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理论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途径探索思考
2016-03-02夏爱萍
夏爱萍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接受理论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途径探索思考
夏爱萍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从接受理论视角思考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途径的探索,通过分析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大学生网络诉求、教育者微教育思维来挖掘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借鉴接受理论的“期待视野”、“读者参与”、“召唤结构”等理论,以期更好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微途径;接受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接受理论源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姚斯(Hans Robert Jauss)提出的“接受美学”(Receptional Aesthetic)概念。这一理论强调从关注读者的感受角度去理解文学作品价值。近年来,这一理论逐渐渗透到人文社科、教育教学领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公益等平台正以网格化、碎片化、及时化的状态潜移默化地改变和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活动状态。从接受理论的视角切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微”途径,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十分必要。
一、微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微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微文化的兴起改变了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点对点或点对面的模式,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微文化信息获取的开放性促进了网络资源的共享,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空间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内容,这对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微文化网格化的对话方式促进了交往的互动性,教育双方可以在一个平等、轻松的空间中进行交流对话,交互化的网络平台拉近了教育双方的距离。微文化传播途径的便捷性,有利于教育者能及时了解到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并能针对问题因材施教,增强了教育的即时性和针对性。微文化载体的多样性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微博、QQ、微信等平台的运用,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由线下转向线上,同时多媒体的应用丰富了教育形式,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2.微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微文化崇简尚微,追求个性,同时碎片、海量的网络信息,便捷快速的传播速度,草根大众的参与对象都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微空间中参差不齐的信息内容挑战着受教育者的认识能力,在这些海量信息的冲击下,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大学生极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内容的影响,导致情绪暴躁化、语言低俗化、思维浅薄化。同时微主题的去中心化的内容,挑战着教育者对教育话语权的掌控,事实上网络信息的大众化导致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主题话题的发布者,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热衷于求新立异,但由于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不足,他们缺少对信息的鉴别能力,这些都容易导致大学生价值观的偏离。
二、接受理论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途径探索思考
微文化的兴起拓宽了学生思想政治的途径,转变了思想政治教育者观念,但在实践中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本身对微文化的认识不够,对教育对象思想状态把握不足,对微文化阵地占领意识不浓等原因,导致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不明显。为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思考中借鉴接受理论中有关“期待视野”、“读者参与”、“召唤结构”等理论,对提升教育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1.“期待视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途径应注重占领微文化阵地
“期待视野”是接受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这里的“期待视野”既包括“生活的期待视野”也包括“文学的期待视野”。具体而言体现在读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读者的生活阅历、品质素养以及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心理需求等。这些因素都对读者接受理解文学作品造成影响。
借鉴到微文化背景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伴随着网络技术发展成长的当代大学生,其学习、生活、娱乐空间已几乎全“微”化,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成长经历、文化素养、观念认知都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丰富的“期待视野”,传统的课堂、家庭、校园等实体教育阵地已不能圈住大学生的接受意识。为此在微文化背景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突出“微”途径,教育者要主动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微”平台,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微”引力、“微”舆论,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回归学生学习生活,要用学生亲历或能感知的事件去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积极融合大学生“期待视野”。实践中,占领思想政治教育“微”文化阵地并不仅仅是建立一个网络平台,而是要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学生的“期待视野”,并在此基础上设计符合学生成长需求、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内容,同时主动适应微文化阵地的表达方式,吸引学生关注教育者开辟的微平台;主动引领微文化阵地的风向标,倡导学生自觉践行主流价值观[2]。
当然,学生的“期待视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接受理论认为:“假如人们把既定期待视界与新作品出现之间的不一致描绘成审美距离,那么新作品的接受就可以通过对熟悉经验的否定或通过把新经验提高到意识层次,造成视界的变化。”也就是说读者的“期待视野”会随着其阅读的过程而发生转变。这为我们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途径提供了很好的启示。虽然占领微文化阵地是为了迎合当代大学生的兴趣、习惯,但在占领这一阵地过程中,作为教育者要始终牢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道德品质。为此,在占领微文化阵地时,要把握“教”与“乐”的尺度,将生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融入学生的成长需求,设计成学生易于接受和参与的教育形式,让学生在自觉参与中不断完善调整个人的“期待视野”,让教育者的教育目标与学生的“期待视野”在不断融合中得以优化。
2.“读者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途径应注重契合微主体诉求
接受理论认为“只有通过接受者的媒介,作品才会进入变化着的、体现某种连续性的期待视野,而在这样的连续性中,简单的接受将转化为批判的理解,被动的接受会转变为积极的接受,被认可的审美标准将转化为新的、超越这种标准的文学生产。”这一概念突显了读者在文学作品价值呈现过程中的地位,即文学作品价值体现由作者主导转变为读者参与。一个文学作品要真正有意义和价值就必须有读者的参与和理解,否则只能是没有生命的文字材料。这对微文化背景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启示就是:教育者要转变观念,要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以教育者为中心的观念转变为以受教育者为中心,要将传统的生硬、单向的说教模式转变为生动、双向的互动模式,真正关注受教育者的接受诉求[3]。
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不明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受教育者的自身需要处于两条平行发展的轨道上,我们一直努力从社会的需要、党和国家的需要来考虑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却唯独将受教育者的自身需要忽视在外”,这种忽视学生自身诉求的教育会让受教育者本能地抗拒。借鉴“读者参与”理论,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途径应主动契合微主体诉求,以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为导向,增强学生成长内驱力。契合微主体诉求具体包括: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接地气。事实上在崇简尚微、张扬个性的微文化背景下,引领价值风向的不再是教育者的身份,而是价值的内容是否满足受众所需。鉴于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途径应落实、落细,要让受教育者在“真善美”中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双向互动。微文化之所以受到大学生的追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网络空间领域的平等性、互动性,让微主体能感受到个体被理解、被尊重。鉴于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途径应体现教育主体间的平等性、互动性,要让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在参与、在被唤醒、被激活。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诉求要及时回应。微文化的显著特点就是信息内容碎片化、传播速度的快速化、参与主体全民化。为此,在微文化背景下,如果教育者仍然通过强调教育的权威性来解决学生的成长诉求,则可能会导致教育者沦为思想政治过程的旁观者甚至成为受教育者眼中的陌生人。为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途径应及时掌握微平台的舆论动态,了解学生诉求和疑惑,让受教育者在被关注和受尊重中主动接受教育内容。
3.“召唤结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途径应注重培育微教育思维
作为接受理论的重要基石,“召唤结构”是指艺术作品因布满空白点和未定点,呈现为一种开放性的结构,这种结构本身随时都在召唤接受者能动的参与进来,通过再创造将其充实、确定,使其得到具体化[4]。由此可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不仅停留在作品被创作之初,而是作品本身包含的“空白”、“未定”因素,召唤着读者对其进行再创作。也就是说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不仅能激发读者的思考能力,更能调动读者积极参与作品的创造能力。借鉴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创新思维,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上不能唱独角戏,要为受教育者留“空白”,让学生有思考和接受的空间,使学生在探索、感悟中体会教育的内涵。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依托教育形式来实现的,为此,微文化背景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微”途径上着手,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思维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了解学生个体差异,挖掘学生“期待视野”,针对不同学生群体设置教育话题,引导学生围绕自己感知的话题进行交流。从“召唤结构”视角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途径至少要体现两个功能,即思想政治教育要具有召唤力,能引发接受者去参与、接受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设置的空白要符合学生的“预期视野”,要能让学生通过接受教育提高教育成效。
思想政治教育的召唤力取决于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在微文化背景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借助网络技术将理论教育、情感体验、榜样引领等充分融合,如基于微博、微信、QQ等社交软件,引导学生理解圈子文化;基于贴吧、论坛等网络平台,引领网络价值导向;基于美图秀秀、微信秒拍等网络视频制作软件,鼓励学生开展微公益活动等[5]。
当然教育“空白”的设置不是盲目的,它需要教育者在充分掌握学生“期待视野”的基础上,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吸引学生参与并引导学生自觉内化。为此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培育微教育思维首先要求教育者应主动根据微时代发展的需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网络技术运用水平,提高在微空间的话语权。其次教育者应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及时、准确、快捷地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要将大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1]卢义忠.接受美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2):35.
[2]梁悦风.接受美学理论视阈下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4(8):111-134.
[3]吴迪.“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4):60-62.
(责任编辑 李建武)
Suggestions on the "Micro" Approac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 Theory
XIA Ai-ping
(Jiangsu Colleg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Nantong, Jiangsu 226007, China)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the"micro"approach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reception theory,and to mine the college students’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network position,network demand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educators micro educational think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icro culture,with the reference of reception theory"expectation horizon","the reader participation","summon structure"theory,in order to better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icro approach;reception theory;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710
A
1008—6129(2016)04—0019—04
2016—07—03
江苏省教育厅2014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编号:2014SJD633。
夏爱萍(1979—),女,江苏海安人,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学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