心地位的普遍确定下,信息消费出现了围绕用户需求的三大特点。一是微内容,当前信息消费呈现任意时空的特点,这决定了人们信息的微、短、小特质;二是社交性,内容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需求更加凸显,用户多用社交媒体进行信息的分享与传播;三是传播范围的微圈化,用户经常通过个人熟识的熟人圈进行信息分享和推荐,这就形成了以个人为中心的微圈传播。
因此,对媒体而言其最主要的目标即是通过满足个性化需求,增加用户黏性。大数据技术为真正的私人订制提供条件。
3 媒体的发展趋势
尽管我们现在并不能预测未来媒体的具体形态,但不难推测,未来的媒体肯定是更加便携化,服务更加智能化,更加符合作为单个个体的用户的需求。因此必须具备移动互联思维,用互联网的开放性逻辑思考媒体的生存和发展。
一是变“内容为王”为“内容不能是唯一的王”。互联网带来的首先是对媒体的信息垄断的冲击,如果媒体仍将内容当做是专业新闻机构的优势,将媒体生产内容突出并强调为基于专业的判断,不论是传统媒体或是传统互联网媒体,面对互联网多是被动应对,必须转变死守内容唯一的思维。二是运用平台思维运营媒体。平台思维其本质就是开放、共赢的思维,运用平台思维将媒体打造为聚合内容与服务的应用服务平台。其精髓在于打造一个多主体共赢互利的生态圈。目前,百度、阿里、腾讯三大互联网巨头围绕搜索、电商、社交各自构筑了强大的产业生态。
目前,已有学者提出构建平台型媒体。这种平台型的媒体不是单靠自己的力量做内容和传播,而是打造一个良性的开放式平台,平台致力于平衡和多元健康的规则设定,以营造一个具有某种自清功能的传播的“生态圈”,其本质是一个开放性和社会性的服务平台,向所有的内容提供者、服务提供者开放,无论是大机构还是个人,其各自独到的价值都能够在上面尽情地发挥。
4 结语
喻国明认为,“互联网不仅仅是一个媒介,更本质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一种重新构造世界的结构性力量。”2基于移动互联的媒体不是传统互联网媒体的延续,而是对传统互联网的颠覆,如果仍将原来的思维运用到移动互联时代的媒体运营,这只能是新瓶装死水。互联网的逻辑不能用传统的有限思维寻找答案,必须由互联网本身的丰富性和可能性回答互联网的无限性。
而对于一些学者提出的“平台型媒体”,这或是将来媒体的一种非常理想和值得期待的可能,但新闻不是普通的信息产品,媒体也不是一般的企业,这个平台的规则如何制定,如何保持新闻的底线都是需要进一步探明和思考的问题。
注释:
1 王建磊.《App:认识新媒体的一个崭新视角》[J].《新闻记者》2011年11期
2 喻国明.《互联网是一种“高维”媒介——兼论“平台型媒体”是未来媒介发展的主流模式》[J].《新闻与写作》,2015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刘义昆,赵振宇.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理念变革、产品创新与流程再造[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