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工作“滴灌式”方法应用研究
2016-03-02徐兰英
徐兰英
(河北大学 历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高校就业工作“滴灌式”方法应用研究
徐兰英
(河北大学 历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针对当前就业形势和高校就业工作状况,立足于学生实际需求和未来发展路径,探索对学生进行更人性、更细化和更科学的就业指导,尝试将“滴灌式”思想教育方法在就业工作中加以指导与应用,有效地推进高校就业工作的进度、广度和深度。
高校;就业工作;“滴灌式”方法
高校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长期规划、多部门合作、全员动员和管理调整。“滴灌式”就业指导方法适应新形势、新需要,是对高校就业工作实际情况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在规划中不能生硬的将学生分类,必须结合学生综合情况,尝试性地引导和规划,提高就业工作的有效性和价值性。
一、高校就业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就业问题关乎学生的基本保障和前途命运,关乎学校的发展和社会声誉,关乎社会稳定和国家建设,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几年,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2014年毕业生人数727万,2015年升至749万,2016年将有毕业生765万,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严峻和就业压力增大。根据就业情况统计与分析,目前的大学生就业需求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但是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与市场需求缺乏吻合度,毕业生预期与单位现实缺乏平衡度,毕业生观念与社会导向缺乏稳定度,毕业生发展与社会环境缺乏适应度[1]。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现状,各个高校不断推进、创新就业工作,在就业宣传、就业指导、就业服务等方面不断做出调整和创新。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导致了高校就业工作相对滞后,撬动就业结构性调整的力度不够,实际收效不明显,还存在以下现实问题。
(一)粗放型的“漫天铺”,导致就业质量下降
目前很多高校为了应付工作,盲目的追求就业率的提高,并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解决具体问题上;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技能培养和实训课程的设置;放羊式的开展工作,忽略了大学生个体的独特性,缺乏精细化指导。这种粗线条的工作方法,缺乏针对性、操作性以及存在滞后性,导致很多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差、就业自信心下降和就业选择的茫然,严重降低了就业质量,给自身、家庭、单位都造成了很多不便。
(二)浅尝辄止的“注射”,导致就业指导的持久效应降低
很多高校普遍认为就业工作是毕业班的事情,基本是在大学生临毕业前才进入指导阶段,或临时抱佛脚,组织就业宣讲;或举办毕业生交流会,传授一些就业技巧、就业礼仪和就业经验等。这种“注射式”方法,所包含的信息量巨大,内容大多流于表面,力图在短时间内将就业知识与技能塞入大学生头脑,并应用于就业中,根本不利于大学生消化和吸收,这无异于“拔苗助长”,达不到持久渗透的效果。
(三)非定向的“一刀切”,导致就业指导的实效性降低
在就业服务中,学校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缺乏科学性和全面性。一方面对待不同专业、不同优势的学生采取的就业指导方法基本大同小异,忽略了个体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对就业状况评价有软肋,过多关注考研和公务员群体,而对于绝大多数在企事业单位工作,甚至民营私营企业工作的学生关注度不高,从而导致了高校就业指导与实际需求的脱节,实效性降低。
二、“滴灌式”方法的创新和优势
“滴灌”作为一种农业灌溉技术,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和技术元素,可以引申为一种教育理念与方法。“滴灌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教育部在全国高校推广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它符合高校教育的教学规律和大学生思想心理特征,运用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就是秉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持久渗透的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就业需求,采取一对一的专门辅导与规划,指导大学生更好的实现就业、成功就业[2]。
(一)从“漫天铺”到有的放矢
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和优势特长进行分类指导,避免批量“生产”使其优势更优;针对大学生在就业中所遇到的困难,对症下药,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根据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及择业方向,量体裁衣,引导大学生朝着自己的优势方向就业。
(二)从“注射式”到持久渗透
必须打破“注射式”的工作方法,加强对大学生的连贯性、持久性、渗透性的塑造与指导。根据大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适时调整具体实施方法,从点滴入手,并坚持常抓不懈,从而达到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良好效果。
(三)从“一刀切”到因材施教
专业教师及就业指导老师都要参与到就业工作中,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使就业指导的进度、广度及深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领会能力及接受程度,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的就业优势得到充分地发挥。
三、“滴灌式”方法在就业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高校要改变传统的就业工作模式,从以服务为主向以规划为主模式转变,举全校之力,按照大学生就业出路和实际需求,将学生大致分为管理型、学术型、创业型和技能型四种类型,并对其量体裁衣、私人定制。通过提供“滴灌式”方法就业指导,有效地引导大学生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一)针对管理型学生,坚持“搭台子,自锻炼”的指导性滴灌方法
管理型学生,应该具有较强的自身素质(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和管理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和协调能力等)。这部分学生大多思维活跃、应变性强、善于行动,并在班级、学生会和社团中担任职务。因此,学校应当针对管理型学生特点,坚持“搭台子,自锻炼”的指导性滴灌方法,为管理型学生搭建知识平台并丰富社会实践经验。
1.课程指导
要充分利用学校综合性资源,有针对性地增设理论性和实务性的课程和实践教学内容。由就业指导部门牵头,整合资源,组织开设管理类选修课程并进行系统化、科学化设计,为管理型学生搭建理论知识平台。此外,适度增加一些有关社会学、心理学、哲学课程,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
2.内外帮扶
学校对内通过开展各类学生活动和建立帮带机制,给学生搭建尽情绽放、施展才华的平台,例如设置勤工俭学岗位、校内机关部门岗位助理、助理辅导员等;而对外则通过合作企业、校友资源、实习单位等多种途径,增加实习和锻炼的机会,综合利用校内及校外资源进行联动式发展。
3.职场培训
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效结合,实现两大课堂的优势互补。如策划全面的职场培训活动,通过举办职场竞赛、模拟职场增加实操能力;通过邀请优秀校友、企业精英培训讲座,传授职场经验。让学生提前感受职场氛围,清晰职场要求,从而明确努力方向并增加学习动力。
(二)针对学术型的学生,坚持“一对一,有帮有带”的帮带性滴灌方法
学术型学生,应该具有较强的学习研究兴趣和探索钻研能力。这部分学生大多热爱读书、善于思考,喜欢钻研、善于发明,需要做好知识储备、发挥自学能力、培养研究兴趣、带动个性研究。学术型学生一般选择继续深造或者进入研究机构,随着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学术型道路备受青睐,因此必须坚持“一对一,有帮有带”的帮带性滴灌方法,帮助学术型学生做好知识积累和学术研究能力培养。
1.专业兴趣培养
从新生入学开始,通过专业入学指导、学者风采展、实验课程等方法,进行专业兴趣培养,并建立师生间的沟通交流,教师对自己所指导的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指导,引导学生走好学术研究的第一步。此外,通过师生学术沙龙、学术交流和学术风暴,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感知、领悟、总结和反思,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学术思考意识[3]。
2.学术科研帮带
坚持学生为主、教师辅助的原则,充分发挥师生互动模式,建立一帮一专业导师制度。一方面要求专业教师从最基本的阅读、搜集、整理研究工作开始指导,带着学生一起参与学术研究,力争做到“一人一名导师,一人一套方案”;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和参加专业学术会议和交流,帮助了解相关学术研究的前沿动态。
3.升学深造指导
专业教师和就业管理干部从不同角度为学生做好升学服务和指导,详细解答相关院校的专业情况、发展前景,提供研究规划和专家推荐,引导更多的学术型人才走上升学甚至是出国深造的道路,将办学资源转变为就业优势。
(三)针对创业型学生,坚持“请进来,带出去”的开创性滴灌方法
创业型学生,应该具有较高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这部分学生大多思想敏锐、眼光开阔,有胆量和魄力,喜欢不断地尝试和创造,需要从思维到行动方面的科学引导和训练。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受到极大的冲击,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坚持“请进来,带出去;有实战,重创新”的开创性滴灌方法。
1.精英化,团队化
高校创业教育要尽量避免形式化、大众化,要真正落实实体创业帮扶,实行精英化培养。将有创业精神并具备一定创业素质的人才集中选拔出来,通过系统化课程、阶梯式训练模式和严格的考核机制,塑造真正有实力的创业型人才,从数量和质量上严格把关。此外,必须关注创业团队建设,将学生创业与学生社团建设相结合,通过团队意识训练、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和团队成果打造,增强学生的创业团队竞争力和创新力。
2.请进来,带出去
“请进来”,一方面,创业教育必须由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企业家、创业人士开展,否则只是知识理论的空架子。定期邀请社会上创业成功的精英人士、知名校友以及企业老板来校讲座,跟大学生分享创业经历、成功心得和市场人才需求情况。另一方面,必须做好创业项目平台搭建。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帮助创业学生请进来好的创业项目、更多创业资金以及先进创业技术等,让大学生创业不再单枪匹马、孤立无援。“带出去”,要求高校通过创业基地建设、组织学生参观大中型企业和亲临招聘现场等多种形式,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教育与服务,让学生体会创业艰辛的同时,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创业过程中所得经验与收获的吸收,注重创业成功的物质与精神分享,从而给予更大的创业动力,激励学生坚持梦想,铸就成功。
3.有实战、重创新
高校作为教育单位,没有足够的的创业资源和创业经验可以利用和借鉴,师资队伍、课程设置以及创业服务都处在摸索阶段,因此在高校开展创业工作确实举步维艰。然而,高校首先必须明确,开展创业教育的目的,与其说要孵化多少个创业项目,不如说要为社会培养未来的创业精英,因此高校创业工作的最大意义在于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此外,高校创业工作要注意点面结合,根据自身学科发展和市场前景,重点培养和孵化有发展的创业项目,利用高级别的创业竞赛选拔优秀重点栽培;同时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大众化创业教育,着重强调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提高,从思维和认识方面获得突破[4]。
(四)针对技能型的学生,采取“强本领,重实践”的实践性滴灌方法
技能型学生,应该具有极高的技术本领和动手能力。这部分学生大多注重理论学习和动手操作,他们需要不断强化自身能力与专长,在实践中能够更大限度的将其发挥出来。这就需要高校在教育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技能培养,采取“强本领,重实践”的实践性“滴灌”方法。
1.强化一技之长
改变死啃书本读死书的局面,将专业技能培养放在第一位,实现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相匹配。课程设计增加技能型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适时锻炼自己、发展自己、成就自己,实现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比如文学专业学生要有写作文秘专长,建筑学专业学生要掌握绘图设计专长等,提升学生在就业单位的专业实力。
2.重视实践锻炼
高校应该建立校内外网络交流平台,随时将一些实习、实践信息发布出去,实现资源共享;加强校企合作,搭建实习、实训平台,每年要有固定的时间专门用作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引导学生重视技能培养,提高操作上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搭建锻炼展示平台,让学生在技能掌握方面更熟练、更实用,增强认同感。
四、做好就业工作的应对措施
(一)就业工作的长线管理
各大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并不是瞬时的,更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具有长期性和持久性,因此实施就业工作要讲究方法和策略,坚持“滴灌式”的长线管理。参考年级、专业、特长、性格等因素,量身定制并有的放矢;做好个性化指导的同时,也要在全过程中做好追踪和不断地调整;对于个体要讲究层次化、阶段化培养,强调日积月累和量变过程,共同打造学生的综合就业竞争实力。
(二)专职教师的专业化提升
“滴灌式”就业指导方法强调“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工作理念,要求教师要积极辅助并参与其中。高校就业专职教师和专业教师都要承担不同角色,尤其是专业教师必须把教学、科研和学生培养联系起来,着力提升专业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将教育教学质量、指导学生科研和学生素质培养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进而应对大学生日益多样化的就业需求。
(三)交叉性学生的需求应对
有些交叉性学生的需求比较复杂,他们素质比较全面,优势特长呈现多样化,因此,高校在就业工作中应根据学生诉求、社会需求、职业特点等因素,避免大学生在不断选择和尝试中浪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做好自我分析、职业定位和发展规划,找到适合自身的努力方向和学习目标,更好地满足交叉性学生需求。
[1]2001-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中国教育在线[DB/OL].http://www.eol.cn/html/c/2015gxbys/index.shtml.2014-11-28.
[2]李维意,张春荣.高校“滴灌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方式[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4):91-92.
[3]邵全军.新时期高校就业工作的几点思考[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89-90.
[4]李静.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教育引导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8):154.
(责任编辑 张 弛)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Drip Irrigation” Method in Employment Work in Colleges
XU Lan-ying
(History College,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2, China)
In terms of current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college employment condition,based on the students’actual requirement and developed path of future,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method of employment guidance which is more humanized,more elaborated and more scientific for students,and trying to apply“Drip Irrigation”ideological education method into employment to promote the progress,breadth and depth of employment work in college effectively.
colleges;employment;“Drip Irrigation”method
G646
A
1008—6129(2016)04—0012—04
2016—06—14
河北省教育厅2016年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推进高校就业工作‘滴灌式’方法研究”,项目编号:SZ16052。
徐兰英(1981—),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历史学院,讲师。